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三样”变“新三样”,中欧班列带货忙
11月11日,在石家庄国际陆港,龙门吊正在进行装卸作业。河北日报记者 史晟全摄
11月11日,对河北新速度玩具有限公司总经理聂文雷来说,是个值得期待的日子。
这一天,他们公司3个集装箱4500辆儿童自行车,要从石家庄国际陆港出发,搭乘中欧班列驶往俄罗斯。
十几天后,这些美观轻便的新款产品,就会出现在万里之遥的俄罗斯各大超市货架上。
走进石家庄国际陆港,车来车往、川流不息,集装箱整齐排列,龙门吊紧张作业。
联通陆海,触达世界。这里已累计开行中欧班列超2000列,向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发送货物超21万标箱,货值超350亿元。
石家庄的故事让人好奇:不靠海、不沿边,一座内陆城市何以“通天下”?
2018年6月,石家庄首次开行中欧班列。从那时起,石家庄乃至河北,找到了扩大对外开放的新切入口。
仅仅6年多,从最初年开行量只有4列,到今年前11个月突破600列,这里已成长为陆港型国家物流枢纽。目前,开辟18条国际运输线路,辐射亚欧大陆50多个国家和地区。
从这里出发,更多“河北制造”走向世界。
对于聂文雷和他的很多国外客户而言,中欧班列已成为首选的运输方式。
“玩具产品更新快,时间就是生命线。”聂文雷说,“原先我们走海运,从国内到俄罗斯要50多天。现在搭乘中欧班列,运输时间可以压缩至十几天,比空运便宜,比海运更快。”
“从‘老三样’到‘新三样’,货物清单上的‘主角’在不断变化。”石家庄国际陆港总经理刘金朋介绍,从服装、家具、家电等“老三样”,到以新能源汽车、光伏产品为代表的“新三样”,货品种类越来越丰富。
这些货运品类,呈现出高端化特点。“比如说石家庄的药品、安平的丝网、保定的汽车配件,战略性新兴产品占比超50%,附加值越来越高。”刘金朋说。
不仅如此,运营模式也在创新。今年开始,石家庄国际陆港再次升级,中欧班列成了“来回”都赚钱的生意。
中亚地区的粮食、俄罗斯的板材和钾肥……这些回程搭载的产品,在京津冀地区颇受欢迎。1至10月,中欧班列去程和回程班列趋于持平,经贸往来活力满满。
中欧班列跑出“加速度”,还带动了产业不断延伸。站在办公楼高处眺望,更远处,由中欧班列衍生出的临港产业区塔吊林立,建设热火朝天。
外贸企业在此设立的中转库房有序运营,大型货车在中铁特货商品车分拨中心穿梭不停,跨境电商交易中心、京东电商产业园等一大批项目正加速向这里聚集。
在现场,“忙”是所有人共同的感受。
一群工作人员,来回穿梭在集装箱的“海洋”,为中欧班列保驾护航。26岁的场站作业经理崔子良就是其中之一。
“现在作业都是三班倒,有时一晚上就要装卸6列,就这还一‘仓’难求。”崔子良正忙着发车前的巡检,核对箱号和车号是否匹配,恨不得把一分钟变成两分钟用。
入夜,石家庄国际陆港灯火通明,依旧繁忙。23时8分,满载着货物的中欧班列缓缓启动,在茫茫夜色中驶向远方。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