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京杭运河济宁段,一艘装载智能驾驶系统的纯电动集装箱船正缓缓启航。这个搭载宁德时代电池、应用激光切割技术的“水上智能体”,正是我国内河船舶产业变革的缩影。在“双碳”战略推动下,这个承载着千年漕运文明的行业,正经历着绿色化、智能化、国际化的深刻转型。
政策东风激活千亿市场
2024年3月,国务院《推动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行动方案》的出台,为30万艘内河船舶的更新换代按下快进键。交通运输部配套实施的购置补贴政策,让新能源船舶采购成本直降三成。在京杭运河沿线,6万余艘“老旧小”船舶有望在2030年完成绿色升级,催生出超千亿元的存量市场。
山东济宁的蜕变最具代表性。这个曾经的“运河煤港”,如今建起1125亩的新能源船舶制造基地,山东新能船业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新能船业”)携手武汉理工大学、中集集团、宁德时代等产业链巨头致力推动内河绿色智能化船型变革。2024年济宁市新能源船舶订单同比激增,带动上下游产业产值突破,昔日的“江北船都”正变身绿色智造高地。
技术创新破局产业瓶颈
走进新能船业数字化车间,激光切割机器人正精准加工船体部件。“模块化建造让造船周期缩短到3个月,材料利用率提升15%。”车间负责人介绍,企业自主研发的标准化智能船型,通过优化,显著增加装载量,大幅降低单位载重阻力,智能驾驶系统更斩获法国达飞海运集团订单。
如今,LNG动力船已成减排主力,污染物排放锐减90%;纯电动船舶突破续航瓶颈;氢燃料船舶进入试验阶段。随着工信部《绿色工厂评价标准清单》的逐步推广,中国智造正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提供低碳转型方案。
市场重构孕育新生态
凌晨的济宁梁山港,LNG动力运输船“6009”正在装载集装箱,这也是新能船业首批交付的智能商品船的又一次运输作业。利用市场手段推动内河绿色智能化船型变革,引导市场从“买方”市场向“卖方”市场转变是济宁港航事业新的转型思路,通过这种“造-租-维”一体化模式,已在济杭航线实现商业化运营。同时沿京杭运河布局完成济宁主城港 LNG加注、船舶充换电综合服务区等配套服务设施,构建起绿色航运新基建网络。
“现在造一艘船,带动的是整条产业链。”济宁港航负责人表示,当地已形成船舶制造、智慧物流、港航金融等融合发展的产业生态。2024年全国新能源船舶订单同比增长150%,市场爆发式增长的背后,是“黄金水道”向“绿金航道”的价值跃升。
站在京杭运河千年古闸旁,但见新能源船舶穿梭如织。当5G基站、北斗导航与古老航道相遇,当清洁能源取代传统柴油机组,这场涵盖政策、技术、市场的系统性变革,正书写着航运强国的新时代答卷。预测到2030年,我国内河船舶新能源化率将超60%,每年减少碳排放可达千万吨级。古老的内河航运,在绿色智能双轮驱动下,正驶向更广阔的蓝海。
内河船舶2030:清洁能源定义未来趋势
来源 : 现代物流产业网 作者 : 王传钧 曹舒妍
发布时间: 浏览: 次
全媒体热线 : 4000-5656-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