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监管总局起草的《网络餐饮服务第三方平台提供者和入网餐饮服务提供者落实食品安全主体责任监督管理规定(征求意见稿)》,已面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9月以来,总局已连出多项举措:发布《外卖平台服务管理基本要求(征求意见稿)》,拟规范平台管理;召开促进行业健康发展座谈会,强化市场竞争秩序、食品安全等要求。此次征求意见稿聚焦外卖食品安全,针对平台责任不清、入网餐饮管理不严、信息不透明等薄弱环节,作出系统性规定。
当下,餐饮外卖即时配送日订单峰值突破2亿单,服务用户超过5.5亿人。食品安全已不仅是民生问题,更是社会治理的必答题。市场监管总局起草的征求意见稿,以系统性制度设计回应时代命题,标志着我国外卖监管从“被动应对”向“主动治理”的范式转变。
防范外卖食品安全风险,平台不是旁观者。保障外卖食品安全,餐饮服务提供者、牵线搭桥的平台和奔走大街小巷的配送者,都应有各自的责任。平台作为中间环节,手托两头,对入驻餐饮业者和配送单位理应善尽把关之责。以前,网络餐饮服务平台责任不明晰,缺乏权威性规定指引,此次征求意见稿的出台,旨在细化并夯实责任,织密外卖餐饮安全监督管理网。
外卖餐饮安全监管,平台责无旁贷。征求意见稿明确了平台提供者的安全主体责任,要求对入网餐饮服务提供者的经营资质、加工制作、卫生环境等进行监测和抽查,并且列出量化指标,每月线下抽查入网餐饮服务提供者的比例不低于百分之五,两年内实现全覆盖。
新规的深层价值在于重构平台治理逻辑,实质是将“流量至上”的商业模式转向“安全优先”的生态建设。这种责任倒逼机制,促使平台从“数据中介”升级为“安全守门人”。某外卖平台试点“AI巡检+人工复核”双轨制后,问题商户识别效率显著提升,验证了技术赋能监管的可行性。
征求意见稿中监测和抽查的目的,是将入网餐饮服务提供者经营资质,与省级市场监督管理部门主体资质信息进行校验比对,校验不成功的不得上线经营。这意味着标准高了、责任细了,平台的人力投入也会相应增加,如何在成本增加与价格调整之间找到平衡,避免转移到消费者身上,也是一个绕不开的问题。
“幽灵外卖”给名分,资质标准不降低。据业内统计,海量外卖约有三成出自无堂食经营店,这些店铺通过网络平台接受订单,规模较小,经营场所隐蔽,易形成监管盲区。一间民房就可开几家外卖店,线上有经营,线下找不到,俗称“幽灵外卖”。作为外卖行业细分出的新业态,无堂食外卖有其优势。因不需要付出高昂的店面租金和装修成本,有利于提高产品性价比。但缺陷也很明显,消费者无法直观看到卫生状况和食品加工环境,信息的不对称埋下了食品安全隐患。
对此,征求意见稿规定,外卖平台要对无堂食外卖提供者加注无堂食标识,并对展示位置和页面进行明确。要求持续公示经营资质,取餐地址与经营资质载明的经营场所一致。基于消费者对餐饮食品安全、知情权的关切,征求意见稿明确要求“互联网+明厨亮灶”。外卖平台有必要开放在线“明厨亮灶”专区,作为餐饮企业,应采取后厨直播的方式,让消费者眼见为实,只有看得见才能吃得放心。
征求意见稿回应了外卖消费和监管实践中的重点和难点问题,强化了平台对入网经营者的审查跟踪监测义务,并通过细化不合规罚则加力推动落实,有利于各方主体各司其职,各尽其责,促进商户合规经营。进一步优化外卖餐饮业生态,提升平台整体服务质量和食品安全水平,是实现不同利益相关者共生共赢的内在要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