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抓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要搭建平台、健全体制机制,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让创新链和产业链无缝对接。”科技创新是产业创新的内生动力,产业创新是科技创新的价值实现。二者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共同推动科技进步和产业升级,都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基本路径。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央对这两条“链”的关注一以贯之。从提出“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到要求“促进创新链和产业链精准对接”,再到强调“让创新链和产业链无缝对接”,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发展的理念不断深化、要求持续提升。立足当下,全球经济竞争更加激烈,面对不确定难预料因素显著增多、产业链供应链安全风险增大的紧迫形势,提高创新链和产业链的融合效能,加快打通“双链”间的藩篱和堵点,实现无缝对接,增强抗压能力、应变能力、对冲能力和反制能力,才能更好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澎湃动能。
我们现在讲创新链和产业链的对接,关键在“无缝”,核心是借助体制机制创新打破“创新孤岛”,构建“需求牵引供给、供给创造需求”的良性循环。创新链的融通,要求强化基础研究、应用研究、技术开发、成果转化的全过程贯通,确保创新活动的持续性与有效性;产业链的对接,强调推动全链条升级,使各创新环节最大范围、最大程度地支持产业链创新,加快延链、补链、稳链,保障产业高效运转。
创新链和产业链无缝对接体现在主体、要素、制度三个层面的精准协同。在主体协同方面,要构建以企业为中心的产学研深度融合的创新共同体。比如,华为联合国内高校共建鲲鹏生态,通过利益共享机制使高校研发积极性大幅提升,彰显了主体协同的有效性。要素协同要求促进人才、资金、技术、数据等创新要素的自由流动,加大各类科技创新平台等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创新要素配置效率。制度协同则需完善产权保护、市场准入、公平竞争等市场经济基础制度,降低创新风险,激励创新行为。
在当前全球产业链供应链重塑的背景下,各国围绕关键技术的博弈越发激烈。个别西方国家对我国实施技术封锁,使我国部分产业发展受限。同时,整体科学研究范式发生深刻变革、科学技术和经济社会发展加速渗透融合、基础研究转化周期明显缩短,这些都对我国创新发展带来极大影响。在这样的形势下,实现创新链与产业链的无缝对接,构建更完善的创新机制,突破技术封锁,实现科技自立自强,打通从科技强到产业强的通道,增强产业链韧性和安全水平,至关重要。
值得注意的是,近年来,美国、欧盟、日本等发达国家和地区在推动创新链与产业链协同发展的过程中也遭遇了诸多困境,包括人才培养与产业需求不匹配、科研体系与产业需求脱节、科技成果商业化行政审批复杂等问题。这些情况提示我们,创新链与产业链无缝对接,本质上是以全要素流动与全链条协同为基础,形成人才流动、资金流通、科技成果转化畅通、数据融通、大中小企业协同、各类科技基础设施平台共享的创新生态系统,发挥好国内超大规模市场优势,实现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与产业链韧性提升的动态有效匹配。
人才是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的核心要素。当前我国科技人才总量优势明显,但人才结构不合理,从事“卡脖子”技术研究、高精尖技术攻关的拔尖人才与创新链发展需求不匹配,难以满足新兴技术和产业发展需求。实现“双链”无缝对接,重点要打通堵点,完善科技创新人才和产业技能人才培养体制机制。可加快地区间研发人才流动匹配,制定区域研发人才协同发展规划,优化基础学科与应用学科建设和地区布局,强化基础人才与应用人才培育、使用、流通;加大基础研究专项基金投入,推广“企业出题、科研机构答题”模式,推动龙头企业与高校联合攻关,共同培养研发人才,为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提供坚实的人才支撑。
在数智时代,数据已成为关键生产要素。制造业企业通过大数据分析可实现生产过程的优化和质量控制,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实现“双链”的无缝对接需打破数据壁垒,建立健全数据共享机制。在这一过程中,要制定统一的数据标准和规范,可考虑建设国家级数据流通平台,促进数据在不同部门、不同地区、不同主体之间的共享与流通。在确保数据安全的前提下,推动数据在创新链与产业链中充分流动,为各行业企业和科研机构“垂直大模型”开发运用提供充足的数据,促进数据合理利用。
推动大中小企业协同发展是实现创新链与产业链无缝对接的重要环节。目前,我国大中小企业协同面临合作黏性不足、融通成本高的障碍。实现无缝对接,要强化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合作,构建产业链利益共同体。其中,大企业或链主企业应发挥技术、资金和市场优势,带动中小企业协同发展;其他企业应专注于细分领域,提供专业化的零部件和服务,形成优势互补的产业生态。
科技基础设施与平台是创新链与产业链无缝对接的重要支撑。重点要持续提质扩容一批高水平实验室、技术创新中心、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等科创平台,集中力量建设一批面向世界科技前沿、互联互通的重大科技基础设施。优化科技基础设施布局,可考虑建设跨区域技术共享平台,使各地区的技术成果、科研项目和人才资源得到有效整合与共享,缩小地区间的创新差距,提高原创性技术创新数量和质量,进一步推动创新链和产业链深度融合。
(作者系南京大学经济学院院长)
创新链产业链对接关键在“无缝”
来源 : 经济日报 作者 : 郑江淮
发布时间: 浏览: 次
全媒体热线 : 4000-5656-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