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现代物流报记者 卫小波
10月14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新闻发布会,介绍“十四五”时期粮食流通改革发展成效,并答记者问。
低温准低温储藏能力仓容达到2.2亿吨
“十四五”时期,我国粮食生产与流通在相关部门的科学决策下保持平稳健康发展。全国粮食市场供应充足,五年间的年产量均稳定在1.3万亿斤以上,2024年更是首次迈上1.4万亿斤新台阶。与“十三五”期末相比,人均粮食占有量提升25公斤,达到500公斤,显著高于国际公认的400公斤粮食安全线,成功实现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粮食安全根基持续巩固。
这一时期,我国粮食流通保障能力也大幅提升。发布会上,据国家发展改革委党组成员、国家粮食和储备局局长刘焕鑫介绍,当前,全国粮食标准仓房完好仓容超过了7.3亿吨,比“十三五”期末增加5800万吨。高标准粮仓仓容逐年增加,具备低温准低温储藏能力仓容达到2.2亿吨,比“十三五”期末增加7000万吨。
此外,全国的粮食产业正深入实施优质粮食工程,2024年,全国粮食企业工业总产值超过4万亿元。技术创新更迭的同时,国内的特色产业集群、知名品牌也在不断涌现。从应急保障看,由粮食应急储运、加工企业和应急配送中心、供应网点构成的粮食应急保障体系进一步健全,在应对重大突发事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经受住了现实考验。
(图源:新华网)
管粮管储方式实现重大转变,粮食流通进入了全面依法治理和信息化监管的新阶段。建成粮食购销和储备数字化监管体系,实现了各级各类政府储备粮监管信息化全覆盖,“人防”+“技防”有机结合,用“穿透式监管”守住管好“大国粮仓”。
粮食流通领域节约减损成效显著
从一颗种子到满仓丰收,一季辛苦耕耘之后,需要历经育种、种植、采收、仓储、流通等环节。近年来,经过各地各有关方面的共同努力,粮食流通领域节约减损取得了显著成效。
据国家粮食和储备局副局长秦玉云介绍,在流通环节,大力推行的节约减损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据统计,近三年粮食储存、加工、运输环节年均损失率已降至当年产量的约2%。
在农户储粮方面,全国主要产粮大县建成了一批粮食产后服务中心,主要提供粮食干燥、清理、收储等服务。同时,结合不同区域的农情粮情和农民意愿,加强农户储粮技术服务和指导,大力推广科学储粮装具,农户储粮损失率由10年前的8%降至3%。在粮库储粮方面,大力推进现有仓房的升级改造和功能提升,粮情检测、机械通风、环流熏蒸、谷物冷却“四合一”储粮技术,目前在粮库已经广泛普及应用。粮仓的气密性、隔热性等关键性能指标进一步提升。同时,控温、气调、有害生物综合防治等绿色储粮技术应用比例大幅提升。
总体看,我们的粮食储存管理正在由安全储粮、减损降耗迈向绿色优储、保质保鲜的高质量发展阶段。粮库储粮周期内综合损失率控制在1%以内,运输和加工损失率分别降至0.8‰和0.8%。
大力推进仓储科技创新
近年来,我国大力推进科技和人才兴粮兴储,以关键技术突破、创新体系建设、行业人才培养为重点,围绕产业链,布局创新链,促进新技术、新成果的推广应用,为粮食流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在储粮环节,目前我国储粮技术总体处于世界较先进水平。国家粮食和储备局副局长钱毅在回答记者提问时表示,粮食科技创新体系不断优化,形成了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目前已建成包括粮食储运在内的5个国家级平台、26个部级中心和重点实验室,以及百余个地方研发平台。
(图源:新华网)
同时,新技术新成果也在加快应用,每年的全国粮食和物资储备科技活动周,推动一大批重大科技成果落地行业。粮食气膜仓、自动扦样设备、数字化管理平台等先进科技,一改粮仓的形象,成为了先进科技施展的舞台。
此外,人才队伍建设同步推进,通过实施高水平人才选育、青年人才托举等工程,选拔培养了一批领军人才和青年拔尖人才。全行业高技能人才占技能劳动者比例已达36.7%,为粮食科技持续创新提供了坚实的人才保障。
刘焕鑫表示 ,“十五五”时期,将深入谋划和推进粮食流通改革发展,扎实做好粮食市场和流通这篇文章,加快构建更高层次、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可持续的国家粮食安全保障体系,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提供更加有力的保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