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第八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上,众多参展商将最新产品在进博会舞台上进行首发首展首秀,成为进博会上的独特风景。图为一个海克斯康AEON工业人形机器人(18.390, 0.00, 0.00%)在展台上进行三维扫描作业演示,这也是该型号机器人工业自动化应用场景的中国首展。 新华社记者 方喆 摄
金秋时节,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如约而至,国家会展中心(上海)这座宏伟的“四叶草”再度吸引世界目光。
2025年,这个全球首个以进口为主题的国家级博览会来到第八届。站在中国“十四五”规划收官和“十五五”规划谋篇布局的关键时点,观察8年间进博会的变化,更具意义。
首届进博会举行的2018年,中国经济总量首次突破90万亿元大关;2025年,中国经济总量预计可达140万亿元左右,是世界经济发展最稳定、最可靠的动力源。
2018年,中国新能源汽车销量为125.6万辆,占全年汽车总销量的4.5%;2025年,仅9月一个月就销售160多万辆,中国新能源汽车渗透率接近60%,每售出10辆乘用车,就有6辆是新能源车型。
2018年,手机市场的竞争焦点还集中在屏占比和摄像头数量;2025年,在中国消费者对高品质、差异化体验的追求下,手机厂商的发力点已转向折叠屏和自研芯片。
2018年,上海媒体一篇新闻报道的开头颇有意思:“‘进博会的汽车馆,和车展有什么不一样?’进口博览会开幕后,汽车馆成为人气最高的展馆之一,可当大批专业观众、交易团、媒体记者到来,许多人都带着这个疑问。”2025年,进博会广为全球所知,已经成为众多跨国企业全球CEO年度日程表中的重要一项,155个国家、地区和国际组织参与,4108家境外企业参展,规模再创新高。
首届进博会主要聚焦商品进口,是中国向世界开放市场的郑重承诺。前七届进博会累计意向成交额超5000亿美元,向世界展示了中国超大规模市场的巨大潜力,助力各国企业共同应对国际市场波动困局。第八届进博会创新打造“共享大市场·出口中国”品牌,同时推出“购在中国”“出口中国”等系列活动,展现出双向互动的共享新格局。
从“卖产品”到“促投资”,从“试水温”到“扎根生长”,进博会折射出中国从“世界工厂”向“世界市场”的深刻转变。8年间,从“产品”到“市场”,从“买卖”到“共享”,进博会推动的不仅是国际贸易的互利共赢,更是发展机遇的共同分享。
8年间,进博会恰好见证了一条中国对外开放的“制度时间轴”。过去提到“开放”,主要是拆除门槛,如今则是建立起透明可预期的开放规则。2025年7月,国务院印发通知,在全国复制推广上海自贸试验区的77条试点措施,这些措施本身就是成体系的明晰的制度规范。
中国主动对接国际高标准经贸规则,开放姿态更加主动。2021年至2025年5月,外商累计对华直接投资4.7万亿元,超过“十三五”期间总额。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公报在“扩大自主开放”前增加了“积极”二字,这一变化被外资企业敏锐感知。
进博会是中国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的重要平台。中国的开放兼顾中国之需与世界之盼。透过进博会的窗口,世界看到了中国“开放的大门越开越大”,也看到了一条彼此成就的共享之路,更看到了全球化不可逆转的潮流所向。
微博
微信
视频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