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现代物流报记者 朱睿颖
10月15日,国家发展改革委等部门发布《电动汽车充电设施服务能力“三年倍增”行动方案(2025—2027年)》(以下简称《行动方案》)。
其中提出,到2027年底,在全国范围内建成2800万个充电设施,提供超3亿千瓦的公共充电容量,满足超过8000万辆电动汽车充电需求,实现充电服务能力的翻倍增长。
新能源汽车发展水涨船高
目前,新能源汽车已经成为中国汽车工业增长的强劲动力。中国汽车工业协会14日发布的数据显示,2025年前9个月,我国新能源汽车产销量双双突破千万辆,同比增幅均超过30%。1~9月,新能源汽车产销分别完成1124.3万辆和1122.8万辆,同比分别增长35.2%和34.9%,新能源汽车新车销量达到汽车新车总销量的46.1%。
(图源:新华社)
在出口方面,今年1~9月,新能源汽车出口表现抢眼,出口175.8万辆,同比增长89.4%。
中汽协会副秘书长陈士华表示:“产销月度同比增速已连续5个月保持10%以上,新动能加快释放,对外贸易呈现韧性。”近期,汽车以旧换新政策继续显效,地方车展火热进行,企业新品密集上市,汽车市场整体延续良好态势。
充电桩作为新能源汽车产业链中的重要环节,其建设规模及管理方式对于推动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十四五”期间,我国充电基础设施建设也取得显著成效,建成了全球最大的电动汽车充电网络,每5辆车就有2个充电桩。
随着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迅猛,对充电桩的需求逐年增加。目前,充电桩的建设仍显滞后,截至2025年8月底,充电基础设施(枪)总量达1734.8万台、换电站4946座。公安部发布的数据显示,截至2025年6月底,全国新能源汽车保有量达3689万辆,占汽车总量的10.27%,其中纯电动汽车保有量2553.9万辆。充电桩数量仍无法满足日益快速增长的电动汽车的需求。
规划多场景充电桩建设
《行动方案》围绕公共充电设施提质升级行动、居住区充电条件优化行动、车网互动规模化应用推广行动、供电能力和供电服务改善行动、充电运营服务质量提升行动等五大专项行动。
国家能源局有关负责人指出,我国新能源汽车已经进入规模化快速发展阶段,充电设施作为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关键支撑,其服务能力直接影响消费者的购买信心。
近年来,我国充电基础设施快速发展,服务能力能够基本满足现阶段新能源汽车充电需求,但仍存在公共充电网络布局不均衡、设施功能结构待优化、居住区服务供给不充分、供电保障有待加强、运营管理质效有待提升等问题,需要出台政策予以破解。
(图源:新华社)
根据《行动方案》,要建设快充为主、慢充为辅、大功率充电为有益补充的城市公共充电网络,实现城市各类停车场景全面覆盖。2027年底,全国城市新增160万个直流充电枪,其中包括10万个大功率充电枪。
在高速公路服务区充电设施更新改造方面,到2027年底,在高速公路服务区(含停车区)新建改建4万个60千瓦以上“超快结合”充电枪,鼓励建设大功率充电设施。除高寒高海拔地区外,其他高速公路服务区均应具备充电能力。
针对补齐农村充电设施建设短板,到2027年底,在尚未建设公共充电站的乡镇行政区至少新增1.4万个直流充电枪,其他地区根据需求进一步扩大建设规模,实现农村地区公共充电设施全面覆盖。
《行动方案》还提出,要扩大车网互动试点范围,在价格政策、市场化机制和应用场景等方面持续探索创新。到2027年底,车网互动规模化应用试点范围有效扩大,新增双向充放电(V2G)设施超5000个,反向放电量超2000万千瓦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