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现代物流报实习记者 卫小波
8月25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高质量完成‘十四五’规划”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介绍“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成就,并答记者问。
区域协调下活“全国一盘棋”
目前,中国已成为世界经济增长的主要贡献者,经济总量连续跨越110万亿、120万亿、130万亿,今年预计达到140万亿左右,巨大的经济增长离不开发展规划的高屋建瓴。纵观“十四五”期间的政策布局,这份“中国奇迹”的取得,归根结底源于对现实国情的深刻把握和一系列关键政策的成功落地。
(图源:新华网)
国家发展改革委主任郑栅洁指出,“十四五”期间,我国区域协调发展取得显著历史性成就,东西互济、南北协同、陆海统筹的发展新格局加速形成。
首先,三大引擎(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动力源强劲,东北筑牢国家安全的“压舱石”,海南打造开放新高地。这种功能互补、错位发展的格局,使得整体效能实现了最大化。同时,不同地区客观认识发展差距,开展“西电东送”、“东数西算”等重大战略,将资源禀赋转化为发展优势,有效促进不同地区要素的合理流动和高效集聚,彰显互补效应。
其次,各地区突破行政区划壁垒,联动共治,解决单一地区难以应对的重大课题,长江黄河流域的“共抓大保护”,成就了“一江碧水向东流”、“九曲黄河万象新”的生态奇迹。此外,协同联动、共治共享的区域发展新机制,也推动了各地区释放潜力、激发活力,长三角一体化向“软协同”加速跃升,粤港澳大湾区向“要素高效流动”纵深推进,成为区域协调发展的生动实践。
创新始终是高质量发展最鲜明的底色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国家综合竞争力的核心支撑。近年来,国家持续优化创新生态,加大研发投入,完善人才激励机制,深化科技体制改革,促进产学研深度融合,让创新活力充分涌流,为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而持久的动能。
国家发展改革委秘书长袁达在发布会上介绍:
“十四五”规划中提出“力争投入强度高于“十三五”时期实际”,回看这五年的投入和产出,我国的研发投入加速增长,2024年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占GDP的比重达到2.68%,规模增加到3.6万亿元,稳居全球第二。当前,中国正加快从量变到质变、从中低端到中高端、从追赶者到领跑者的转变。
(图源:新华网)
从关键核心技术上看,中国在人工智能、量子科技、载人航天、深空探测等领域创造了多个全球“首次”和“第一”;中国在从新兴产业发展上看,2024年我国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比“十三五”末增长42%,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增长73.8%,占GDP比重达到10.4%;从人才资源上看,中国拥有全球规模最大的研发人员队伍,全球百强科技创新集群数量达到26个、占比全球第一,高新技术企业超过46万家,不断涌现创新成果。
在保持高新科技创新的同时,中国也在积极探索绿色科技的应用。国家发展改革委副主任周海兵在回答记者提问时表示,在过去的五年间,中国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重要理念,“增绿”全球最多,森林覆盖率提高到25%以上;“用能”更加清洁,建成了全球最大清洁发电体系;“循环”快速发展,加快废钢循环利用,节能降碳成效显著。
激发内生动力,引来外资活水
国内市场是经济循环的根基所在,巨大的人口规模和消费升级潜力为国内大循环提供了坚实支撑,能有效对冲外部风险,增强经济韧性。而外资带来的不仅是资本,更有先进技术、管理经验和全球市场网络,通过引入竞争与合作,助推产业链升级和创新生态优化。二者协同发力,共同促进经济的高质量发展,形成“以内促外、以外强内”的良性互动格局,为构建新发展格局、提升国际竞争力注入强劲而持久的动力。
面对近几年国际环境的剧烈变化,内需始终对经济增长起到了正面作用,平均贡献率为86.4%。“可以说,没有强大的国内市场,就没有稳定向好的中国经济。” 袁达指出,内需始终是中国经济发展的主动力和稳定锚。
在过去四年里,消费对中国经济增长的平均贡献率达到56.2%,投资积累的资本形成对中国经济增长的平均贡献率为30.2%,消费与投资双向驱动,既筑牢经济韧性,又激发创新活力,为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支撑。
同时,针对外商投资规划,周海兵直言:“外资企业的蓬勃发展,是对中国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的生动诠释,是对中国外资政策的最佳肯定。”从2021年至今年5月,外商累计对华直接投资4.7万亿元人民币,外资企业贡献了中国1/3的进出口、1/4的工业增加值、1/7的税收,创造了3000多万个就业岗位。
外资企业的深度融入,不仅是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更成为促进市场不断发展的活水源泉。周海兵表示,中国欢迎各国企业深耕中国市场,未来还将持续开展服务外资企业的专项行动,推动解决实际问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