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现代物流报记者 马敬泽
如今,数据已成为产业发展的核心生产要素,许多企业都已在业务系统建设与数据收集利用方面取得进展。不过,在产业数据流通中,“开放与不开放”是许多企业顾虑的问题。
一方面,要开放数据流通,就必须面对企业数据尤其是敏感数据泄露的风险;另一方面,企业不开放数据会对整个供应链的数据流通产生影响,不利于发挥数据在效率提升方面的作用。
针对产业协作中的数据流通与治理问题,打造可信数据空间是一个可行举措。7月16日,国家数据局公布首批63个可信数据空间创新发展试点项目,标志着我国在探索数据要素规模化流通利用新模式新路径上迈出关键性一步。
那么,什么是可信数据空间,这一空间又能为解决产业链供应链数据流通痛点带来哪些帮助?
数据可信共享直指“安全”痛点
不可否认的是,随着数据重要性的提升,数据泄露等风险的危害性也在提升。
据多家媒体8月6日报道,全球晶圆代工服务龙头企业台积电近日传出2纳米先进制程机密技术外泄事件。报道称,包括研发工程师在内的9名涉案人员被指“试图获取2纳米芯片开发和生产相关的机密数据”,并将数据泄露给日本半导体设备制造商东京电子。
台积电芯片数据泄露这样的数据安全问题也为我国数据安全治理敲响警钟,在今年印发的《加快数智供应链发展专项行动计划》中,“保障供应链数据流动安全”被列为主要任务之一。其中,优先选择安全可信的产品和服务,加强关键信息基础设施的认定与安全保护,是《加快数智供应链发展专项行动计划》对保障数据流动安全的要求。
可信数据空间就是一种数据流通利用的基础设施。2024年11月印发的《可信数据空间发展行动计划(2024—2028年)》提到,可信数据空间须具备数据可信管控、资源交互、价值共创三类核心能力,是数据要素价值共创的应用生态。
“与传统数据共享模式需要数据硬归集,适用于系统内部的小范围共享不同,数据共享的‘2.0’模式需要进一步实现数据的大范围流通、主体权益保障与跨领域数据管理,从小范围共享扩展到多领域、多主体共享。这也是建设可信数据空间的目的所在。”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数据空间研究院(下称:研究院)院务会成员、院长助理林传文在接受《现代物流报》记者采访时说。
(受访者供图)
基于这一目标,产业数据流通中的“安全合规”问题,就是构建可信数据空间过程中需要解决的首要痛点。
林传文表示,要保障数据安全,首先要确立数据持有方的“数据主权”,让数据的持有者能够随时随地管控自己的数据加工使用权和产品经营权,从而让企业更愿意提供数据。“针对这一点,可信数据空间能够让提供方享有数据的支配权,这就打消了企业‘不敢供’的顾虑。”
同时,要保障关键数据在顺利流通的同时不被泄露,技术的加持也很重要。
以研究院为例,其采用的数据加密技术、隐私计算技术能够有效防止数据泄露风险;数据使用控制和数据跨域管理体系能够根据企业在供应链中的角色、业务需求等因素控制其对数据的访问权限,防止非法访问。
“通过这些技术,企业上传的数据被精准区分,在其他企业调用时只会显示结果,原始数据仍属于上传者,实现‘原始数据不出域、数据可用不可见’,从而让企业更加放心地开展数据共享。”林传文说。
促进数据高效流通与利用
在保障数据安全、解决数据来源问题后,如何让数据实现高效流通与低成本利用,更好地服务产业上下游协同,成为可信数据空间需要解决的第二个问题。
实际上,资源交互与价值共创就是可信数据空间在数据共享领域的核心优势,发挥着“信息高速公路”的作用。林传文指出,在产业链供应链协同领域,多环节、多主体的特征带来了数据孤岛、协同低效等痛点。对此,可信数据空间这一基础设施能够借助“数据全要素归集+AI智能分析”模式,以技术手段打通数据流通壁垒。
可信数据空间首先解决的是“车同轨”,也就是跨领域数据的标准统一。在传统产业协作中,不同主体对同一种产品或服务的编码方式往往并不相同,如工业百洁布和尼龙砂布。这种标识体系的不同对企业间、产业间的协作带来阻碍,即便在数字时代,实现产业上下游标识编码与解析的统一仍是难题。
(林传文正在讲解 摄/马敬泽)
可信数据空间的构建,就有效促进了跨领域数据的标准统一。林传文表示,可信数据空间汇总各领域、各环节企业数据,通过构建行业统一的标准化语义模型,基于人工智能自动识别不同编码指向的同一产品或服务,从而实现跨领域数据的精准融合。
另外,AI大模型等智能技术的加持,也为可信数据空间实现数据高效检索、智能决策等功能,并开发出更多实用工具奠定基础。
以研究院赋能企业出海为例,在数据与AI的双重赋能下,研究院研发的跨境AI智能体能够实现物流路径优化、仓储备货、清关时效预测等智能分析,搭建的物流风控服务平台能够实时监测物流延误、汇率波动、合规风险等潜在问题,为企业供应链出海提供成熟的数据服务模型。
林传文介绍,研究院目前已在交通运输、企业出海等8个领域开展行业数据空间建设。在企业出海方面,研究院针对物流运输、电商平台、关务贸易等多场景形成分布式的“企业出海数据资源体系”,开发了海运运费查询、海运集装箱轨迹等近30个数据产品。
“在确立数据提供方权利的同时,可信数据空间能最大程度推动数据在整条供应链中的流转,帮助上下游企业形成以数据为纽带的协作模式,让数据从‘库存’变成‘资产’。”
差异化接入方案践行“共享”理念
可信数据空间的“空间”一词,正是对其“共享生态”理念的诠释。在产业链供应链上下游企业存在规模差异、数字化能力差异、数据收集及利用差异的情况下,可信数据空间仍能让这些差异化的参与者共享数据带来的价值。
林传文强调,可信数据空间不是“独角戏”,而是共建共享的生态平台,无论是海量数据资源的持有方,还是有迫切数据需求的应用方,又或者各类供需撮合的服务商,都是可信数据空间不可或缺的一员。
针对数据能力薄弱的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研究院设计了4种不同功能、满足各类应用场景的接入连接器,不部署安装连接器的企业也能通过数据产品参与进来,这种多类型、便捷化的接入方案,有效降低了企业的接入门槛。
同时,对中小企业而言,即便自身不贡献数据,也能在可信数据空间中调用其他企业提供的数据,这对弥补企业间数据差距、更好赋能中小企业发挥重要作用。
“在数据空间体系中,不同能力的企业都能找到自己的接入方式,推动中小企业融入数智化协同体系。”林传文说。
《可信数据空间发展行动计划(2024—2028年)》提出,到2028年,要建成100个以上可信数据空间,基本建成广泛互联、资源集聚、生态繁荣、价值共创、治理有序的可信数据空间网络,各领域数据开发开放和流通使用水平显著提升。今年7月批准的63个可信数据空间创新发展试点项目,标志着我国在可信数据空间领域迈出关键一步。
据介绍,作为新一代信息技术数据空间领域的大型新型研发机构,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数据空间研究院在“数据场”理论研究、“数据要素场”技术创新、“海星—数桥”产品研发等方面取得显著成果,为构建适应产业发展的数据生态体系奠定基础。
“目前,我们的可信数据空间产品在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等地区,交通运输、医疗健康等产业领域持续推进应用。未来,研究院将积极对接政府部门、龙头企业,在保障主体权益的前提下,推动公共数据与企业数据接入可信数据空间,帮助我国产业更好发挥集群优势,实现高质量发展。”林传文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