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山东 • 正文

山东港口全国首个全场景氢能港口建设启动

  来源 : 现代物流产业网  作者 : 未知
发布时间:  浏览:

6月12日,全国首个全场景氢能港口建设启动仪式在青举行,旨在碰撞“氢”思想,共话“氢”未来,加快培育新质生产力,推动港口能源变革。

中国工程院院士、系统工程与能源工程管理专家、山东省科学技术协会主席凌文,中国工程院外籍院士、加拿大皇家科学院院士、加拿大工程院院士、加拿大工程研究院院士张久俊,中国港口协会常务副会长陈英明,山东省交通运输厅党组成员、副厅长高洪岩,山东省科学技术厅二级巡视员王洪国,山东省工业和信息化厅总经济师、二级巡视员王楗夫,山东海事局党组成员、副局长柳强;山东省港口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霍高原,党委副书记、董事、总经理李奉利参加活动。

凌文发表“氢进万家示范工程创新实践”主旨演讲,张久俊发表“新能源存储下氢能发展及电解水制氢”演讲。李奉利、王楗夫、王洪国、高洪岩、柳强、陈英明先后致辞。山东港口青岛港介绍青岛港绿色低碳、氢能港口情况。

助力“氢进万家”,先行先试氢能港口建设发展路径

“要志在万里,努力打造世界一流的智慧港口、绿色港口”……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对绿色港口建设作出重要指示。今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山东时指出,山东要加快建设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先行区,大力推动发展方式绿色低碳转型,推进绿色环保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这是赋予山东的重要使命,也是指导港口高质量发展的根本遵循。

山东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海洋强省建设、绿色低碳转型发展。2021年,山东省组织召开“氢进万家”科技示范工程专题工作会议,对“氢进万家”工程进行部署,着力为全国氢能发展提供产业样板、探索发展路径。

山东港口组建五年来,聚焦国家所需、行业所趋,瞄准新质生产力发展方向,提速高质量发展步伐。构建起全球首个港口信息模型(PIM),自主研发自动化码头智能管控系统,建成全国产全自主自动化码头、全球首个顺岸开放式自动化码头,在关键领域“卡脖子”技术上取得重大突破,“连钢创新团队”荣膺“时代楷模”;全力推进“氢进万家”科技示范工程,建成全球首个“氢+5G”智慧生态码头、全国首个港口加氢站,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行业领先的“氢港”建设之路。

同时,山东港口统筹氢能与绿色发展,在全港航领域率先发布《山东省港口集团绿色低碳港口“十四五”规划》,将氢能发展列入港区综合能源应用的关键要素,全力支持青岛港建设“中国氢港”。自2019年起,在青岛港启动了氢能集卡、轨道吊研究工作,于国内率先开展氢能集卡在港口的实景运行,全球首创氢动力自动化轨道吊;2021年承接“氢进万家”项目课题,开展氢能港口关键技术集成及示范研究工作;2022年在青岛港建成国内首座全资质港口加氢站,并引进氢能集卡开展规模化示范应用,为全场景氢能港口建设打下坚实基础。

会上,凌文、张久俊分别聚焦“氢进万家”科技示范工程背景下氢能应用潜力等前沿热点,围绕氢能发展重要性、中国能源转型压力、氢能发展问题破局及氢能制造、使用等进行深入交流,探讨氢能产业创新发展,推动构建制储输用全链条发展的创新应用生态,对推动氢能产业快速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王洪国表示,“在青岛港启动建设全国首个全场景氢能港口,就是为加快推动建设世界一流‘中国氢港’塑造新优势,更是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日照港重要指示的具体体现。”

陈英明表示,“山东港口牢牢把握国家发展战略和港口发展规律,探索出了一条和合共生的港口绿色发展之路,成为全国港口乃至全球港口绿色发展的典范。此次青岛港的氢能港口建设,不仅将显著提升港口运营质量,还将有效减少碳排放,提速‘碳达峰’‘碳中和’的推进,同时还将加快构建制氢、加氢、用氢、氢交易的产业生态圈,推动港口氢能贸易发展。”

“氢能港口”取得阶段性成果,绿色低碳港口建设成效显著

扩大氢能应用、加快能源替代是大势所趋,建设氢能港口、打造绿色港航更是高质量发展的应有之义。五年来,山东港口积极践行绿色低碳使命,推动港口能源变革,创新打造了全国首个港口低碳清洁能源供给体系等4项“氢能港口”成果,为全球港航业绿色发展提供“中国方案”。

——构建了全国首个港口低碳清洁能源供给体系:建成全国首座港口加氢站,创新应急管理模式,建设一体化监测分析平台,制订安全技术管理规范,实现全天候智能化、实时化、动态化安全运营管控;量身定制液驱式压缩机,满足氢能车辆高频加注需求;配备大流量双枪加氢机,充装效率提高50%,日加氢能力1000公斤以上,累计加氢量超80000公斤,减少碳排放超1000吨,构建了“低成本、高效率、高可靠”的港口氢能供给体系。

——在全国率先实现港口氢能车辆规模化示范运营:推动港口氢能车辆研究与试用,在国内率先启动氢能集卡港口作业全天候测试;锚定港口专用车型氢电耦合需求,持续优化集卡构型、整车布局、动力系统、燃料电池等关键核心设计,研发港口专用氢能集卡,最大牵引能力超70吨,百公里运行氢耗低至9.7公斤,具备零排放、高效率、低噪音、加氢快等显著优势;推广应用各类港口专用氢能车辆50辆,累计运营里程80万公里,换算替代传统燃油26万升,为氢能车辆在港航业推广应用打造“山港样板”。

——在全球首创氢电耦合直流微网轨道吊:在行业内率先提出串-并耦合的轨道吊分体式动力系统构型,构建了一体化集成控制的动力系统耦合装置,实现了低功率燃料电池与高负载轨道吊的完美融合、氢能与电能的互补利用,提高新能源利用效率、降低对传统能源的依赖;首创“四机一体融合”氢能轨道吊功率智能调度方法,总装机容量降低55.9%,瞬时尖峰功率降低68.8%,总平均能耗降低28%,引领港口大型机械设备进入全新氢能时代。

——率先研制全球首艘7000匹超大功率氢电混合动力拖轮:采用全球首创“氢燃料电池+液冷锂电池”动力模式,打造全球首艘“燃料电池混合动力+绿色生态标志”新船型,每年可减少碳排放1400余吨,真正实现零排放、零污染,为船舶低碳环保转型树立新标杆。

不难看出,山东港口在坚定不移推动“中国氢港”建设方向上走出了一条独立自主的创新之路,诠释了世界最大港口集群的使命担当,系列成果的打造也在未来的氢港建设中积聚了经验和智慧,以新质生产力引领世界级海洋港口群建设的征程越发平坦。

王楗夫表示,“全国首个全场景氢能港口建设在青岛港启动,进一步拓展了氢能应用场景,是我省氢能产业发展‘走在前’的又一标志性工程,不仅大大提升全省乃至全国氢能产业发展国际竞争力,而且为全球氢能港口建设提供了可复制的中国方案。”

柳强表示,“山东港口作为绿色港口的倡导者、实践者、推动者,致力打造‘中国氢港’,积极推进氢能应用,建成全球首个‘氢+5G’智慧生态码头,推进‘风光储氢’一体化发展,启动建造全球首艘7000匹超大功率氢电混合动力拖轮,将为绿色航运发展激发新活力,注入新动能。”

提速“中国氢港”建设,开启全场景氢能港口建设新篇章

依托庞大丰富的应用场景、资源及基础优势,山东港口在氢能港口建设中已初显优势。此次全场景氢能港口建设启动,将汇聚更多高端思想、合作资源,再次为加快建设“中国氢港”再次注入更强动能。

会上,山东港口介绍了建设氢能港口、打造绿色港航的发力方向,将以打造世界级海洋港口群为总牵引,以建设全场景氢能港口为关键抓手,更大力度推进氢能应用、打造零碳码头、服务国家战略:

——在创建示范港方面,将提速“全场景”布局,探索“更前沿”技术,持续推动能源结构的优化升级,着力实现氢能应用的“全面开花”,努力建设国内领先、国际一流的示范基地。

——在融入产业链方面,将锁定“依托港口的一流供应链综合服务体系”,集中力量、集聚资源、集成要素,促进产业上下游联动,推进全链条协同创新,助力打造氢能应用现代产业链。

——在构筑生态圈方面,将秉持“利他共赢”思维,放大港口优势,搭建合作平台,促进共建共享,更好推动氢能产业扩大“朋友圈”、共享“生态圈”。

在具体举措上,依托青岛港构建港口氢气供应体系、高效加氢体系、用氢安全管控体系“三大体系”,打造港口氢能全产业链一体化应用示范、多场景应用示范、多元化应用示范“三个示范”,建设氢能产学研创新发展平台、氢能贸易枢纽平台、氢能港口公共服务平台“三大平台”。

港口绿色转型,需要港航各方、上下游、全产业链条的协同发力。会上,山东港口青岛港与10家氢能港口建设生态合作伙伴进行了集中签约,将集聚全产业链力量,搭建起氢能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合作交流平台,为未来发展引来源头活水。

山东港口还聘任张久俊、中国船舶集团有限公司第七一二研究所副所长、总工程师、博士生导师、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李明勇,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泰山学者”专家、氢进万家科技示范工程一期项目首席科学家、项目负责人王钦普,中科院青岛能源所氢能与燃料电池研究室主任、燃料电池工程研究中心主任,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首席科学家李晓锦,同济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上海东方学者特聘教授戴海峰,中国石化青岛炼油化工有限责任公司高级专家梁峰为山东港口氢能港口专家,从专业领域进行整体性规划和研发,助力产品技术创新突破。

全媒体热线 : 4000-5656-98

    相关文章Related

    返回栏目>>

    首页   |   帮助

    Copyright © 2005-2020 现代物流产业网 版权所有 客服热线:4000-5656-98
    《现代物流报》社有限公司授权 北京中物汇成工程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 为现代物流报官网 管理方
    www.xd56b.com和www.z56c.com两个英文域名同时使用一个主体网站
    英文域名:www.xd56b.com   京ICP备19057590号-2 京公网安备 11010602007039号
    英文域名:www.z56c.com   冀ICP备2020027852号-2
    技术支持:现代物流报社技术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