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将实施产业雁阵培育计划 布阵京津冀产业协同
高精尖领跑,北京经济疾航。但全球疫情未止,产业链补缺依旧在途。“十四五”开局,北京将“实施产业雁阵培育计划”写进“十四五”规划纲要,用一套确认体系、一套服务机制、一套专属政策、一套支撑平台和一套改革清单,打造以龙头企业和系统集成商为头雁领跑、产业链上下游企业紧密跟随的“产业雁阵”。尤其在全球产业链重构的背景下,产业雁阵模式将成为自有产业链生态建立的关键加速器。
雁阵模式布阵京津冀产业协同
“十三五”期间,北京市国家高新技术企业数量达到2.9万家,独角兽企业93家,数量居世界城市首位。“可以看出,北京的产业优势主要集中在高精尖产业。这类企业更符合北京的发展定位,创新链容易形成产业化,孵化出的企业生命力也较强。”市人大代表、中国贸促会副会长卢鹏起表示。
同时,北京产业提升的更大空间在于京津冀协同发展。在首都经贸大学特大城市研究院副院长叶堂林看来,发展“高精尖”是大势所趋,北京需要在精育“白菜心”的同时,通过产业链带动津冀区域协同发展。
根据规划纲要,北京实施雁阵培育计划(以下简称“雁阵计划”),将通过投资基金、合作园区、创新平台、示范项目等方式,支持存量生态链企业在京稳定发展,吸引一批优质增量生态链企业在京津冀范围内布局,形成小米智慧园、奔驰产业园等一批具有竹林效应的产业生态集群。
“产业雁阵”模式在业界已被广泛讨论。在自然生态中,雁群通常会选择它们中的最强者领飞,在空中组成“一”字或“人”字形雁阵,雁群始终追随领头雁,从而在相互借力中形成最大的合力。
对此,市人大代表、对外经贸大学竞争法中心主任黄勇在接受北京商报记者采访时做了专业的解读。黄勇说,北京培育“雁阵”,要依托现有优势,把新的优质企业吸引进来,最后形成一个生态。比如一家龙头核心企业在自贸试验区落地,其他企业看到北京整体的产业生态和营商环境优势,也会跟随落地,由此在京津冀地区形成产业链上的集群。“不过,重要的是,‘雁阵’的发展一定得是市场化导向,北京市目前要解决的,是打通制度的堵点。”黄勇提醒说。
按照雁阵计划,北京将明确一套确认体系,政府与雁阵集群共同研究需要突破的行业细分领域,选择龙头企业和系统集成商,明确组成雁阵的群雁企业清单,并根据发展需要动态调整;同期,提供一套服务机制。搭建推进专班,形成专项工作机制。集中受理雁阵企业的工商、税务、审批等服务事项,提高对企业服务的针对性和专业化水平。
值得注意的是,“此前,受资源禀赋限制,天津、河北产业能力有限,难以与北京龙头企业有效适配,产业链也难以充分衔接;即便产业链上部分企业外迁,但迁出的很多仅是与企业相关产业或部分应用场景下的工厂或企业,其产业能力与龙头企业面向的国内外市场需求存在断层”。中国人民大学助理教授王鹏分析说。
“这也意味着,提升三地产业关联,北京需要在疏解腾退的过程中,更多考量功能性输出而非简单的工厂企业外迁。例如,形成母公司在北京,新场地、子公司在天津和河北的排局布阵,进而加强协同带动效应。但在这种情况下,可以考虑让‘确认体系’和相关系统适当给津冀提供引导,优先布局支持绿色能源、医疗健康等与北京适配性较差、关联较弱的产业。”王鹏说。
“一群一策”为企业“寻医问诊”
对于产业链培育的话题,北京市人大代表、91科技集团董事长许泽玮也表达了自己的想法:“近年来,国家对民营企业发展支持力度非常大,但由于不同行业、产业各有所长和需要解决的问题,因此普惠性的政策只能解决‘大面’上的问题,很多产业遇到的个别问题不一定能够解决。”
面对不同产业的“疑难杂症”,雁阵计划提出,将制定一套专属政策。按照“一群一策”的方式,集成土地、财政、金融、人才、产业等政策。将雁阵企业重点项目按程序纳入市重大项目储备库,统筹审批绿色通道服务。同时,根据不同产业集群需求,探索一套改革清单,推出产业链供地、产业链融资、产业链人才落户等政策包。
在许泽玮看来,计划中“一群一策”相当于对产业进行“寻医问诊”。“就好比是请了专家开药,从土地、财政、金融、人才、产业等各方面实施精准治疗,解决关键问题,让整个产业都能快速发展起来。”
“创新性的产业雁阵除了资金、金融,基础设施配套、人才支持政策十分重要,不同产业的集群需要不同的政策进行配套,这就需要注意资源组合需求的差异性。”卢鹏起指出。
此外,该计划还提出通过建立一套支撑平台,提升服务可触达性,帮助更多企业实现转型。例如,围绕雁阵搭建专属服务平台,探索龙头企业+投资基金、合作园区、创新平台、示范项目的“1+4”引导带动模式。搭建起支持企业数字化转型的云服务平台,鼓励拥有核心技术的企业开放软件源代码、硬件设计和应用服务,围绕雁阵企业建立共享信息平台。
放大雁阵优势仍待机制创新
虽然雁阵计划要求完善供应链金融服务,鼓励金融机构为雁阵企业提供一体化的系统解决方案,降低雁阵企业的整体融资成本。但不容忽视的是,由于产业链涉及企业众多,不同环节的企业间资本实力仍有悬殊,融资能力也参差不齐。
这种情况下,如何实现规划纲要中提及的“鼓励龙头企业带动多元主体建立跨区域、跨行业、跨领域的新型产业联盟”?
许泽玮表示,首先,需要政府为雁阵企业建立完善的信用数据体系,提供专项金融支持政策,确保金融机构愿贷敢贷;其次,雁阵企业以龙头企业为核心,建立起完善的产业链,并挑选优质企业加入到雁群,形成在产业链上、中、下游寻找优质且信用度高的企业,降低融资成本。
技术层面,许泽玮建议,可借助互联网信息技术,通过运用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技术,搭建企业数字化供应链,发展供应链金融和产业链金融,通过将业务流程线上化、透明化,再将中小微企业积累的可验证数据用于授信评估,提高操作效率,降低流程成本。
“实际上,传统金融机构即便是加大贷款,仍难以避免对中小企业惠及度有限的问题。”王鹏表示,“我们是否可以考虑,当雁阵企业上下游产业链形成良好协作关系,大企业为小企业背书,帮助其申请贷款等;同时,产业链内部龙头企业也可以创建金融性基金,通过与政府基金合作,有针对性地帮扶雁阵内部产业链企业并进行相关投资,发行企业债券,合作、并购等;此外,充分利用北京股权融资便利,在津冀建立健全多元、多层次的资本市场股权结构等。”
不过在他看来,对中小企业扶持,还需采用多元方式解决。金融支持维度外,还应在公共服务、社会保障等方面进行探索,例如,在京津冀协同大背景下,三地在教育医疗卫生等领域实现资源共享,但落地仍需系统完善。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