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现代物流报记者 何文忠 贾奥胜 王伟
4月22日,工业和信息化部和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发布的《国家智能制造标准体系建设指南(2024版)》提出,需求牵引,应用拓展。围绕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的标准化需求,聚焦产品全生命周期、生产全过程、供应链全环节,构建典型场景标准群。
(图源:梁攀供图)
在数字化转型的浪潮中,物流企业的生产模式正经历着前所未有的变革。通过引入机器人和自动化设备,企业能够显著提高生产效率,减少人工干预,从而降低成本。
作为行业头部企业,广西柳钢物流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柳钢物流”)和重庆长安汽车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长安汽车”)通过数字化、智能化技术重构产业链协同体系,分别书写着AI+在需求端和应用端的降本新答卷。
AI+生产 从风险防控到效率革命
走进现代化工厂,工业机器人挥舞着机械臂完成毫米级精度的焊接作业,数字孪生技术实时模拟产线改造方案,AI视觉系统以毫秒级速度精准识别产品瑕疵——这些场景生动诠释着“AI+制造”的深度融合。
国家统计局最新数据显示,2025年一季度我国工业机器人制造销售收入同比增长12.4%,工业领域设备工器具购置投资增幅达16.3%,印证了智能制造装备市场的蓬勃活力。
在长安汽车河北基地,员工进入ECPL区域,需要在这里完成机修、模修,每天连续暴露20次以上,风险等级属于2级高度危险。
(图源:高月供图)
这给企业的安全生产管理带来巨大挑战,在AI人形识别系统的引入后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该系统通过加装AI视觉工具,实现了对ECPL区域人员的精准识别与监控。”长安汽车设备工程师刘守峰介绍说,一旦有人员进入该区域,系统会立即触发安全机制,锁定设备使其无法启动,直至人员完全离开区域后才恢复设备的正常运行。
这一改造不仅显著降低了安全风险值,将员工从潜在的危险环境中解放出来,更体现了传统制造团队在快速掌握AI落地能力方面的卓越表现。
效率提升同样是这场AI变革中的亮点之一。在长安汽车的生产线上,RPA智能机器人助手的应用为能源数据收集工作带来了革命性的变化。
以往,这项工作需要人工通过鼠标操作,选择查询内容、日期、设备名称以及查询方式等,步骤繁琐且耗时较长,同时易受人为因素影响导致数据录入错误。
RPA智能机器人的出现彻底改变了这一现状。它能够根据预设的规则自主编辑流程、采集关键特征,并自动完成数据收集工作。这一改变不仅将每月原本需要27.5小时的手动操作时间大幅压缩至2.75小时,效率提升90%,更实现了错误率的归零。
刘守峰感慨地说:“AI工具的应用已从‘锦上添花’变为‘不可或缺’,它正在成为我们提升生产效率、保障数据准确性的重要力量。”
应用拓展 全链条协同重塑产业逻辑
与长安汽车自身生产需求端的应用不同,大宗商品物流企业在场景中的应用刚直接体现在为客户提供最优解上。
大宗商品物流涉及公路、铁路、水运、海运等多种运输方式,链条长、环节多,运输量大、难度大、要求高,需要采用适当的物流方案以满足客户需求。优化运输路线、提供更好、更专业的物流解决方案,对降低物流成本具有重要作用。
(图源:梁攀供图)
柳钢物流的业务主要以柳钢生产、销售及上下游客户。业务链条长、环节多,涉及大宗原燃料、钢材成品的运输、仓储、加工配送等,为AI和数字化的应用提供了广阔的场景。
针对钢材运输批量大、时效性要求高、车辆类型多样的特点,柳钢物流自主研发的智慧物流云平台结合AI算法对运输管理进行了优化。
系统能基于实时路况、天气、车辆载重、油耗、客户收货窗口时间等多维度信息,自动规划最优运输路线和车辆调度方案,有效降低了空驶率和运输成本。例如,丰水期通过柳州本地江口码头快速实现“公转水”运输,枯水期则通过下游贵港、梧州码头实现“公转水”,目前已经实现了部分线路运输成本下降约5%~8%。
柳钢物流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周骅表示:“过去决策靠经验,现在靠数据。比如‘公转水’运输策略的制定和实施,就是基于历史水文和成本数据的动态选择和分析结果。”这一变革不仅降低了企业的运营成本,更为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保证客户的货物安全,是我们物流企业的核心职责之一。”周骅对现代物流报记者表示。
公司通过智慧物流云平台北斗定位系统以及AI安全监测摄像头等技术,实现了对运输车辆和货物的实时追踪。AI系统可以分析车辆行驶数据(如速度、疲劳驾驶迹象、线路、货箱监控),结合天气、交通管制信息,进行风险预警,提高了货物运输安全性。
从单点突破到生态共建
数字化转型不仅极大提高生产效率,还有助于企业实现成本优化与减少资源浪费。例如,通过引入先进的库存管理系统,企业可以实现库存的实时监控和动态调整,避免因库存积压而产生的浪费。数字化转型还能帮助企业实现生产过程的实时监控和预警,及时发现并解决生产中的问题,确保生产质量和效率。
AI+正在走进千行百业。
4月24日上午,在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国家知识产权局局长申长雨介绍,人工智能是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重要驱动力量。目前,我国人工智能领域呈现良好的发展势头。世界知识产权组织报告显示,中国已经成为全球人工智能专利的最大拥有国,在全球的占比达到60%。
未来,人工智能如何与物流业共生演进、双向赋能、融合发展?
“国务院国资委提出的‘三个更加’(更加突出应用领航、更加突出数据赋能、更加突出智算筑基),为我们下一阶段的‘AI+’行动规划了重点。柳钢物流将积极响应,加在AI人才培育,拓展新兴应用领域。”谈到未来规划,周骅对现代物流报记者表示。
柳钢物流将根据业务发展需要,适度超前布局算力资源,包括高性能服务器、云计算资源、边缘计算节点等,满足AI模型训练和推理的需求,升级基础设施。
河北长安汽车将通过“场景深耕—数据贯通—算力支撑”三位一体策略,以打造标准化数智化工厂为核心抓手,结合区域资源与产业协同,实现从传统制造向“AI+制造”的转型升级。
“有两点建议供业内参考,一是联合车企、科技公司、政府成立‘智能网联汽车数据联盟’,通过隐私计算(如联邦学习)实现数据‘可用不可见’,挖掘跨行业价值。二是探索数据交易机制,例如将脱敏后的交通流量数据出售给地图服务商或城市规划部门。”刘守峰如是说。
《AI加速正当其时》系列报道之五
需求牵引 应用拓展 物流企业如何书写AI+答卷
来源 : 现代物流产业网 作者 : 何文忠 贾奥胜 王伟
发布时间: 浏览: 次
全媒体热线 : 4000-5656-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