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河北港口集团唐山港京唐港区集装箱码头,新一代穿越式双小车自动化岸桥正在进行作业。河北日报记者赵杰摄
8月9日,一轮红日跃出海面,将金色阳光洒在河北港口集团唐山港京唐港区专业煤炭码头上。乌黑的煤炭沿着传送带滚滚向前,被伸展巨臂的大型装船机不断送入电煤船。
眼下正是迎峰度夏电煤保供的关键时期,类似的电煤运输忙碌场景在河北各港口不断上演。
“过去是同质化竞争,现在是电煤运输‘一盘棋’。”河北港口集团生产业务部副部长秦远友举例说,前不久,电煤船“长亮海”轮靠泊京唐港区39号专业煤炭泊位,装货量不足。他们发挥集团煤炭板块联动优势,提前调整计划,从其他港区调运一列车至京唐港区新东港站,解了燃眉之急。今年1至6月,各港间运力互调148列,实现集团煤炭通过能力最大化。
渤海湾畔,大潮涌动。自2022年10月重组成立以来,河北港口集团承担全省港口投资运营主体职能,持续推进港口转型升级和资源整合,优化港口功能布局,形成了握指成拳的集群效应。
2024年,河北港口集团完成货物吞吐量8.42亿吨,同比增长6%,在全国沿海主要港口集团中排名第三位;今年上半年,完成货物吞吐量4.29亿吨,创历史同期新高。
港口是基础性、枢纽性设施,是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
河北绵延487公里的海岸线上,从北至南分布着秦皇岛港、唐山港京唐港区、唐山港曹妃甸港区、黄骅港,像一串璀璨的明珠镶嵌于渤海湾。
曾经,这些港口间存在各自为战、同质化竞争问题。
在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和直接推动下,河北港口集团正式重组成立,对“三港四区”资源推行集团化管控、一体化管理、专业化运营,吹响了向海发展、向海图强的号角。
我省制定《关于进一步推动和支持沿海港口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加快建设多功能综合性现代化大港的实施意见》等政策文件,从战略和全局的高度,为全省港口发展把脉定向。
立足新起点,河北港口集团汇聚合力,重塑功能定位,提升港口能级,加快打造多功能、综合性、现代化大港和世界一流海洋经济综合服务商。
港口大不大,看吞吐量;港口强不强,看集装箱。集装箱运输是现代化港口的标志性业务,也是河北港口人面临的新考题。
2024年11月16日,河北港口集团合德海运公司开通黄骅港—上海港—洛杉矶港航线,这是北方第一条以快航模式运营至美国西海岸的集装箱国际班轮航线。为筹备这条航线,合德海运公司总经理陈莉带着运营团队持续攻坚。
走访集装箱货物客户、对接国内外码头商、研发专项业务操作系统……他们马不停蹄地忙碌着,不少人连续一个多月没有回过家。
为何如此紧迫?
打量一下群雄逐鹿的竞争态势,看一看河北集装箱的原有状况,不难理解陈莉的焦灼和压力。
从全国来看,上海港、宁波舟山港、深圳港集装箱吞吐量多年霸榜前三。而河北周边的天津港、青岛港等,集装箱发展态势同样强劲。
河北要发展集装箱,必须有自己的特色航线。
河北港口集团致力把美西快线打造成我国北方地区至美国洛杉矶港最快海运通道,目前已实现华北(黄骅港)、华东(上海港)、华南(广州南沙港)“三线联动”,货物服务范围涉及京津冀60个县域特色产业集群,形成了船期互补、高效稳定的海上运输通道。
重组成立以来,河北港口集团新开通内外贸集装箱航线18条,集装箱航线总数达68条,覆盖全国沿海沿江主要港口,通达东北亚、东南亚、中东、印巴、美西等地主要港口。
港口资源整合,带来的不光是功能定位的重塑,还有协作效应的增强。
“不算小账算大账,变化太大了。”秦远友说,面对夏季电煤保供战,他们统筹7个专业化煤炭公司资源,优先安排重点企业到港货源接卸,优先安排电煤运输计划,优先保障发电企业需求。
针对可能到来的极端恶劣天气,他们提前研究应对措施和发布应急预案。一旦有煤炭码头出现临时困难,集团统一调配泊位、垛位等资源,做到服务更优、效率更高。
大港自有大担当。连日来,河北港口集团每日有80多万吨电煤运往华东、华南地区,切实保障了国家能源运输安全。
群策群智凝聚“向心力”,如今,港口间业务协作创新越来越多。
“一船多港”成为常态。河北港口集团开通了联通“三港四区”的“海上巴士”支线体系,每月“海上巴士”达60班,把分散的货源统一拼船,货物到港即来即走,货物周转率大幅提升。
“水水中转”创新推行。唐山港曹妃甸港区具备“大港大船”优势,大船抵达曹妃甸港区后,用小船将货物倒运至黄骅港,既可提升曹妃甸港区的泊位利用率,也能培育黄骅港的贸易市场,还能帮助客户降低综合物流成本,可谓一举三得。
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发展港口,就要跳出港口。
河北港口集团坚持“大港口、大通道、大物流”理念,持续放大港口枢纽作用,将港口优势拓展到内陆地区,陆续在山西、内蒙古、宁夏、新疆、陕西举办推介会,建立内陆港97个、海铁联运线路30条,形成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互济的物流新通道。
从“单港竞争”走向“港群协同”,今天的河北港口群,奋楫扬帆渤海湾,激活“蓝色动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