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2020年12月20-21日,全球供应链上合峰会暨第八次CSCMP中国大会在青岛胶州召开。我们精心组织了议题,邀请到了来自中国、美国、欧洲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的著名经济学家、全球著名供应链专家和企业领袖,探讨了后疫情时代全球经济、全球供应链、发展的重大趋势,探讨了物联网、大数据、5G、人工智能、区块链等颠覆性技术加速应用的前沿实践。这些重量级嘉宾的发展非常具有启发性。我们现在将演讲的内容整理出来,与协会的会员们和供应链的同行们一起分享,作为一项增值服务,也给没有机会参会者一个再学习的机会,这也是我们一直秉承的价值观,请大家珍惜这场学习的机会。我们希望真正想学习知识的人能够聚到一起,共同致力于发展供应链事业。
——王国文
首先由我为各位专家和同行做一个汇报。我跟大家汇报的题目是供应链学科专业知识体系研究。这个题目应该说比较大,从供应链本身来讲,我们对它的核心概念,对它的内涵和外延也在刚刚开始探讨,现在要谈到专业知识体系,我想就是一个更大的问题。但是总是要有人去思考这样的问题,按照今天这个会议的议程,我就跟大家开个头,后面还有其他的专家,都会就这样的问题做一些深度的研究,深度的探讨。
我们先看着这个片子,是我最近在研究过程当中归纳的一张片子,实际上在供应链前面我们还应该按照现在中国的习惯加一个产业链。
供应链作为全球关注的重点,是因为有这么几个因素今年集体爆发。第一个因素就是新冠疫情,大家知道这对我们现在的供应链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第二个问题就是技术革命,在中共中央关于第“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建议当中讲了一句话,就是中国现在是处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当中。我们现在遇到了这样一个重大的关口,同时我们面临的这个时代是新一轮的技术革命与产业变革。技术革命和产业变革两个东西,那么在今年被中央提到议事日程,并且这个东西对我们的影响非常的大。技术革命大家都清楚,中国跟美国之所以到今天有这样一种关系,实际上技术革命对美国提出了很多的挑战,中国很好地利用了这一轮的技术革命,并且有些技术已经超过美国。所以技术革命对中国来讲是一个重大的机遇,这个会改变世界的供应链格局。第三个就是因为有技术革命,所以下一轮我们会有新的产业、新的模式出来,满足新的需求。现在大家都清楚,我们有很多很多新的模式,在疫情期间,因为疫情,就有了新的技术,新的产业就出来了,今年我们经历了很多这样的事情。第四个因素就是美国打压,这个事情在民间做探讨的时候我们是可以说的,但是在官方的文件当中现在越来越少的去提是美国打压,是讲的大国竞争。前期可能我们讲的是中美贸易战之类的,现在这些话都不提了。但是从我们做学术研究来说,美国打压这是一个事实。美国因为眼看着中国的发展那么快,在发展过程当中它要给中国施加一点遏制的作用。这个美国打压直接导致了很多大的企业、很多重要的产品,甚至带“中国”两个字的,在美国的供应链布局都要重新来,甚至在全球的供应链布局都要重新来,所以导致了全球供应链的重构。第五个因素就是中国崛起,中国崛起这个因素我觉得从过去若干年的实践来看,这是任何人不能阻挡的。我们中国人自己看得到,在过去40年我们一直非常顽强地在成长,坚强地在发展,我们的崛起只是时间的问题。中共中央第“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的规划,实际上给我们画出了远景目标图。根据过去的历史大家可以看到,凡是中共中央做出的五年规划,从改革开放以来没有不实现的,所以我们有充分的理由说2035年中国的目标一定能实现。到那个时候我们的人均GDP也好,GDP总量也好,我们的六个强国都会实现。所以说在这种情况下,大家可以看得到,有正面的有反面的,都是当下在中国出现的。在这种情况下,它一定会影响到全球的产业链和供应链。根据今年新冠疫情过程当中的一些现象,我归纳我们的产业链和供应链有这么六种影响,当然这六种影响最主要的还是从新冠疫情开始的,后来那几种正面和反面的影响叠加到新冠疫情,我认为我们出现了这些情况。第一个是供应链延迟,第二个就是供应链的收缩,第三个就是供应链的停滞,第四个就是供应链的分流,第五个是供应链的重构,第六个是供应链的恢复。其中延迟、收缩和停滞这可能是在疫情刚开始爆发,一直到疫情高涨的时候,这个东西我认为在中国已经成为过去式。但是大家可以看到,现在在很多其他国家,延迟、收缩和停滞普遍存在。然后分流是怎么引起的呢?如果供应链停在那个地方,中小企业撑不住的话,它为了生存,一定会去找另外的供应链来寄生,所以产生了分流,所以全球的这种分流都会出现。当然分流只是小规模的供应链主干上小的供应商,或者是哪一个环节出现的变化,如果供应链上的核心企业、核心级的上游,上游的上游、下游的下游,主供应链上的这样一些成员如果发生变化,它就会产生重构,比如说美国对中国企业的打压就一定会产生重构,因为原来的供应链已经没有办法存在了,所以必须整个拆散重来。中国目前有的是被迫产生这样的情况,有的是我们主动,所以我想这个重构对中国不一定是坏事。至于恢复的话,是一个很长期的过程,按照IMF估计的话,全球经济要真正恢复的话,至少有一年的时间,2021年因为疫情不一定能结束,要恢复到正常状况的话可能需要更长的时间。
在这样一种情况下,我们讨论中国的高等教育,随着产业的发展也发生了非常大的变局。在中国和国际上我们有这么几种趋势,这也是我们中国教育部高教司吴岩司长有一些观点,另外教育部部长陈宝生有一些观点,然后再结合我自己的一些理解结合一些文献,我归纳成六大块。这标志着我们的未来高等教育一种非常大的变化,这种变化是什么呢?第一个是大众化、普及化、终身化,这在中国已经变成现实了。专业化、多元化、一体化,本土化、国际化、融合化,学术化、实用化、标准化,社会化、市场化、产业化,还有教育的信息化、网络化、智能化。信息化、网络化、智能化对高等教育来讲现在来得比较慢,跟产业相比,我们现在需要奋起直追,但是我说的其他的这些“化”,在国际高等教育的变局当中,中国的高等教育正在经历这个过程。
从2004到2019年,我们把国家的物流产业相关的数据做了一些归纳。大家可以看得到我们现在的物流总额很高,物流总额和GDP的比重如果要除一下的话是3.0,也就是每生产1个单位的GDP要产生3个单位的物流总额,这个跟2004年相比增加了0.6,应该说这里面存在着泡沫,大家可以想象到物流的效率还有待提高。另外从我们的物流成本占GDP的比重来讲,我们2019年的是14.75,也比较高,社会对我们的期望值是希望把它降到多少呢?国家发改委原来的规划是要在“十三五”期间降到12%,实际上这个目标没有达到,那么今后如果想再降的话是比较困难的。
但中国的物流成本高这是一个事实,我们怎样才能降呢?专家们一致认为我们要通过供应链的管理,优化供应链去降低物流成本,因为大量的研究表明,在我们整个供应链上很多环节的物流成本是重复的,并且这些重复的作业是没有必要的,是可以整合的。所以从供应链的角度去把物流运作整合一下,就可以把物流成本释放出来,这就呼唤我们要去做更多的研究。
从全球供应链分工的角度来讲,尤其是最近的芯片产业引起了大家广泛的关注,供应链的分工和合作已经到了非常极致的程度。大家可以看到芯片产业有几个关键环节,第一是IP,然后是做芯片设计,再就是芯片的制造,再就是芯片封装,然后测试,还有商用。
中国在IP核方面基本上是空白,在芯片设计方面我们有华为、海狮,但是被美国给打下去了。我们有中芯国际,但是设计能力还是比较差。我们可以设计,但是缺少设计的软件,我们缺少设计的平台。我们没有大规模的制造,华为自己设计出来世界领先的芯片,但是要交给富士康去代工,但是富士康受美国打压,制造这个环节我们是非常大的薄弱点。那么封装、测试,我们倒是有几家企业跻身世界前几名。我们的产品商用市场非常大,从全球供应链的角度来讲,产业分工向两端走,一个垂直分工不断地细,再一个从横向的整合角度来讲,不断地加强。我归纳了一下,供应链在全球的发展过程当中,我们跟其他的行业一样,有一些核心思维,我总结了这么几条,在今天的嘉宾演讲当中,有些专家也会针对这样的问题进行深度的研究。我归纳总结的核心思维就是这么四个概念,这四个概念大家一看就清楚,这些年我一直致力于做这样的总结。为什么要两个概念放在一块,并且还要有一个“+”呢?
这是不一样的,比如说第一个概念,整合+优化。供应链核心思维当中第一个最重要的思维就是整合,因为供应链是散的,你要想把供应链做成一个整体就要整合,所谓整合就是把分散的东西放在一起变成一个整体,但是怎么整合呢?那么多资源上下游都在那个地方,大家合在一块就叫整合了吗?不是的。核心企业为主,上游的上游、下游的下游各贡献什么样的资源、各需要什么样的资源,大家合成一个供应链,这就需要挑选了,这就需要优化了,这就需要进行设计了,不是胡乱的把上下游摆在一块就叫整合。并且整合有不同的形式,不是把所有的东西都变成一家公司所有,要进行择优,这样形成的供应链才是一个整体,这个整体再去参与市场竞争,那就是供应链和供应链的竞争。所以供应链核心思维第一是整合,在整合过程当中要进行各种各样的优化,资源的优化、网络的优化、流程的优化、信息系统的优化等等。我们在大学里面面对的是这样一种需求,我们要跟学生讲这样的技能。接下来就是专业化、一体化、平台化、生态化,弹性、韧性,这都是“+”的关系,并且第一个都是基础的东西,时间关系我不详细跟大家讲。
下面我想我们在编教材的时候,我会按照这个思路去组织一些教材,我跟学生上课的时候我也是按照这个思路讲,如果我们能够把我们的方法和经济学、管理学的理论配合去做,这就形成了整个供应链一整套的教学理论体系。
接下来我们来看,我们国家最近这几年在供应链上,从中央政府层面开始发力,两位领导、两份中央文件。
另外我们供应链的建设试点已经全面展开,2017年我想我们在座的专家都参与了这方面的工作,比如评审、帮助企业等等。
另外供应链的创新与应用,这个已经搞了三年,去年商务部也是在青岛搞了大规模的全国商务系统的培训和中期检查,也就是供应链创新驱动。丁会长好像也参加了大量的活动,到镇江,这个供应链试点城市,也做了很多的工作。
目前由于我们的北斗卫星已经上来了,5G体系已经在中国大面积布局,我们现在进入到一个万物互联的时代。去年我们专门跟踪了华为鸿蒙系统推出的一个全球开发者大会,非常震撼。虽然今年受美国的打压,华为出现了一些情况,但是我想万物互联,因为华为这样头牌公司的推动,在中国会创造一种非常多的机会。
新的商业模式会出来,新的运用场景会出来,新的解决方案会出来,我们整个中国的新经济,我觉得会依托这个东西出来。在这样一种背景下,我们环境都发生了变化,我们的理论,我们的教学内容,我们大学里面的话语,甚至于我们的教学方式可能都要发生了变化。但是我觉得我们还没有完全准备好。这一切来得非常突然,尤其在企业界,几年的时间就可以把一家公司从初创到纳斯达克上市,到老板几百亿美金的身价,在中国这样的奇迹基本上经常会有,这就说明客观世界给我们带来的变化非常大,但是我们的教学确实还需要及时地去调整。
现在教育部在做“双万”建设。“双万”建设在我们这个物流供应链领域里面就要面临我们刚才讲的这样一些非常大的环境,非常多的变局。所以在教育部组织的双一流专业建设当中,我们供应链管理专业也是属于国家一流专业建设的范畴。
我们有一些需要做的工作,各位同行共同面对的,一个是我们的产业发展,是非常热火的一种产业发展,日新月异的情况;另外一种是国际高等教育发展的趋势,在这两种要求下,我们怎样去做变局。教育部高教司吴岩司长说了很多内容,我们各个大学都在学。
从供应链管理专业建设本身来讲,教授们坐在一块,我们经常的在思考一些问题,供应链管理专业建设列了八个大的合作点。
第一个就是加强学科专业理论体系的构建,今天开这样的会我觉得对于我们大学教育工作者来讲我们要思考这个问题,因为这个问题不是一两句话、一两天能说得清楚,需要很长时间的积累。教育部给我们创造了很好的条件,可以鼓励我们一部分教师,我们就在那认真地思考这个东西。可能一两天出不了成果,但是哪一天我们突然拿出一个体系,这就对我们整个行业提供了一个基准,非常好。第二个就是课程体系与教材体系建设。第三个就是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的改革。第四个就是持续进行一些投入等等。这个我想都是我们每天都在做的事情,各位同行我就不详细
关于物流学科和供应链管理学科,从学科本身来讲,物流管理学科应该在供应链管理学科下面,因为供应链是一个大的概念,供应链上面包括生物流、信息流、资金流,前期我在物流学科的理论体系建设上面做了一些工作,出来一本专著《物流系统论》,基本上按照这个框架做了一些前期的工作。
应该说到今天为止也有20年了,但是这个东西放在这里一直没有动,我们希望在这个基础上再去完善供应链管理的学科,我们想把物流和供应链这个学科合起来。前不久在昆明开的一次会我提出了这样的框架,也得到了大家的响应,下面我们还想再继续
各位专家,这是我花20分钟时间给大家汇报的粗浅的思考。很多东西只是提出来,真正的做还需要我们大家去努力!
我的演讲就到这里,谢谢大家!
(编著注:本稿根据速记整理,未经本人审阅)
CSCMP中国大会演讲嘉宾简介
何明珂
北京物资学院副院长
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北京物资学院副院长,为获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北京市教学名师。兼任商务部供应链专家委员会委员、国家教育部高等学校物流管理与工程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曾任北京工商大学商学院院长、研究生部主任、国际交流与合作处处长、科技处处长,曾长期兼任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副会长、中国物流学会副会长、中国仓储协会副会长等职。
主讲《物流系统论》、《Supply Chain Management》(英文授课)等课程。1997年被邀请到中南海为国务院领导讲课,受到好评。曾为国家级特色专业、国家级教学团队、国家级精品课程、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程负责人。2011年获国际采购与供应管理联盟(IFPSM)颁发的Hans Ovelgönne - Purchasing Research Award,获北京市高校教学成果二等奖2项、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1项。
主要研究方向:物流与供应链管理、电子商务与现代物流等,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1项,主持完成国家科技支撑项目子课题2项,发表学术论文100多篇,其中在《管理世界》及Production and Operations Management、Packaging Technology and Science等发表论文30多篇。主持完成国家标准《物流术语》(GB/T18354—2001)。
代表作:《物流系统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获北京市第八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
北京物资学院(简称“北物”,Beijing Wuzi University),于1980年始建,坐落于中国首都北京市,是一所以物流和流通为特色,以经济学科为基础,以管理学科为主干,经、管、理、工、文、法等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全日制公办普通高等院校。其于1980年由北京经济学院物资管理系改建而成。北京物资学院先后隶属于国家物资总局、物资部、国内贸易部;1986年,学校获得硕士学位授予权;1998年10月,划归北京市管理。
据2019年1月学校官网显示,学校校园占地近600亩,建筑面积20万余平方米;下设7个学院,开办26个本科专业及方向;有教职工646人,其中专任教师439人,教授68人,副教授180人;有本科生、硕士研究生、留学生等各类在校生近8000人,其中本科生6000余人,硕士研究生700余人。(编著注:本稿根据速记整理,未经本人审阅)
何明珂-供应链学科专业知识体系研究
来源 : CSCMP 作者 : 何明珂
发布时间: 浏览: 次
全媒体热线 : 4000-5656-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