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路“一单制”撬动中国物流版图的新支点
4月15日15时30分,一列满载瓷砖的“一单制”铁水联运班列从粤港澳大湾区肇庆站鸣笛启程,经广州南沙港换装海运后,将直抵京津冀经济圈核心枢纽天津港。这标志着我国首条贯通粤港澳大湾区与京津冀地区的“一单制”铁水联运物流新通道正式开通,为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区域经济协同注入强劲动能。
当长三角的电子产品通过铁水联运直抵上海洋山港,当西南的咖啡豆乘着西部陆海新通道班列走向世界,钢铁动脉正以创新之力重塑中国物流格局。中国铁路推出的多式联运“一单制”运输服务,以“一次委托、一单到底、一箱到底、一次结算”的革新,劈开了传统物流的重重壁垒,让物流从“接力跑”变为“全程通”。
“一单制”运输串联多式联运的“数字神经中枢”。传统物流体系中,货主需要面对铁路、港口、公路等多主体对接,如海铁联运模式,客户至少需要分2套手续办理铁路和海运的委托以及结算等相关业务,手续繁多。铁路“一单制”则以95306数字平台为枢纽,将船舶舱位预定、港口装卸、海关申报等环节无缝串联,为客户省去与铁路、水运等多个承运人逐一沟通协商、单证交接、短驳运输、货物换装等环节,节约了人力物力,降低了全程物流成本。如,“肇庆站—南沙港南站—天津港”铁水联运“一单制”班列从肇庆到达天津仅需8天,运输时长比传统模式缩短了三分之一;长三角多式联运“一单制”货物列车较先前全程采用水路运输时长减少3天以上,综合物流成本下降10%左右。这场改革使铁路从“轨道承运”升级为“供应链管家”,重构了物流价值链条。
“一单制”运输拆除多式联运的“规则围墙”。铁水联运的“最后一公里”衔接中,不同运输方式的标准壁垒是效率提升的主要障碍。中国铁路以标准化建设为突破口,推动中铁集装箱公司与航运企业建立跨运输方式的规则互认体系,包括统一货物品名分类、集装箱型号及包装标准,解决长期存在的衔接难题;制定全国统一的多式联运电子运单标准,实现“一次录入、全程通用”;建立跨行业数据交换报文标准,推动铁路运输计划、港口装卸动态、船舶配载信息实时共享等。其中,成都以铁路为重点,建立健全内外贸多式联运单证标准,升级完成“中欧e单通”2.0版本,实现提单签发电子化。这些举措不仅打破了以往各运输环节“数据孤岛”和“规则壁垒”,更使得我国多式联运从“物理衔接”逐渐迈向“化学融合”,为现代物流体系建设奠定了坚实的规则基础。
“一单制”运输激活物流网络新生态。当下,“一单制”构建“便捷高效—资源集聚—辐射扩展”的良性循环,重塑了货运枢纽吸引力。对货主而言,选择该服务枢纽可实现“一次委托、全程贯通”,减少沟通与接驳损耗,降低时间成本和风险等。该枢纽还逐渐形成“磁石效应”,吸引周边及跨区域货源集聚,推动货主业务覆盖向更广域延伸。与此同时,更多运输企业也愿意与提供“一单制”服务的货运枢纽协作,进一步丰富了枢纽的运输线路,提升了它在国际物流网络上的辐射能力。如,内蒙古的奶制品、牛羊肉、矿产资源等就通过铁海联运“一单制”运输专列运往国内外市场,拓展了销售渠道。这种“磁石效应”不仅让地方特色产品搭乘“一单制”快车走向全国全球,更推动货运枢纽与产业园区、口岸经济深度融合。
当钢铁长龙载着创新动力驰骋神州,我们看到的不仅是物流效率之变,更是一个大国以改革破局、以开放聚势的高质量发展定力。这种以民生为底色、以制度创新为突破的实践,正在书写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的物流答卷。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