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7月9日光明网报道,提升民用无人机研制水平是发展低空经济的重要条件。记者从市场监管总局了解到,自2024年6月起,我国陆续制定发布一系列民用无人机研制相关国家标准。标准实施一年多来,有效降低了民用无人机研制、测试及生产成本,增强了民用无人机的产业化和商业化能力。
随着航天科技的发展,低空经济这一新兴产业已成为驱动新质生产力的重要引擎。作为低空经济的核心载体,民用无人机产业的崛起离不开技术创新的推动,更离不开制度体系的护航。自2024年6月起,市场监管总局陆续发布的系列国家标准,为无人机产业的健康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制度保障,推动其更好地腾飞。
政策护航破除发展瓶颈,筑牢产业安全根基。国家标准《民用无人机可靠性飞行试验要求与方法》的出台,通过严格试飞条件和故障容错标准,倒逼企业提升产品设计水平。数据显示,采用该标准后,产品平均故障间隔时间提升25%,城市复杂场景失控率下降50%。《民用轻小型无人机碰撞安全性要求》建立的碰撞伤害等级划分体系,更使相关产品的市场销量同比增长115%,安全与市场的良性循环由此形成。制度创新不仅填补了监管空白,更以“标准之力”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
技术创新与标准协同发力,拓展低空经济应用场景。相关国家标准的制定推动了行业规范发展,并成为激发技术突破的催化剂。在农业领域,无人机已从单一植保功能扩展至播种、运输等全链条作业,湖北秭归脐橙种植使用无人机吊运效率远超人工,每亩节省成本250元;在物流领域,截至2024年,深圳市开通无人机物流航线累计达250条,美团无人机配送服务覆盖校园、医院等场景。大疆、道通智能等企业依托标准体系,攻克避障技术、全向感知等难题,使无人机在电力巡检、森林防火等高难度场景中大显身手。标准与技术的双倍赋能,正让低空经济渗透至百业百态。
国家标准带来的降本增效效应,催生了低空经济的“集聚效应”。目前,深圳南山依托完整的产业链条,汇聚了超500家低空经济企业,产值规模占全国50%;政策层面,“低空经济20条”与首部产业促进条例的出台,为场景拓展提供政策红利。从消费级无人机到工业级应用的规模化落地,低空经济正形成“技术—产业—应用”的闭环生态。据行业预测,这一领域有望成为万亿级赛道,为经济转型升级注入新动能。
站在低空经济腾飞的起点,国家标准体系既是对过去的总结,更是对未来的承诺。以制度护航技术创新,以规范保障应用场景,才能让民用无人机产业真正成为低空经济的“先行官”,助力我国经济在天空之上开辟新的增长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