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无人物流车赛道迎来“新玩家扎堆入局”的爆发期。仅这个月,德赛西威“川行致远”、佑驾创新“小竹无人车”相继登场,让处于“技术验证期迈向规模化商用”的无人物流车市场竞争更趋激烈。新玩家能否打破新石器、九识等先发企业构建的现有格局,成为行业下一阶段的看点。
一、市场爆发:规模扩张与格局松动的“窗口期”
无人物流车市场的火热,源于需求、政策双轮驱动,而销量的快速增长,为新玩家入局提供了“窗口期”。
1.市场爆发的核心逻辑
需求端痛点凸显:城市末端物流、环卫、配送等领域,面临人力成本持续上涨、组织效率优化的迫切需求,无人配送成为解决“最后一公里”效率问题的关键方案。
政策端保驾护航:国家层面法律法规不断完善,多地逐步开放无人物流车路权,为行业从“试验”走向“商用”提供了政策基础。
2.销量增长折射市场潜力
根据行业数据与预测,无人物流车市场正加速突破:
2024年,我国无人物流车出货量约6600台;
2025年上半年,交付量已突破1.2万台,超2024年全年近一倍;
东吴证券预测,2025年全年销量将突破3万台,市场规模呈“爆发式增长”。
3.现有格局:“先发优势明显,但未形成垄断”
当前市场呈现“多元竞争”态势,先发企业虽占据领先,但未形成绝对壁垒:
行业资深人士指出,现有格局的 “松动空间” 在于:先发企业的优势集中在 “交付量” 和 “早期合作关系”,但在技术迭代、生态整合、成本控制等维度,新玩家仍有追赶机会。
二、新玩家图鉴:“跨界力量” 如何冲击现有格局?
2025 年入局及潜在的新玩家,多来自汽车、自动驾驶、科技等领域,凭借 “跨界优势” 试图重塑竞争规则,可分为 “已入局者” 和 “潜在入局者” 两类。
1. 已入局新玩家:带着 “差异化武器” 进场
德赛西威(川行致远)
核心优势:深耕汽车领域近 40 年,具备成熟的规模化量产能力、汽车供应链整合经验,在车规级硬件制造、可靠性控制上有天然优势。
战略动作:暂未公布具体交付目标,但依托汽车产业积累,有望快速突破 “量产关”,主打 “高可靠性 + 低成本” 路线。
佑驾创新(小竹无人车)
核心优势:聚焦自动驾驶技术,在感知算法、决策系统上有深厚积累,可快速将乘用车智驾技术迁移至无人配送场景。
战略动作:明确提出 2026 年实现 1 万台交付,目标直指追赶新石器、九识,主打 “技术领先 + 场景适配快” 路线。
2. 潜在新玩家:“巨头级力量” 或成格局颠覆者
Momenta、华为、比亚迪等企业虽未正式下场,但凭借技术、生态或制造优势,一旦入局将对市场产生 “强冲击”:
Momenta
核心筹码:在乘用车城区领航辅助驾驶(NOA)市场占有率达 60.1%,软件算法能力顶尖,技术迁移成本低。
进展:已在组建团队,筹备进军无人物流车领域,若入局将主打 “算法驱动 + 场景快速迭代”。
华为
核心筹码:拥有 MDC 智能驾驶计算平台等核心技术,通过 “技术赋能伙伴” 已实现落地(如 2021 年支持矩阵数据科技推出 L4 级物流车),生态整合能力强。
潜在路径:大概率延续 “不造车,只做技术供应商” 模式,通过为无人物流车企业提供底层技术,间接影响市场格局。
比亚迪
核心筹码:整车制造能力成熟,刀片电池技术领先(可提升无人物流车续航与安全性),曾与 Nuro 联合推出无人送货车,有场景落地经验。
优势点:能通过 “电池 + 整车制造” 垂直整合降低成本,主打 “高性价比 + 长续航” 产品,快速切入规模化市场。
这些潜在玩家的共同特点是:不缺资金、技术或场景,一旦入局即可跳过 “技术验证” 阶段,直接向 “规模化商用” 发力,其带来的不仅是市场份额的争夺,更可能推动行业技术标准、成本结构的重构。
三、新玩家的 “四道坎”:打破格局难在何处?
尽管新玩家手握 “差异化优势”,但要撼动现有格局,仍需跨越市场、政策、运营、成本四大障碍。
1. 市场信任与合作壁垒:“2-3 年沉淀期” 难绕过
无人物流车直接关联物流效率、货物安全及公共交通安全,新玩家需与地方政府(获取路权)、大型物流 / 电商企业(获取订单)建立深度信任,而这一过程往往需要 2-3 年的案例积累。
现有玩家已形成稳定合作:例如新石器是顺丰无人车领域的最大供应商,其设备已融入顺丰末端配送的日常流程;九识也与中国邮政等企业达成长期合作。
新玩家的 “替代成本” 高:企业更换无人配送设备,需重新适配调度系统、培训运维人员,若新玩家无法证明产品在稳定性、适配性、性价比上的 “绝对优势”,难以撬动现有合作。
2. 路权获取:“一城一策” 的碎片化难题
路权是无人物流车落地的 “基础前提”,但目前国内仅深圳、苏州等少数城市实现规模化路权开放,且不同城市的技术标准、备案流程、安全监管要求差异极大。
新玩家需 “逐个突破”:针对不同城市的政策要求调整产品参数、提交备案材料,不仅耗费大量人力物力,还可能因政策变动导致前期投入 “打水漂”。
先发玩家已占得先机:新石器、九识等企业已在多个城市完成备案,形成 “路权地图”,新玩家需从零开始,时间成本更高。
3. 运营体系:“卖硬件” 不如 “建生态”
无人物流车并非 “一卖了之”,而是需要配套的车队调度系统、实时运维服务、数据迭代体系等全链条支持,属于 “重运营” 行业。
现有玩家已积累成熟经验:例如新石器通过数千台设备的运营,形成了一套高效的调度、运维流程,能快速响应突发问题(如车辆故障、路径调整)。
新玩家需 “从零搭建”:搭建运营体系不仅需要巨额资金投入,还需积累足够的场景数据(如不同天气、路况下的行驶策略),短期内难以形成竞争力。
4. 技术适配与成本控制:“规模不足” 的两难困境
无人物流车需适配快递城配、工业物流、园区配送等多样化场景,不同场景对载重、续航、自动驾驶精度的要求差异极大,而成本控制与量产规模直接挂钩。
新玩家陷入 “规模 - 成本” 死循环:量产规模不足时,难以通过 “规模效应” 降低零部件采购、生产制造成本,导致产品价格偏高;若降价争夺市场,又会陷入 “利润微薄” 的困境。
现有玩家已形成成本优势:新石器、九识年交付量达万台级,在供应链议价、生产效率上均优于新玩家,可通过 “薄利多销” 巩固市场份额。
四、格局未定,竞争加速行业成熟
无人物流车市场的 “格局之争” 才刚刚开始。新玩家的加入,虽然面临多重挑战,但凭借技术、制造或生态优势,有望在局部领域(如特定场景、特定区域)实现突破,打破 “先发企业垄断头部份额” 的初步平衡。
从短期看,新石器、九识仍将凭借交付量、合作资源占据优势,新玩家更多是 “分食增量市场” 而非 “颠覆存量格局”;但长期来看,若华为、比亚迪等巨头级玩家正式入局,凭借其在技术、供应链、生态上的压倒性优势,可能彻底重构市场秩序 —— 例如华为的技术输出或推动行业算法标准统一,比亚迪的制造能力或拉低行业整体成本,进而倒逼现有企业加速创新。
无论最终格局如何演变,新老玩家的竞争本质上是 “技术、效率、生态” 的较量,而这场较量的最大受益者将是行业本身:竞争会推动无人物流车的技术迭代更快、成本更低、场景适配更全,加速其从 “商用试点” 走向 “规模化普及”,最终成为城市末端物流的 “基础设施”,为消费者带来更高效、便捷的服务。对于新玩家而言,能否抓住 “规模化商用前的最后窗口期”,突破自身短板、放大核心优势,将决定其能否在未来的市场格局中占据一席之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