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2日,一列编组8只铁路冷藏集装箱、满载232吨新鲜玉米粒的货运列车,从山西大同平旺火车站稳稳驶出,直奔3000公里外的广西南宁。这标志着山西省铁路冷链集装箱运输新模式正式开启,为该省乃至中西部地区的农特产品构建了一条高效、稳定、高质量的外运“新动脉”。
此次运输的玉米粒,是生产高端玉米火腿肠的核心原料,对保鲜品质有着近乎苛刻的要求。“这批货物总计500吨,产自山西北部和内蒙古中西部,品质上乘,但‘娇贵’得很,全程必须处于零下18℃的恒温环境。”中铁特货公司北京分公司太原经营部主任业务员李照坤说,“任何温度波动都可能影响其口感和加工质量。”
面对这一挑战,国铁太原局大同铁路物流中心与中铁特货公司精准施策,在山西省首次投用技术先进的无人值乘40英尺(1英尺=0.3048米)冷藏集装箱车组。这种集装箱不仅载重效率高,更能实现在-30℃至30℃区间内的精准控温,如同为货物配备了一个移动的“超级冰箱”。同时,依托远程监控系统,技术人员可实时掌握箱内状态并进行干预,确保了从起点到终点的全程“锁鲜”,实现了“一箱到底”的质量承诺。
效率是质量的另一维度。为确保新冷链通道畅通无阻,铁路部门在运营组织上实施了“效率优先”策略。
“我们为这趟列车开启了绿色通道,采取优先编组、优先取送、优先发车的作业模式。”平旺站调车长张鑫说。每一个环节的精益求精,都是为了压缩在途时间,将最新鲜的品质交付给客户。
国铁太原局大同铁路物流中心相关负责人表示,铁路冷链集装箱运输具有全天候、长距离、大运量、时效稳定、综合成本优等突出特点。此次成功实践,不仅是单一运输任务的完成,更是对“公转铁”“散改集”国家战略的生动践行,有效提升了鲜活物资在长距离供应链中的质量保障能力与市场竞争力,为山西更多优质农特产品突破地域限制、“鲜”行全国乃至走向世界,提供了坚实的物流质量支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