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站 - 网站地图 - 广告服务- 信息公开
您的当前位置:主页 > 政策 > 正文

青岛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青岛市促进实体经济和数字经济深度融合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实施方案(2025—2027年)》的通知

来源:青岛市人民政府 作者:未知 时间:2025-04-17
导读:青岛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青岛市促进实体经济和数字经济深度融合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实施方案(2025—2027年)》的通知

青岛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青岛市促进实体经济和数字经济深度融合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实施方案(2025—2027年)》的通知

各区、市人民政府,青岛西海岸新区管委,市政府各部门,市直各单位:

《青岛市促进实体经济和数字经济深度融合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实施方案(2025—2027年)》已经市委、市政府研究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青岛市人民政府办公厅

2025年4月14日

 

青岛市促进实体经济和数字经济深度融合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实施方案(2025—2027年)

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实体经济和数字经济融合发展的重要论述,全面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实体经济和数字经济深度融合工作要求,以数字经济赋能实体经济全面转型、持续催生新质生产力,制定本方案。

一、总体目标

充分发挥数字技术对经济发展放大、叠加、倍增作用,统筹推进“以数强实”“以实壮数”,加快落实省政府关于产业数字化“八大行动”和数字产业化“十大工程”有关工作要求,加强数据基础设施和关键能力建设,系统推进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数据价值化发展,全面释放实体经济和数字经济融合效能,加快催生数字驱动、智能高效、跨界融合、共建共享的新型经济形态,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塑造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新动能新优势。到2027年,省级数字经济创新发展试验区和数字经济特色集聚区建设实效显现,数据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数据基础设施建设布局、关键核心数字技术、数字化转型、适数化改革五大重点任务取得突破,数字经济提档扩容,核心产业规模不断壮大;前沿数字技术和优良数字生态高效赋能,新型基础设施支撑有力,全市算力总规模达到12EFLOPS,智能算力占比达到40%,存储总量达到10EB,重点行业核心数据、重要数据灾备覆盖率达到90%;人工智能、互联网、大数据同产业深度融合,农业生产信息化率达到55%,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字化研发设计工具普及率、关键工序数控化率分别超过92%、76%。

二、重点任务

(一)提升数字产业化能级,培育“实数融合”新动能

1.强化技术创新。聚焦新一代信息技术重点领域,加强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开放创新平台建设。布局一批市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开展前瞻性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提升数字技术策源能力。布局8项以上的关键技术攻关项目,带动数字经济行业发展。支持高校院所、企业等围绕重点产业领域,建设概念验证平台,提供科技成果概念验证、二次开发、工艺验证和中试熟化等服务。深化科技企业培育,构建科技型中小企业、高新技术企业、科技领军企业梯次培育体系。推出一批数字产业重点项目,积极争取相关政策支持。(责任单位:市科技局、市发展改革委、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市大数据局)

2.做强产业链。提升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规模,重点发展车规级芯片、新型显示技术、磁存储芯片、先进封装等产业细分赛道,产业规模力争达到2000亿元。(责任单位:市发展改革委)加快发展人工智能产业,加强智能计算设备以及AI终端产品研发,开展语音识别、机器视觉、自然语言处理等技术攻关,高标准建设国家人工智能创新应用先导区,产业规模力争达到1200亿元。高水平建设中国软件名城,打造一批鲁版软件“名品”,支持引导软件企业发展,争取5家以上获评全国软件百强企业,支持争创国家级、省级软件名园。鼓励企业面向重点领域孵化一批基础性、前瞻性的开源项目。(责任单位: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布局低空经济产业,重点发展工业无人机、低空飞行服务系统、电动垂直起降飞行器等产业细分赛道,规划建设一批无人机产业园,产业规模力争达到230亿元;探索加快电动垂直起降飞行器等智慧空中出行装备市场应用,适应未来城市空中交通需要;加快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智能装备产业发展。打造8个支柱性雁阵产业集群。(责任单位:市发展改革委、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市交通运输局)

3.发展平台经济。加快培育省平台经济重点企业,布局建设4个以上平台经济集聚区,促进产业资源虚拟化集聚、平台化运营、网络化协同。支持平台经济加大科技创新力度,加快移动支付、跨境电商等领域开放合作。(责任单位:市发展改革委、市商务局)打造国内领先的工业互联网平台体系,支持“双跨”平台提供多行业、全价值链、全产业链、全生命周期服务,支持“特色”平台聚焦行业共性问题提供专业服务,持续提升平台服务能力。(责任单位:市工业和信息化局)

4.布局未来产业。加快布局太赫兹、海洋电子信息、深海开发、空天信息、类脑智能、量子信息、先进半导体材料、卫星互联网等产业细分赛道,积极探索未来交叉前沿领域。通过实施科技创新策源、成果转化孵化、企业引育成长、应用场景牵引、产业生态营造等未来产业培育五大行动,推动实现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可控,全力打造创新引领、布局合理、优势突出的“8+X”未来产业创新体系。(责任单位:市科技局、市海洋发展局、市发展改革委、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市大数据局)

(二)加快产业数字化转型,打造“实数融合”新模式

5.加快工业数字化转型。以工业互联网赋能制造业数字化转型为主线,深化“工赋青岛”行动,打造一批技术引领、集成协同、绿色低碳的“晨星工厂”“智能工厂”,促进产业链上下游企业数字融通发展,建成12个左右重点行业“产业大脑”,争创400家以上“晨星工厂”,25家以上“国家级智能工厂”。推进人工智能技术在制造业垂类细分领域创新应用,建设4个以上大模型产业集聚和赋能应用特色园区。(责任单位:市工业和信息化局)高标准推进国家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城市试点工作,聚焦制造业领域“汽车零部件及配件制造、轨道交通设备制造、家用电器及配件制造、通用零部件及配件制造”四个细分行业,推动600家企业完成试点改造任务。(责任单位:市民营经济局)推行普惠性“上云用数赋智”服务,扩大数字化转型系统解决方案场景覆盖领域,创新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改造应用场景赋能模式,每年发布一批应用场景。(责任单位: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引导数字技术在各领域广泛应用,打造一批重点产业数字化转型赋能中心。(责任单位:市发展改革委)

6.加快服务业数字化转型。大力发展在线研发、数字金融、智慧物流、在线检测等高端生产性服务业,每年打造10家左右生产性服务业领军企业。提速发展数字创意、数字教育、数字医疗、数字养老,推广体验式消费、个性需求定制服务等新模式,构建“产品+内容+场景”全链式生态。(责任单位:市发展改革委、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市科技局、市交通运输局、市教育局、市卫生健康委、市民政局)大力发展数字文旅,加大全息呈现、数字孪生、多语言交互等新型体验技术应用推广力度,培育文化和旅游沉浸式体验新空间,推动40个以上公共文化场馆加快数字文化产品和服务应用。(责任单位:市文化和旅游局)深化金融伙伴机制,用好“鲁融易”“青融通”等融资服务平台。持续推进数字人民币试点工作,优化支付便利性。(责任单位:市委金融办、市发展改革委、人民银行青岛市分行)深化交通基础设施数字化转型升级,积极争取公路水路交通基础设施数字化转型升级试点(第二批),加快交通运输一体化应用平台20项目建设,不断丰富公路、道路运输、交通工程等交通运输行业数字化应用场景。(责任单位:市交通运输局)加快建设省级数字服务出口基地,培育数字贸易集聚区,全面提升数字服务贸易、数字产品贸易、数字技术贸易、数据贸易国际竞争力。(责任单位:市商务局、市委网信办)引导大型商超、商业综合体数字化转型,扩大智能家居等新型数字消费,规范发展即时零售等新业态,培育一批沉浸式、体验式、互动式新型消费应用场景。鼓励发展分享经济,培育共享租住、共享办公等新兴业态,创新“智能+”消费生态体系。支持数字影视、数字出版等领域发展。(责任单位:市发展改革委、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市商务局、市文化和旅游局)

7.加快农业数字化转型。提速建设智慧农业试验区,围绕绿色增粮、设施农业、现代畜牧业、盐碱地综合开发利用等重点领域,加快打造数字农业新场景,建设智慧农业应用基地170处以上。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数字化改造,大幅提升农产品加工增值能力。强化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打造“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预警一张图”。发展农村电商、直播带货等新模式,争取每年推动2个以上知名品牌开展数字化转型,推动县域特色产业与电商深入融合发展,培育农产品品牌。(责任单位:市农业农村局、市商务局)

8.加快海洋产业数字化转型。聚焦港口、海洋生态等垂直领域,布局一批场景应用实验室,打造80处以上新技术应用场景,加快建设海洋人工智能大模型集聚区。锚定人工智能、数字化转型目标,推进智慧港口场景应用,加快一流智慧港口建设。加快汇集海洋环境、地理信息、海洋遥感等高质量海洋数据。高水平建设“智慧海上粮仓”,加快推动大型智能网箱及智慧养殖工船建设。聚焦海洋糖类药物、蛋白及肽类药物等领域开展技术攻关,推动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抗肿瘤、抗心脑血管疾病、抗神经退行性疾病等海洋创新药物及海洋中药研发。加速搭建产业发展创新服务平台,加快建设青岛海洋生物医药特色产业集聚区。(责任单位:市海洋发展局、市发展改革委、市科技局、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市交通运输局、市农业农村局)

(三)创新数据价值化发展,释放“实数融合”新路径

9.释放数据要素潜能。推动数据地方立法,研究制定公共数据授权运营相关措施,细化落实数据产权、数据流通、收益分配、安全治理等制度,加快制定数据安全、数据开放、质量评价等标准规范,提升数据要素供给质量,营造公平竞争市场环境。探索扩大可信数据空间、隐私计算等技术应用范围,增强数据可信、可控、可计量开发利用能力,探索公共数据资源、企业数据资源开发利用新路径。提升青岛大数据交易中心、海洋大数据交易服务平台服务能级。(责任单位:市大数据局)

10.培育数据产业。引导政府部门、企业高校等单位持续打造一批数据开发利用成果。培育一批数据资源、数据技术、数据服务、数据应用、数据安全和数据基础设施企业,推动数据富集企业向数据资源企业转型发展。鼓励数据资源企业挖掘内外部数据,深化产业链供应链数据整合应用,对外提供数据产品和服务。持续开展以数招商,做大做强数据要素产业园,培育形成一批辐射力强、集聚度高的数据产业集聚区。(责任单位:市大数据局)

11.创新拓展新场景。围绕重点产业集群和重点园区数字化转型,创新推出一批协同智造、个性化定制等典型应用场景。(责任单位:市发展改革委、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加快医药、港口、海洋、城轨等行业领域AI大模型开发和应用推广,积极开展园区运行、研发试验、设备巡检、安全管控等“人工智能+”应用,全面提升行业智能化运营水平。(责任单位: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市交通运输局、市海洋发展局)围绕商贸流通、金融服务、海洋生态等领域,持续推动“数据要素×”专项行动,打造一批典型应用场景,推动数据产业营收年均增长20%以上。统筹推进智慧城市和数字乡村建设,加快拓展数字家庭、智慧出行、智慧商圈、智能停车、数字镇街等典型应用场景,高标准打造五星级标杆新型智慧城市。(责任单位:市大数据局、市委网信办、市商务局、市交通运输局、市公安局、市住房城乡建设局)

(四)建设数据基础设施,筑牢“实数融合”新底座

12.建设网络、算力和感知基础设施。加快5G-A和F5G-A“双万兆”试点部署及应用,开展“双万兆社区”“双万兆园区”试点工作。率先在移动网络流量较高区域和高端制造、低空经济等重点应用需求旺盛场景部署5G-A基站,分级分类分场景精准提升5G网络覆盖能力。大规模部署万兆无源光网络设备,加快城镇老旧小区全光网络接入。(责任单位:市通信管理局、市工业和信息化局)按照“2+5+N”全省一体化算力网络总体部署,统筹优化大中型数据中心、智能计算中心、边缘数据中心算力发展,打造一体化算力省级核心区,与国家枢纽节点互联互通。构建多元协同、数智融合算力体系,有序引导一体化算力网络建设。(责任单位:市大数据局、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升级优化青岛国家级互联网骨干直联点监测系统功能,加快建设国际通信业务出入口局。(责任单位: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市通信管理局)围绕“感知一张网”,加大政务领域感知数据汇聚力度,推动物联感知标准规范体系建设,提升感知数据基础支撑能力。(责任单位:市大数据局)

13.建强融合基础设施。支持开展智能物流配送等场景测试运行及示范应用,探索智能网联汽车与智慧交通、智慧城市系统深度融合路径。(责任单位: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市交通运输局、市公安局)推动全环节物流设施智能化升级,优化智慧物流基础设施网络节点布局。开展集装箱码头自动化智能化升级改造,打造世界一流智能化示范港口。(责任单位:市交通运输局、山东港口青岛港集团)推动工业园区、公共机构、城市商业区、居民小区等“源网荷储一体化”能源系统建设。(责任单位:市发展改革委)加强重点区域停车场充电设施建设。建设完善城市信息模型(CIM)基础平台,形成全市统一的空间数据底座。推进智能建造和智慧工地建设,实现施工过程全面感知、施工数据共享互通。(责任单位:市住房城乡建设局)

14.建设数据流通利用基础设施。开展国家数据基础设施(先行先试)隐私保护计算试点项目建设,探索建立以可信数据空间、区块链为代表的数据流通设施,加快构建以隐私计算、联邦学习等为代表的数据安全设施,打造5个重点行业跨区域、跨行业数据流通利用场景。支持城市、行业、企业可信数据空间建设,推动工业、家电、服装等行业企业打造高质量数据集,打造一批可信数据空间示范。鼓励打造海洋领域可信数据空间,完善海洋数据全过程流通服务体系。(责任单位:市大数据局)

三、保障措施

发挥数字青岛建设专项小组作用,统筹推进实体经济和数字经济融合发展,协调解决工作推进中的重大问题,制定重点任务清单,明确责任、目标时限。统筹政策性资金,支持符合条件的实数融合重点项目建设;发挥政府引导基金作用,引导社会资本加大对实体经济和数字产业支持力度;鼓励金融机构加大制造业中长期贷款投放力度,支持数字产业发展、实体经济数字化转型。加强实数融合项目发展用地支持,鼓励各区(市)探索弹性出让等灵活供地方式,落实新型产业用地政策。支持企业、培训机构、高校院所合作探索实数融合技能培训新模式,培育一批“数字工匠”等高技能人才;加大招才引智力度,支持企业引进跨界融合高端数字化人才。坚持发展与规范并重,探索对实数融合领域新产业新业态实施包容期“守信免查”、触发式监管、“沙盒监管”模式,完善实数融合相关领域安全监管体系。

 

责任编辑:崔哲源
全媒体热线 : 4000-5656-98
信息公开中物汇成帮助中心广告服务网站地图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3775637 │ 24小时新闻热线:010-83775637
Copyright © 2005-2020 现代物流产业网 版权所有 客服热线:4000-5656-98
《现代物流报》社有限公司授权 北京中物汇成工程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 为现代物流报官网 管理方
www.xd56b.com和www.z56c.com两个英文域名同时使用一个主体网站
英文域名:www.xd56b.com   京ICP备19057590号-2 京公网安备 11010602007039号
英文域名:www.z56c.com   冀ICP备2020027852号-2
技术支持:现代物流报社技术部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