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外贸一体化是打破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分割、畅通经济双循环的重要途径。今年以来,我国内外贸制度规则加速接轨,重点领域发展成绩显著,支持政策日益优化完善,内外贸一体化经营能力显著提升。
内外贸一体化有利于促进生产要素和商品服务在国内国际市场高效流动、良性循环。企业通过内外贸市场并行布局,能够灵活应对国际公共突发事件、地缘政治冲突、贸易保护主义高发的冲击,增强产供链韧性和抗风险能力。一段时间以来,随着逆全球化思潮和贸易保护主义的盛行,加之地缘政治冲突带来的不稳定,我国外贸企业在国际市场存在诸多不确定因素。
对此,从中央到地方持续出台积极措施,推动内外贸一体化实践,打破体制机制障碍,外贸企业开拓内销市场、内贸企业开展国际化经营取得明显成效。不久前,“外贸优品中华行”活动顺利开展,外贸企业内销平台持续完善,各地在推进内外贸一体化方面探索了诸多成功做法,为企业内外贸融合发展提供了更多机会和便利。例如,深圳市出台《深圳市贯彻落实〈关于加快内外贸一体化发展的若干措施〉工作方案》,举办“携手共赢”内外贸一体化拓展市场对接会,吸引了天猫、京东、美团、盒马等11家国内零售批发龙头企业及头部电商平台参与,通过供采对接、绿色通道、外贸专区、数字赋能等便利化措施为外贸企业搭建了有效内销平台。又如,上海市通过鼓励内外贸品牌和商场加入离境退税和“即买即退”业务试点,为境外旅客境内购物提供便利,促进内外贸一体化融合。北京市举办美好生活博览会,利用数字技术,打造沉浸式体验场景,链接品牌、平台与消费者,让外贸优质产品触达国内消费者,激发消费潜力,促进内外贸企业“同线同标同质”发展。
内外贸一体化是我国推进制度型开放、加快建设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的必然要求,意在重塑系统性竞争力,将我国超大规模市场优势转化为国内外资源配置主动权,实现“中国市场”与“中国制造”双向赋能。接下来,要从顶层设计、市场驱动、平台建设、国际合作等方面着力。
打破制度壁垒。建立统一内外贸监管规则、质量标准、认证体系,积极推进内外贸产品、经营、服务与渠道标准的相互衔接融合,简化监管流程,整合海关、税务、质检等环节,提高外贸产品国际标准和认证的国内转化效率,缩短认证周期和流程,为内外贸一体化提供便利条件。消除外贸企业开拓国内市场和内贸企业开拓国际市场的显性和隐性壁垒,梳理现有法律法规政策,对阻碍内外贸一体化发展的内容予以废止和修订,帮助外贸企业产品尽快取得国内市场准入资格。
畅通市场循环。推动内外贸产品“同线、同质、同标”,消除市场分割,打通流通堵点。支持企业灵活切换内外贸市场,降低转型成本。支持跨境电商、海外仓与国内仓储物流网络对接,鼓励大型商超、电商平台设立“外贸优品”专区,降低“入场费”等内销渠道成本,大力支持国内品牌企业和产品“走出去”,多渠道开拓国际市场,扩大品牌影响力。培育具有竞争力、市场开拓力、技术创新力的内外贸产供链协同的品牌制造企业,打造掌握国际国内销售渠道、擅长运用全球市场资源的大型商贸物流企业。
建设平台体系。发挥经营主体和行业协会作用,搭建内外贸融合平台体系,建设面向国内外市场的商品集散中心和商贸集群。举办内外贸融合发展主题展会,精准对接内外贸一体化需求。鼓励地方政府因地制宜探索内外贸一体化发展的平台机制,建设内外贸融合发展示范区,形成先行先试经验做法,并在全国复制推广。搭建内外贸一体化第三方服务平台,提供人才培训、信息供给、业务咨询、标准认证、渠道开拓、品牌推广、信保融资、法律援助等集成化服务。
强化国际合作。促进内外贸一体化标准衔接,推动国内标准与国际标准互认,引入并推动跨国公司参与内外贸一体化建设,增强法律规章政策的国际适用性。积极参加国际经贸规则谈判,主导或参与国际经贸规则制定,增强话语权,维护自身经贸利益。
(作者系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际贸易规则研究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