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全国内河首条集装箱运输绿色航线从南京、徐州两地对开启航运营。这是江苏省港口集团深入贯彻落实“双碳”目标和“水运江苏”决策部署,服务区域产业经济发展的重要举措,不仅实现了内河纯电动船舶规模化应用领域的关键突破,更为全国内河航运绿色转型提供了可借鉴的方案经验。
接南济北,让区域发展新动脉绿起来
“南京—徐州”航线是贯通江苏南北的绿色航运走廊,不仅连接起省内两大重要交通枢纽和物流节点,更串联起扬州、淮安、宿迁等重要内河港口。依托纯电动船舶低成本、高效率的优势,航线进一步优化省内运输结构,有效降低沿线企业物流成本。“我们重点布局苏北运河纯电动集装箱船舶航线,推动苏北运河至南京、太仓的航线实现班轮化运营,不断提升内河航线的时效性与稳定性,增强了与沿江沿海港口的协同效率,为水水直连、通港达园提供基础保障。”江苏远洋运输有限公司负责人介绍。
2024年,江苏全省水路货运量占综合货运量比重达到38%,高出全国平均水平约22个百分点。江苏内河航道货运量达7.4亿吨,全省内河港和海港的港口货物吞吐量36.1亿吨,居全国第一。为进一步释放江苏水运优势,江苏省港口集团加快推动江苏远洋打造成为本土航运龙头企业,推动“水运江苏”“拨改投”项目建设,全力构建畅通高效的内河航道网络,系统推进绿色航线建设,逐步形成覆盖全省、贯通长江、衔接沿海的内河集装箱运输骨干网络。
首创突破,将行业转型新标杆树起来
科技创新是运河绿色航线的“核心引擎”。通过“船舶规模化应用+配套设施网络化布局”双向创新,构建起“装备先进、设施完善、运营智能”的绿色航运技术体系,填补多项行业空白。
在船舶装备上,首创采用充电模式打造120TEU纯电动集装箱船舶,大幅降低电池与岸基设备投入成本。目前“江远金陵”“江远秦淮”“江远惠山”三艘船舶已陆续下水投入运营,后续还将有更多船舶投入运营,实现从“单一试点”到“规模化应用”的跨越。船舶核心装备采用一体化集成设计,在空间利用、操控性能、安全保障、智能水平均达到行业领先水平。为保证航行安全,船舶搭载电力电子系统,动力响应速度大幅提升,可精准应对复杂航行场景,有效规避碰撞风险。同时,创新设计“双路日用电源并联”系统,电池系统集成热失控预警与阻燃功能通过中国船级社安全认证,助力江苏内河运输全面进入“纯电动时代”。
在配套设施上,为解决电动船舶续航焦虑,构建“五站联动”充电设施网络,形成“每航段必有补能点”的全覆盖格局。“我们牵头发布了《非船载传导式充电机与电动船舶之间的数字通信协议》,有效解决行业兼容性难题。”江苏远洋负责人介绍道,“我们还通过预制舱式设计适配港口临水高湿环境,用高效充电设备配合柔性充电技术实现快速补能,搭建‘云端平台+站端监控’架构,在‘远洋e充’小程序上就可以实现全流程智能管控,让补能像‘加油’一样便捷。”
绿色领航,让产业转型新动能活起来
在“双碳”目标引领下,运河纯电动集装箱航线的绿色效益是其最亮眼的标签。
对比柴油动力船舶,绿色航线实现全程“零碳排放”。纯电动船舶完全依靠锂电池集装箱提供动力,在减少大气污染、排放污染和噪声污染等方面优势突出,每公里电费成本仅为柴油成本40%左右,有效解决了原有船舶船龄老、吨位小、能耗高、技术落后的问题。
省港口集团与相关单位通力协作,推动了绿色船舶制造业转型升级。通过南京—徐州航线的实践,在内河电动船舶的设计建造、标准制定、船员培训、运营管理等方面积累大量经验,形成多项创新成果,为内河绿色航运建设提供了参考。随着电动船舶规模化应用、标准化建设与产业链培育,将加快推动内河运输电动化、智能化转型,带动绿色船舶产业链加速发展。
江苏省港口集团负责人表示:“今后,集团将持续发挥好‘水运江苏’建设国企主力军、先行军作用,推动电动船舶规模化应用,形成绿色船舶全链条协同创新机制,积极完成绿色低碳交通强国专项试点任务,助力江苏从水运大省向水运强省跨越,为全国内河运输绿色转型提供江苏样板。”
微博
微信
视频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