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航运 • 正文

“中国船+中国港+中国醇” 首批绿色甲醇实现商业化应用

  来源 : 央广网  作者 : 樊瑞
发布时间:  浏览:

7月2日下午,我国首艘甲醇双燃料动力集装箱船“中远海运洋浦”轮首航海南省洋浦港,并在洋浦国际集装箱码头完成首次200吨国产绿色甲醇加注。

其使用的绿色甲醇是由中海石油化学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国海油化学”)以城市垃圾为原料制作而成,也是国内首批以城市垃圾为原料的绿色甲醇。此举标志着中国海油化学绿色甲醇产品成功打通生产、销售及商业化运营的全产业链环节,实现“中国船+中国港+中国醇”的绿色航运闭环。这也是海南自贸港首次实现绿色甲醇加注作业,为国内绿色能源加注港建设树立新的标杆。

首批绿色甲醇实现商业化应用

“此次加注,不仅是首批绿色甲醇实现商业化应用,还是海南自贸港首次实现绿色甲醇加注作业。为航运业降低碳税成本、提升全球市场竞争力提供可行方案,也是国内绿色能源加注港建设新的里程碑。”2日下午,中国海油化学副总裁唐向阳在“中远海运洋浦轮绿色甲醇首船加注仪式”上说道。

中远海运洋浦轮完成首次绿色甲醇加注(中远海运供图 央广网发)

“中远海运洋浦”轮,是由中远海运集团建造的国内首制甲醇双燃料集装箱船。船舶总长366米、型宽51米,最大装箱量达 16136TEU,并由中远海运集运投运于洋浦港美洲航线。该轮在船舶制造领域实现了“国内船东第一单、国内船厂交付第一艘、国产甲醇主机第一次实船应用”三个突破。充分验证了“中国船+中国绿色燃料”的可行性,也展现了国内航运企业从船舶设计建造到绿色燃料供应的全链条自主能力,为全球航运业绿色低碳转型提供“中国方案”。

全生命周期的绿色燃料

中国海油化学绿色甲醇工作组副组长冯华盛介绍,该公司生产的绿色甲醇产品是以城市餐厨垃圾、动物粪便等废弃物发酵产生的沼气为制作原料,实现了资源循环利用,温室气体排放量大幅降低,是真正意义上的全生命周期绿色燃料。

工作人员正在进行绿色甲醇充装作业 (任志达摄 央广网发)

冯华盛表示,绿色甲醇生产和认证需要同时满足多种条件,且新建装置的投资和运行成本均较高。中国海油化学前期经过一年的论证和实验,通过对原有甲醇二期装置进行技术改造,降低投资和运行成本,实现绿色甲醇生产。

“与柴油等传统化石燃料相比,本次加注的200吨绿色甲醇可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约325吨,相当于种植19000余棵树的碳汇效应,远超欧盟《可再生能源指令(RED)》要求的65%减排能力。”冯华盛介绍。

今年5月,中国海油化学绿色甲醇项目顺利通过国际可持续发展和碳认证(ISCC认证),摘获欧盟认证的国内首张以城市垃圾为原料的绿色甲醇ISCC EU证书。ISCC是国际通用的生物能源认证体系,其影响力已覆盖100多个国家和地区,意味着该绿色甲醇产品以高标准减排获取了进入国际市场的通行证。

全球航运业绿色转型已成趋势

当前,全球航运业正在加快绿色转型,绿色甲醇拥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和市场空间。2025年4月,国际海事组织会议通过了涵盖全球航运温室气体减排强度中期措施的“净零框架”,提出基于温室气体燃料强度的两级减排目标,届时未达标的船舶将面临增加最高达380美元/吨的碳排放成本费用。在此背景下,绿色甲醇有望成为助力航运业实现减排目标的重要清洁燃料。

中国海油化学富岛公司甲醇二期装置图 (任志达摄 央广网发)

本次加注作业采用“陆—船”方式完成,实现了首艘国产双燃料(甲醇+柴油)船舶在国内港口的首次绿色甲醇加注,海南省也由此成为目前国内唯一具备集绿色甲醇生产、加注能力于一体的省份,为国内绿色能源加注港建设及航运业绿色转型树立了新的里程碑。

“此次绿色甲醇的成功加注,推动国内航运燃料从传统能源向绿色能源转型迈出关键一步,为国家绿色能源发展贡献了央企力量。”中国海油化学绿色甲醇工作组组长吴洪胜表示,未来,该公司将持续培育壮大绿色甲醇、绿氨、生物航空煤油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抢抓能源绿色低碳转型新机遇,不断塑造国际竞争新优势,为航运航空业加速迈向“零碳未来”贡献智慧和力量。

 

 

全媒体热线 : 4000-5656-98
微博
微信
视频号

    相关文章Related

    返回栏目>>

    首页   |   帮助

    Copyright © 2005-2020 现代物流产业网 版权所有 客服热线:4000-5656-98
    《现代物流报》社有限公司授权 北京中物汇成工程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 为现代物流报官网 管理方
    www.xd56b.com和www.z56c.com两个英文域名同时使用一个主体网站
    英文域名:www.xd56b.com   京ICP备19057590号-2 京公网安备 11010602007039号
    英文域名:www.z56c.com   冀ICP备2020027852号-2
    技术支持:现代物流报社技术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