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链联动 协同共生
助力产业供应链高质量发展
——在第二十六届中国供应链技术与管理发展高级研讨会上的致辞
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会长 何黎明
2023年12月8日 广东·广州
尊敬的刘武董事长,各位嘉宾,女士们、先生们,大家上午好!
很高兴在这个重要的日子里,和大家相聚在广州,共同参加第二十六届中国供应链技术与管理发展高级研讨会。首先,我代表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对本次研讨会的召开表示衷心的祝贺!也对宝供物流多年来对我会的支持表示诚挚的感谢!
今年以来,我国经济逐步恢复,但与社会预期仍有差距。我会刚刚发布的11月份中国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PMI)为49.4%,较上月微幅下降0.1个百分点,已经连续两个月下滑,并处于荣枯线以下。全年来看,市场需求不足仍是企业普遍的感受。受此影响,社会物流需求稳步调整。1-10月份,全国社会物流总额278万亿元,同比增长4.9%。社会物流需求增速低于GDP增速,显示实物物流需求不够旺盛,市场复苏整体没有达到预期。同时,我们也看到,需求结构加快调整。今年以来,制造业升级、消费新业态、新能源“新三样”等重点领域的需求贡献率稳中有升,成为社会物流需求增长的重要动力。从PMI指数看,装备制造业、高技术制造业、包括消费品制造业等新动能市场较快回升,是支撑制造业运行总体平稳的主要因素。大家知道,我国是世界制造大国,工业品物流总额占社会物流总额九成左右,是社会物流需求的主要来源。随着我国工业化进程逐步转换,新型工业化加快推进,制造业稳步向产业链中高端迈进,对我国现代物流水平与供应链服务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
当前,全球经济竞争仍然是产业链供应链的竞争。在刚刚结束的首届中国国际供应链促进博览会上,李强总理就深化产业链供应链国际合作提出4点倡议,倡导共同构筑安全稳定、畅通高效、开放包容、互利共赢的产业链供应链。这也是对我国产业链供应链提出的任务要求。我会与商务部等8单位开展供应链创新与应用试点与示范创建工作,先后两批共评出供应链示范城市25家,供应链示范企业200家,其中,宝供物流是首批示范企业之一。我会还开展了供应链服务企业评估工作,有力地推动了全国供应链创新发展。我们也深切地感受到,内外联通、安全高效的现代物流体系是产业链供应链的重要保障。当前,我国A级物流企业已经超过9600家,物流市场群体日益集中,越来越多的头部企业从物流提供商向供应链服务商转型升级。我国已经形成了以国家物流枢纽为核心,多种运输方式为通道,示范物流园区、城市配送中心、海外仓配中心、末端网点等为支撑的物流基础设施网络。近年来,随着产业链供应链需求逐步释放,供应链物流供给能力提升,产业供应链与物流服务链深化融合,为现代物流体系高质量发展带来新动能。
各位来宾,本次研讨会聚焦产业供应链新机遇、新路径、新生态,具有较强的前瞻性和实践引领性。在此,就产业供应链的发展提几点自己的考虑,供大家参考:
一是物流为基,夯实物流大通道、大网络。结合区域战略规划,强化物流体系配套保障。加大物流枢纽节点建设布局,做好存量物流资源优化调整,以物流枢纽为战略支点,有效衔接综合交通体系,形成干支配一体化的物流网络,构建起“通道+枢纽+网络”的物流运行体系。
二是服务为本,深化产业链与物流链联动。聚焦区域优势产业,深度融入现代化产业体系。构建具有产业特色的物流服务链,推动物流业与制造业融合发展,提供全程一体化、集成式的供应链物流服务,促进建立互利共赢的战略合作关系,实现产业链与物流链双链联动,助力产业迈向价值链中高端。
三是协同为要,共建产业供应链生态体系。围绕城市群和都市圈建设,建设协同共生的物流生态体系。培育龙头物流企业,大力优化营收环境,通过市场化手段建设两链联动产业联盟,吸引产业链供应链上合作伙伴加入,构建更具韧性和灵活性的产业供应链平台,助力产业带升级和竞争力提升,形成区域经济新的增长极。
各位来宾,宝供物流与我会共同主办的中国供应链技术与管理发展高级研讨会已经是第二十六届。多年来,研讨会始终坚持“政产学研用”相结合模式,探索和引领中国物流与供应链的新理念、新技术、新模式,行业影响力持续提升。今年研讨会聚焦的产业供应链是一个新的命题,需要大家深化交流、共同破题。相信通过一天的研讨活动将为大家带来一些解答和启发。宝供物流多年来一直致力于中国物流和供应链的前沿理论的探索和实践案例的研究,特别是在产业供应链创新方面走在行业前列。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作为行业社团组织,将一如既往地支持宝供物流的开拓创新。我们也希望,在产业链供应链上有更多的利益相关方参与进来,共同搭建双链联动、协同共生的产业供应链生态圈,为释放现代物流效能,支撑现代化产业体系,推进新型工业化建设,贡献我们新的力量。
最后,预祝本次研讨会圆满成功,祝各位财源广进、事业发达。谢谢大家!
何黎明:双链联动 协同共生 助力产业供应链高质量发展
来源 : 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 作者 : 研究室
发布时间: 浏览: 次
全媒体热线 : 4000-5656-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