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现代物流报记者 贾奥胜
10月10日,交通运输部发布公告,宣布自2025年10月14日起对五类美国相关船舶加征船舶特别港务费。
交通运输部新闻发言人在回答记者提问时表示,中方将对美国错误做法依法坚决采取反制措施,推动构建公平正义的国际海运市场秩序,维护国际物流供应链安全稳定。
(图源:交通运输部)
此前,美国海关与边境保护局宣布自今年10月14日起,对中国实体拥有或运营的船舶、中国籍船舶及中国造船舶加收港口服务费。
单边制裁落地 我国反制
根据美国海关与边境保护局(CBP)正式发布的CSMS #66427144号公告,美国将对中国实体拥有或运营的船舶按每净吨50美元收费,2028年将逐步升至140美元;对中国建造的船舶按每净吨18美元或每集装箱120美元择高收费,未来分别涨至33美元和250美元。非美国建造的汽车运输船亦被纳入征收范围,费率为每净吨14美元。
(图源:新华社)
此项政策源于美国贸易代表办公室(USTR)2024年以“应对中国造船业不公平竞争”“重振美国海事产业”为由发起的“301调查”。
根据规定,船舶需在抵美前3个工作日内通过Pay.gov平台完成缴费,否则将面临扣留、禁止装卸等强制措施。
政策冲击已引发连锁反应。航运咨询机构Alphaliner测算,2026年全球前十大班轮公司成本将因此增加32亿美元(约228亿元人民币),其中,中远海运集团独自承担近半负担。
美国洛杉矶港执行董事塞罗卡指出,航运公司正加速调整航线,减少中国造船舶投用,但成本最终将通过涨价转嫁至美国消费者。中国船东协会专家强调,此举相当于对中美贸易加征约4%的隐性关税,可能推高美国通胀、加剧港口拥堵。
作为回应,中国交通运输部10月10日发布公告,宣布自2025年10月14日起对五类美国相关船舶加征船舶特别港务费。中方明确指出美方做法“严重违背了国际贸易相关原则和中美海运协定”。
我国反制措施将分阶段实施:自2025年10月14日起靠泊中国港口的,按每净吨400元人民币计收;2026年4月17日起提高至640元;2027年4月17日起升至880元;2028年4月17日起达到1120元。
此次反制针对五类美国关联船舶:美国主体拥有或运营的船舶、美方持股25%及以上企业拥有的船舶、悬挂美国旗的船舶及在美国建造的船舶。
美国港口费恐难圆造船强国梦
特朗普政府将港口费政策包装为“复兴美国造船业”的良方,但数据揭示其产业困境源于内生性矛盾。2024年,美国商用船舶订单仅5艘,而中国超过1500艘;美国海军研究所的数据显示,美国造船业全球产能占比仅有0.13%,中国则占据50%乃至更多的市场份额。
成本与效率的双重劣势是美国造船业难以突围的核心障碍。美国国会研究处报告《全球背景下的美国商业造船》显示,其新建船舶价格达国际水平的4~6倍:例如,3600标箱集装箱船在美国造价为3.33亿美元(约23.72亿元人民币),而中国仅需5500万美元(约3.92亿元人民币)。
(图源:新华社)
低效的建造工艺进一步拖累竞争力——美国船厂工时消耗比同行要高出40%~60%,且远洋船舶单船建造周期长达35~42个月。
深层次问题源于产业链空心化与劳动力断层。美国船舶配套设备国产化率仅41%,关键部件依赖进口;《琼斯法案》等保护政策虽意图扶持本土产业,却因隔绝国际竞争导致技术停滞与产能萎缩。北约秘书长吕特近期警告,中国在造船领域已远远超越美国及美国的西方盟友。美国造船能力仅为中国的1/200,且军用舰艇交付延迟问题突出,工业基础“无法满足战略需求”。
从目前结果来看,美国试图通过打压他国而非补齐自身短板来扭转颓势,无异于饮鸩止渴,保护主义政策可能短期内缓解就业压力,但长期看将加速产业空心化。相关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美国在全球商业造船市场的占有率仅为0.11%,相比2014年的0.33%进一步萎缩。
而与中国造船业的蓬勃发展相比,美国单边主义的短视暴露无遗。2025年上半年,中国造船完工量、新接订单量、手持订单量分别占全球总量的51.7%、68.3%和64.9%,三大指标市场份额继续保持全球领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