“公路港”平台是一个以信息交易为核心,以公路运输为依托,以国内物流为基础的物流企业集群发展的公共服务平台,通过整合、集聚“中小物流企业、社会车辆、货物信息”三大资源,以及系统管理与服务,为货主和回程空载车辆提供配货交易及其他综合服务的一种物流运作模式。该模式对于提高公路运输组织化程度和提高物流效率、规范公路货运市场秩序,促进物流行业社会化、标准化、信息化发展水平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加快建设物流园区“公路港”平台的必要性
(一)加快建设湘南国际物流园“公路港”平台是适应现代物流发展形式的迫切需要。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和“一带一路”国际贸易的不断加强,特别是我市先后入选生产服务型国家物流枢纽承载城市和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以来,郴州作为粤港澳大湾区的后花园,作为湘南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的主战场之一,也必将是全球重要的物品流通市场,全球采购、生产和销售需要更多更快捷的物流服务,要求郴州交通运输基础设施与运营管理并重发展,运输市场资源整合纳入重要议程。“公路港”是顺应当前物流发展新趋势要求而形成的,是当前及今后一段时间公路货运市场整合的主要方式,是当前交通运输促进现代物流业发展的必然要求。
(二)“公路港”是转变运输发展方式的客观要求。
“公路港”可有效解决我市物流行业“成本高、盈利低、市场散”等问题,减低物流费用总水平,提升经济运行质量和区域竞争力。一方面有利于提高运输服务效率。“公路港”可有效整合货主、物流企业、车辆、仓储、政府工作服务部门和商业服务机构等资源,提供“一站式”服务。另一方面,有利于进一步规范公路货运市场。“公路港”可通过“货运交通超市”创新解决物流业务外包难,中小物流企业创业难,社会车辆停车配货难等三大问题,公共引入“城际货运班车”理念,建设“货运班车总站”,赋予了公路运输集成化经营、信息化管理,高效低碳运行的时代特征,有效解决信息不对称和市场诚信等问题。
(三)“公路港”是提升交通物流工作的必然选择。
加快推进“公路港”建设,是立足交通运输工作,把现代物流理念融入交通运输行业中的生产载体,提升交通物流工作,建设两型交通的必然选择。当前公路货运、零担物流与“马路市场”遍布大街小巷,环境吵杂,尾气排放,拥堵交通等问题严重。“公路港”以现代物流的理念和手段,整合多方面资源,拓展服务功能,可有效促进土地资源的集约化使用,解决公路拥堵,市场混乱等问题,改善城市形象。同时,通过对物流企业和社会车辆整合,大幅提升运输服务组织化水平,优化运输路线,提高货运效率,从而有效解决环境、能源压力。
二、郴州物流园区“公路港”平台建设相对滞后
近年来,我市各级政府高度重视物流业发展,先后出台一系列政策措施扶持,有力促进了物流业健康快速发展,但物流园区“公路港”物流平台建设相对滞后,物流效率提升依然缓慢,根据《2019年郴州市物流业发展情况通报》,社会物流总费用占GDP的比重15.9%,高于14.7% 的全国水平,也高于全省15.1% 的水平,物流成本偏高。究其原因:
(一)园区“公路港”物流平台缺乏,优势发挥不足。
早在2013年,国家发改委与相关部委联合发布了《关于推广“公路港”物流经验的通知》,要求在全国推广,政府推动、企业运作建设“公路港”运行机制,通知要求地方政府有关部门要进一步认识“公路港”对于转变物流业发展方式和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重要意义,加强城市总体规划,统筹多式联运需要,科学布局交通,物流及仓储用地,合理配套公共服务用地,支持“公路港”发展。但时隔多年,我市4大园区仍然没有建立“公路港”物流平台,譬如说湘南国际物流园,也还没有建立一个真正的“公路港”物流平台,物流园区基础设施、统一管理的优势和辐射集聚效应,发挥不足,导致我市城区市场、园区内鱼龙混杂,公路物流、零担物流散、小、乱现象严重,规模化、专业化、信息化、集约化程度较低。
(二)中小物流企业运作模式粗放,运行效率不高。
我市公路物流、零担物流长期以来存在散、小、乱的传统状况,据统计,全市公路物流、零担物流企业1284家(个体户除外),其中规模以下企业占68.25%,这些散、小企业游离在园区以外的城市市场中,专业化的供应服务能力不强,货运车辆的社会组织程度低,信息化手段运用不足,内在质量和运作水平不高,导致了公路货运物流效率低下,制约了我市现代物流业创新发展进程。
(三)专业化供应服务能力不强,管理难度大。
当前我市城区物流市场普遍呈现散、小、差的状况,专业化、社会化、信息化水平较低,货运市场“布局散、程序乱、环境差、市场信用缺乏”,突出表现在:一是安全隐患多,由于缺乏专业化安全保卫设施造成严重的安全隐患,如2011年七星市场发生重大火灾事故。二是车辆空载率高,货物和车辆信息不对称等问题较为严重。三是缺乏专业性、综合性一站式服务平台,导致叉车、皮带装卸、信息平台等现代物流技术无法实施,造成效率低下。四是监管难度大,城区市场散、小物流企业无序竞争、无证上岗,偷税漏税等现象较为严重,由于没有专业性的监管机制,导致监管难或无人监管,对于物流企业的税费收取、车辆检测、证件管理和人员管理难以到位,造成秩序混乱。
(四)基础设施相对滞后,集约化程度低。
我市物流基础设施经过多年建设已形成一定规模,但存在总体规模小,布局不均衡,物流节点少且集约化程度低等问题。一方面由于中、小型物流运输、零担物流企业散布在园区外的多个区域,这些物流企业不能享受园区公共基础设施,对信息及电子技术的应用比例低,车辆等物流设施设备资源更是呈现无组织化状态。另一方面,湘南国际物流园等园区也尚未形成辐射范围广、运转便捷高效的立体交通运输体系,装运机械化水平低、物流网络信息化平台建设刚起步,规划的交易市场缺乏专业的货运车辆停放、配送、维护保养等配套设施。供应链上物流系统的功能、资源、信息、网络等要素尚未进行统一规划管理,集约化程度低。
三、加快建设“公路港”物流平台的建议
(一)加强规划引领。
按照《郴州市“十三五”现代物流发展规划》,将中心城区建设成为集聚和整合物流资源,及公路和铁路为依托的物流企业集群发展的“公路港”的要求,加快推进湘南国际物流园布局规划编制,把“公路港”物流平台建设项目作为一项重要内容加快落实。将中心城区的公路物流、零担物流纳入“公路港”建设发展规划,统筹多式联运需要,科学布局交通,物流仓储用地,合理配备公共服务用地,支持“公路港”建设,积极鼓励有条件的物流企业按照“公路港”模式建设,促进城区散、小物流企业向园区聚集。
(二)加快物流资源的整合。
物流资源的整合,是整个行业的一次重新布局,既是物流业模式的转变,也是物流业生产力提升,更是物流业一次全面的改革和创新发展。一是要整合中、小物流企业资源,重点整合以公路物流业务为主的干线运输、货代、零担快运、城市配送、快递、仓储服务等业务,促进物流园区内的物流企业在相互合作的基础上,实现为社会提供全方位的物流服务功能。二是整合集聚物流设施设备资源,整合社会车辆资源,引进先进的信息设备、装卸设备、搬运设备,建设专业化仓库。三是整合集聚物流信息化资源,积极研究制定交通运输物流公共信息平台建设。
(三)强化物流园区集聚功能。
一是要加快湘南国际物流园区“公路港”物流平台建设步伐,依托公路运输枢纽,整合聚集各类资源,为众多中、小物流企业和社会车辆搭建一个能帮助他们实现“集约化经营、组织化管理”的“一站式”服务平台,为吸引、整合、集聚物流资源创建一个有形的载体,充分发挥园区集聚辐射作用。二是要加强物流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完善物流园区的公路、铁路周边通道,提高仓储、中转设施建设水平,推广甩挂运输方式、集装技术和托盘化装载技术。推动物流园区信息化建设,整合物流园区现有信息资源,提升物流园区信息服务能力。三是要加大力度引导城中心中、小物流企业入驻园区“公路港”物流平台发展,实现园区内企业的功能互补和资源共享,提高物流组织效率。四是依靠园区龙头企业在土地、基础设施、管理服务和技术应用等方面的优势开展合作、资源整合,兼并重组、挂靠服务等模式,促进物流企业集聚发展。
(四)制定出台优惠政策。
出台《郴州市关于引导支持中心城区公路物流、零担物流企业进入物流园区“公路港”发展的意见》,制定《郴州市中心城区公路物流、零担物流市场引导整合方案》,通过用地保障、税费减免、金融服务等措施,鼓励、引导、支持物流企业按照统一规划和要求整合到“公路港”。二是优化发展环境,明确优惠政策。加强对物流业的财政资金保障,组织企业积极争取国家、省物流业专项资金。对物流企业的仓储作业用水、用电、用气收费参照工业生产企业标准执行。优化政务和经济发展环境,为物流企业提供融资担保、市场开拓、能力提升等一系列服务。三是支持园区“调规扩园”。支持湘南国际物流园创国家级示范园区建设,加快“调规扩园”步伐。市场监管、税务、公安、交通、海关、检验检疫等职能部门服务前移至园区,完善园区公共行政服务体系。四是扶植规模化、专业化的物流企业。重点解决现代化大企业的用地问题和税费优惠,引导大企业开展服务和技术创新。
(五)加强组织协调。
一是加强政府组织。由市人民政府分管副市长牵头,市发改委、市商务局、市交通运输局、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市公安局、市市场监管局等单位分工负责和联合推进的工作机制,出台具有针对性的“公路港”物流平台建设政策措施,解决政策、资金、税费和用地以及城区货运“绿色通道”等问题。二是强化监督管理。组织跨部门联合执法队伍,通过提供准入门槛、提高安保要求、建立物流公共信用体系等措施,加强对物流企业、货车和司机的监管,在安全、税费和经营、交通行驶等方面加强监督管理。三是发挥行业协会功能。加大协会对中小型物流企业的会员发展力度,充分发挥其在推广行业标准、教育培训、从业人员资格认证、物流企业融资担保、企业交流合作等方面的积极作用。
(作者:李晓燕,郴州市物联党支部书记、秘书长;肖靖,中国物联规划智库专家、中国物流学会特聘研究员、湖南智库副秘书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