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港口 • 正文
【新质引擎激发产业跃升】

专题 |“港”与“城”的共生与互动

  来源 : 现代物流产业网  作者 : 孙辉 傅童 综合报道
发布时间:  浏览:

文 / 现代物流报记者 孙辉 傅童 综合报道

 
 

编者按

港口兴,则产业聚,城市强。以港促产、以产兴城的港产城融合发展模式,不仅打通了物流、贸易与城市服务的闭环,更在智慧港口建设、临港产业集群培育、城市功能配套升级中释放出乘数效应。在港产城一体化发展中,各地正以港口带物流、物流带经贸、经贸带产业,推动开放通道、产业链条和城市功能高度协同融合,形成新质生产力与高水平开放的有机联动,持续塑造新动能。

 
 

 

 
 
海港城市港口经济增加值达6.7万亿
 
 
 

港口,海运发展的综合交通运输枢纽;港口经济,海港城市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数据显示:沿海港口每万吨货物吞吐量,可创造GDP约194万元;港口每亿元的建设资金投入,可实现近万人就业;截至2024年底,港口万吨级及以上泊位达到2971个,是10年前的约1.4倍。

6月12日,在第三届天津国际航运产业博览会上,交通运输部规划研究院发布《2024年度中国海港城市港口经济发展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报告》显示:2024年,我国海港城市港口经济增加值达6.7万亿元,同比增加3606亿元,增幅同比上升。

协同呈现一核两区多片格局

渤海之滨,以天津港为圆心,港口的价值半径正在不断延展——

港区内,岸桥林立,巨轮靠泊。智能管控系统与人工智能运输机器人高效协同,让装卸作业繁忙有序,日均货物吞吐量超150万吨;

几十公里外,海马生物、首衡集团等贸易商纷纷落户滨海新区,依托直航拉美航线,一条进口水果的“甜蜜”产业链正在加速完善。今年前5月,天津口岸自拉美地区进口水果和水产品货值达81亿元;

地处天津市中心的和平区,一笔笔跨境贸易融资不断为国际航运注入金融“活水”。依托航运物流壮大金融服务,全区现代服务业占比逾98%……

从“货运通道”升级为“经济走廊”,从“通道贸易”进化为“在地贸易”,陆海联动勾勒出我国港口经济快速发展的生动图景。

“海港城市港口经济,是以港口为中心、港口城市为载体,依托和利用港口各类产业的相关经济活动总和,是港口、产业、城市相互联系、有机结合、共同发展的开放型经济。”交通运输部规划研究院副院长刘占山说。

从总体看,中国海港城市港口经济呈现“一核、两区、多片”的格局:以上海等城市群为“一核”引领,以长三角和珠三角区域为“两区”协同发展,以环渤海、东南沿海、西南沿海等区域“多片”共同发展。

分区域看,2024年,长三角区域海港城市港口经济增加值占全国海港城市的44.9%,对长三角沿海区域GDP贡献率达13.9%,是我国沿海地区港口经济最发达的区域。相较2023年,天津、河北、山东、福建沿海地区海港城市港口经济在全国的占比实现提升。

支撑促进腹地产业转型升级

岸桥一线,大船一进一出、大港一吞一吐间,货物结构已发生改变——

今年5月27日,经过27天远洋航行,一艘载有上百标准箱“新三样”的货轮顺利从宁波舟山港抵达德国威廉港。“海铁快线+中欧快航”的硬核组合,为外贸“新三样”快速出海开辟了一条新通道。今年前5月,宁波口岸电动汽车、锂电池等产品出口货值同比大幅增长。

沿着海岸线再向南看,5月15日,全国最大光伏LNG船舶“远海口”轮在广州南沙口岸命名交付,并搭载近4000台国产汽车从广州港出发,远航欧洲多国。

汽车在广州登船出海,如今已成为不少车企的“最优解”。2004年,广州港汽车装卸量为1.5万辆;2024年,广州港全年完成商品车吞吐量超140万辆。20年,近百倍,这座华南地区最大的商品车枢纽港,见证了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快速发展。

时光流转,港口货物结构在变,而产业升级的前行方向则始终如一。《报告》显示,2024年,海港城市一产、二产、三产中港口经济的占比分别达15%、22%和8%,港口对一产、二产的支撑作用更为显著。

以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为例,其主要分布在广东沿海地区和长三角地区,2024年,其港口经济增加值达4384亿元,占全国海港城市港口经济总规模的比重提升至6.6%。“在第二产业内部,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港口经济增长较快,在二产增量中的比重分别达到15.9%和12.7%。”刘占山表示,“这表明,港口在促进腹地产业转型升级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融合带动城市经济社会发展

港口经济的发展,映照着港与城的共生与互动。

入夏,山东日照海龙湾畔微风拂面。作为全国首个退港还城修复整治工程,海龙湾已从昔日乌黑的堆煤场,变成了如今路净水美的新港口。“我们将煤炭作业区迁离城区,修复1882米生态岸线,新增约46万平方米沙滩。”日照港有关负责人说,港区变景区,吸引不少游客前来旅游打卡。

依托“前港后厂”模式,日照港形成了覆盖粮食物流、仓储、饲料加工的产业链供应链,辐射山东、河南、陕西、四川多地,吸引中粮、中储粮等企业项目落地。截至目前,日照市临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比重超85%。

以港兴城、以城促港,港城融合的海风劲吹广袤海岸,不断注入发展新动能。在天津港,147条集装箱航线通达全球500多个港口,全市海洋经济规模突破4000亿元;在烟台港,港口供应链综合服务园区正加紧建设,未来传统港口作业区将升级为现代港航服务业集聚区,更好融入城市发展……《报告》显示,近年来,海港城市港口经济发展规模持续壮大,港口对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带动更加明显。与2023年相比,港口经济增加值大于2000亿元的海港城市新增唐山、泉州,与上海、深圳、广州、宁波等同处第一梯队。唐山,由此成为跻身前列的首个北方海港城市。“2024年,上海、深圳和宁波等港口经济增加值增量超200亿元。”刘占山介绍,“这些城市充分利用港口资源,有力支撑了长三角一体化、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等国家战略的实施。”

你追我赶、共生共赢,众多具有全球竞争力的现代化港口,正成为中国经济迈向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点。

来源:人民日报

作者:韩鑫

 

♦  关注 ·  Focus  ♦
 
 

 

 
 

港口搬到“家门口”“一港通”打通外贸“最后一公里”

6月,广州南沙港货运往来火热。广东美的制冷设备有限公司的近万台空调9日办结通关手续,从佛山顺德北滘港乘驳船出发,以“一港通”模式运往南沙港,再换乘国际货轮,通向泰国、西班牙等15个国家和地区。

广州海关口岸监管处副处长曾琦介绍,海关创新推出的“一港通”项目以广州南沙港为枢纽港,内河码头和铁路陆港为支线港,进出口货物实现“一次申报、一次查验、一次放行”,平均堆存期由原来的7天缩短至2天以内。

广东美的制冷设备有限公司关务负责人冷义峰介绍,此前,公司的出口货物多以陆运送往南沙港,加上提柜往来数个小时,运费高、协调难,费时费力。如今,在内陆码头提柜,很快就到仓库,装货后接驳船就能运到南沙港,只需填写一张报关单,物流综合成本差不多打了五折。“路通,证明活力够,自然财通。”冷义峰说,“客户普遍对商品物流时效要求较高,采用‘一港通’模式后,出口效率提高了不少,货物和资金周转能形成更快捷的循环,对生意起到积极作用。”

身处南沙港,上百个海外港口的货轮、广东省内数十个码头的小型船舶,以及省外铁路的无缝连接,令众多出口货物快速集聚、换乘。同时,广州中欧班列以铁路-公路、海运-铁路联运的方式打通“中亚-广州-东南亚”物流通道。“南沙港实现了内河驳船、火车、国际货轮多个运输终端的对接交汇,‘一港通’模式更好发挥南沙作为大湾区地理几何中心的区位、集散优势。”南沙海关南沙港运输工具监管科科长孙俊杰说。

如今,“一港通”的辐射范围从大湾区及周边城市扩展到内陆省份,广东优化省际合作机制,优化对内开放布局。

曾琦介绍,目前“一港通”模式开通航线23条,覆盖广东、湖南、贵州三省12个城市的19个内河码头和4个铁路陆港。自“一港通”项目推出以来至今年5月底,其业务量累计超56.9万标箱,受惠企业超3000家。今年前5个月,“一港通”业务量达7.5万标箱,同比增长4.2%。

无独有偶,在深圳盐田港,5月底迎来首趟满载电器配件等货物的“蓉深港图定班列”。“2天抵深、3天抵港”,接着发往欧美、东南亚等地,这是继去年8月首发“渝深港图定班列”后,为成渝经济圈打造的又一条黄金出海通道。

“蓉深港图定班列”的开通,标志着深圳港第20个内陆港——成都内陆港正式启用。近年来,深圳港持续推动海铁联运发展和内陆港建设,将国际大港搬到了内陆客户“家门口”。目前,其已挂牌运营20个内陆港,开通运行33条海铁联运线路,不仅覆盖广东省内,更延伸至重庆、江西、湖南、贵州、云南、四川等地,为这些地区提供安全、稳定、便捷、高效的物流服务。

更多政策红利的持续释放,不仅使得出口业务得以无缝连接,进口业务也获得了优化。

前不久,从泰国港口到南沙港,再到佛山九江码头,一批10个货柜的橡胶木方,从国际班轮换乘内河驳船,在佛山办理通关手续后便被顺利放行,此次还实现了“内河运费扣减”0.6万元,减征税款近千元。这标志着广东省内海关推行“一港通”通关模式以来,首票进口业务叠加“境内段运费计税价格扣减”惠企举措落地。

佛山中外运仓码总经理孙程说:“进口‘一港通’通关模式的成功落地,有效解决了驳船回程运力空置问题,降低了驳船运营成本,从而减少客户的物流成本,叠加‘境内段运费计税价格扣减’优惠政策,可为客户每柜节省100元税负成本。”

佛山海关驻南海办事处副主任郭广萍表示,以上举措有助于关务流程优化、港口效率提升、合规成本降低,同时也将极大助力当地家具产业的高质量发展。

“枢纽港释放货物集聚压力更具物流优势的同时,又消除了支线港与枢纽港在征税基数方面的成本差距,同步带动支线港进出口贸易规模增长。”海关总署广东分署综合业务工作处副处长谢韩伟说。

货运物流便利化举措助力外贸业务增长。海关总署广东分署统计数据显示,今年前4个月,粤港澳大湾区内地9市进出口额2.85万亿元,同比增长5.4%,增速快于同期广东省整体进出口额增速0.5个百分点。

来源:经济参考报

作者:丁乐 王文博

 

♦  聚焦 ·  Spotlinght  ♦
 
 

 

 
 
 
 
河南打造万亿级临港产业集群
 
 

近日,河南省政府办公厅印发《河南省临港产业发展规划(2025-2035年)》 (以下简称《规划》),提出构建“三核引领、五带协同、多点支撑”的临港产业发展格局,为未来10年河南临港经济发展绘就蓝图。

《规划》以2030年和2035年为关键节点,从产业发展、平台载体、对外开放、创新驱动等方面,设定双阶段发展目标。到2030年,临港产业成为河南省临港经济、枢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产业规模超万亿元,形成9个以上千亿级临港产业集群;打造3条万亿级临港产业链,培育10家以上“航运豫军”企业,建成9个以上示范引领临港经济区。到2035年,临港产业规模提升至2万亿元,千亿级临港产业集群增至15个,形成降本增效、港产协同、流域联动、开放创新的现代化临港产业体系。

此次出台《规划》,一方面是要补齐“空铁公”以外的交通短板,另一方面也是希望借实现通江达海,深化与长三角地区的产业对接合作。周口、信阳、郑州,成为《规划》重点打造的三大临港产业发展核心。

河南省提出,周口港是河南内河航运第一大港,周口要立足钢铁、粮油精深加工等产业基础,加快培育现代物流、先进装备、新材料等产业集群,加强与漯河食品、平顶山尼龙、许昌装备制造等产业合作,重点承接长三角地区装备制造、新材料等产业,打造全省临港产业发展先行区。

将高标准打造信阳港,争创全国内河主要港口,在省内加强与驻马店、南阳、商丘等豫东、豫南地区合作,强化食品、建材等产业链协同发展;对外深化与粤港澳大湾区、长三角地区对接协作,构建产业对外开放新高地。

要高起点规划建设郑州港,打造“四路协同”交汇点、国内国际双循环战略链接点。加强郑州港与郑州国际陆港联动,充分发挥陆路发达、陆水联运比较优势,加快推动航空港区四港联动发展。同时,加强周口港与郑州港互联互通,形成多式联运通道。《规划》提出,实施中部便捷水运出海通道工程,打造“2+8”分层次港口,构建“一纵三横九支”骨架航道网络。同时,在开封、洛阳、安阳、鹤壁、新乡、焦作、濮阳、三门峡、济源等地,规划布局无水港,构筑临港产业腹地支撑点。

在此基础上,立足产业特征和资源禀赋,着眼发展阶段和未来趋势,重点培育沙颍河、淮河、贾鲁河、唐白河、沱浍河五大临港产业发展经济带,构建“1个先导产业+6大类制造业+N个服务业”的临港产业发展体系。其中,1个先导产业即临港物流业,重点发展大宗商品、集装箱、冷链物流和能源储备,推动“公转铁”“公转水”降本增效;6大类制造业即先进装备、钢铁、新材料、食品、轻工纺织、新能源汽车,打造一批千亿级产业集群,构建10条重点临港产业链;N个服务业即培育发展港航服务、现代商贸、港口文旅等新业态,打造“智慧物流”“工业旅游”等新模式,培育临港服务河南品牌。

《规划》还提出支持周口、信阳等打造具有示范引领作用的临港经济区,构建“一体两翼三圈”布局。“一体”,即以港口为中心,形成港产城一体化发展格局;“两翼”,即在航道“两翼”布局临港产业,加速产业集聚,建设流域产业带;“三圈”,即按照“港口作业、临港物流区——保税加工、产业园区——生产服务、衍生产业区”内外次序,圈层式发展临港产业。同时,推动港口枢纽与临港物流功能区、临港制造业园区、临港商贸服务区等多区域融合发展,打造临港经济发展载体。

来源:河南日报

作者:宋敏

 

《 现代物流报 》( 2025年6月18日 11版)

全媒体热线 : 4000-5656-98
微博
微信
视频号

    相关文章Related

    返回栏目>>

    首页   |   帮助

    Copyright © 2005-2020 现代物流产业网 版权所有 客服热线:4000-5656-98
    《现代物流报》社有限公司授权 北京中物汇成工程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 为现代物流报官网 管理方
    www.xd56b.com和www.z56c.com两个英文域名同时使用一个主体网站
    英文域名:www.xd56b.com   京ICP备19057590号-2 京公网安备 11010602007039号
    英文域名:www.z56c.com   冀ICP备2020027852号-2
    技术支持:现代物流报社技术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