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收时节正是农产品产销旺季。日前,商务部等3部门发布《关于进一步推动农商互联助力乡村振兴的通知》,以12项举措推进农商互联,促进农民收入提升。近年来,部分鲜活农产品区域性、季节性“卖难买贵”成为困扰农业发展和农民增收的一大难题。促进农产品产销对接,要在农商互联基础上,建立产销衔接密切、利益联结紧密、合作长期稳定的新型农商关系。
不同于以往的农超对接、农社对接等形式,农商互联是指农产品流通企业与新型农业主体全面精准对接,以订单农业、产销一体、股权合作等模式,实现上联生产、下联消费。其中,“农”包括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农业龙头企业等经营主体;“商”包括农产品批发市场、大型连锁超市及批发零售企业、电商企业等农产品流通企业。
推动农商互联的前提,是正确认识“卖难买贵”现象。“卖难”不是说城市没有充足的消费能力,“买贵”也不是说乡村没有充足的供给能力,而是供需不平衡、衔接不顺畅、结构不优化。鲜活农产品易腐烂,受市场、信息因素影响大,尤其是流通成本高。以蔬菜为例,从田间到餐桌一般要经过农户、地头收购、产地批发市场、运输、销地批发市场、终端市场等环节。据测算,每增加一个流通环节,成本将增加5%至10%,加上各种损耗和管理费用,流通成本常占菜价的一半或一半以上,甚至导致“产地价格低到没人要、销地价格居高不下”的情况。
这么多的流通环节,能否砍掉一些,进而降低菜价?当然可以,但是有限。要看到,现有流通环节总体是适应“小生产、大市场”现状的,发挥了关键作用,不能全盘否定。一方面,现代流通的专业性和门槛越来越高,绝大多数农户和新型主体没有精力直接从事流通;另一方面,尽管农产品电商蓬勃发展,但其销售占比依然较低,更大量的流通依然要靠线下方式进行。由此来看,适当减少中间环节是可行的,但潜力有限。从根本上破解相关难题,需要建立和完善新型农商关系,从硬件上发力联设施、软件上发力联信息。
农商互联先要联信息。由于产需信息不畅,农户缺乏及时的信息服务和市场预警,导致对价格反应过度和滞后,常常种植、养殖“一窝蜂”。近年来,时而“蒜你狠”,时而“蒜你惨”,就是由于产地相对集中,一旦减产后价格大涨就盲目扩大种植,也容易导致下个周期价格大跌。因此,应在农商互联的基础上,推动信息进村入户,把大数据融入农业,引导农户做好品种文章,走出“大路货”窘境,生产多样化优质农产品。今年是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的第一年,尤其要防范化解脱贫地区农产品滞销风险,把应季集中上市农产品销售情况作为动态监测和农商互联的重要内容。
农商互联还要联设施。我国农村基础设施薄弱,田头市场大多粗放,产地市场不少滞后,缺少预冷库、保鲜库,加之分级分选没有统一标准,缺乏产地初加工设备,容易导致主产区农产品旺季集中上市,又无法就地加工或错峰销售,价格自然上不去。要支持产地加强产后商品化处理和发展冷链物流。扶持流通企业建设保鲜、贮藏、分级、包装等产地初加工设施,减少产后损失,延长供应时间。引导食品加工企业与农户建立紧密合作关系,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延长货架期,提高附加值。
畅通快递"最后一公里" 农商互联助解决"卖难买贵"
来源 : 经济日报 作者 : 乔金亮
发布时间: 浏览: 次
全媒体热线 : 4000-5656-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