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前4月局部地区弃风弃光增长的现象,警示在“双碳”目标下推进我国能源绿色低碳转型,必须要通盘谋划、因地制宜推进大型风电光伏基地建设,并同步切实解决好消纳利用问题。近日,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国家发改委、国家能源局《关于促进新时代新能源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方案》,明确七方面21项具体政策举措。《实施方案》旨在锚定到2030年我国风电、太阳能发电总装机容量达到12亿千瓦以上的目标,加快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进一步体现了国家大力发展新能源的决心。
能源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和动力,对国家繁荣发展、人民生活改善和社会长治久安至关重要。
近日,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国家发改委、国家能源局《关于促进新时代新能源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方案》 (以下简称《实施方案》),《实施方案》明确七方面21项举措。这些部署传递出怎样的信号?新能源行业如何受益?记者采访国家能源局及权威专家进行解读。
分布式和集中式并举
截至2021年底,我国新能源发电装机规模约7亿千瓦,风电、光伏发电的装机容量分别达到3.28亿、3.06亿千瓦,稳居世界第一。风电和太阳能年发电量达到9785亿千瓦时,占全社会用电量的比重首次突破10%,达到11.7%。《实施方案》旨在锚定到2030年我国风电、太阳能发电总装机容量达到12亿千瓦以上的目标,加快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
国家能源局新能源司主要负责人表示,在新能源开发和利用方面,《实施方案》明确坚持分布式和集中式并举,突出模式和制度创新,在四个方面提出了新能源开发利用的举措,推动全民参与和共享发展:
——加快推进以沙漠、戈壁、荒漠地区为重点的大型风电光伏基地建设;
——加大力度支持农民利用自有建筑屋顶建设户用光伏,积极推进乡村分散式风电开发;
——要在具备条件的工业企业、工业园区加快发展分布式光伏和分散式风电等新能源项目,积极推进工业绿色微电网、源网荷储一体化、新能源直供电等模式创新;
——开展绿色电力交易试点,推动绿色电力在交易组织、电网调度、价格形成机制等方面体现优先地位。
加快构建新型电力系统
“从长期来看,实现新能源大规模高质量发展、构建新能源占比逐渐提高的新型电力系统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核心任务之一就是加速实现新能源对化石能源的有效可靠替代。”电力规划设计总院院长杜忠明说。《实施方案》在规划理念革新、硬件设施配置、运行方式变革、体制机制创新上做出系统性安排。
一是通过源网荷储时空布局和建设的系统优化,全面提升电力系统调节能力和灵活性,持续提高电力系统总体接纳新能源的能力,不断增加配电网接纳分布式新能源的能力。
二是推进配电网接纳分布式新能源方面,电网企业要加强有源配电网的规划、设计、运行方法研究,加大投资建设改造力度,提高配电网智能化水平,合理确定配电网接入分布式新能源比例要求。此外还将鼓励相关企业探索开展适应分布式新能源接入的直流配电网工程示范。
三是稳妥推进新能源参与电力市场交易,电力市场规则的设计要充分考虑新能源的特点,核心是保障新能源参与市场能够有明确的投资收益预期,保障新能源行业投资积极性。鼓励签订长期购售电协议,在电力现货市场试点地区,鼓励新能源项目以差价合约形式参与电力市场交易。
四是在政策机制上强化落实可再生能源电力消纳责任权重制度,国家层面的消纳责任权重逐年提升,各省政府以及承担消纳责任权重的市场主体的责任权重逐年提升或保持,并逐渐缩小地区间消纳责任权重差距,体现新能源消纳责任共担的理念。各地区“十四五”时期新增可再生能源电力消费量不纳入地方能源消费总量考核。
项目建设将简化管理程序
新能源项目点多面广、单体规模小、建设周期短。在新能源项目建设管理上,《实施方案》要求简化管理程序、提升服务水平,并提出三项新举措。
——提升项目审批效率,简化项目管理程序,完善新能源项目投资核准(备案)制度,推动风电项目由核准制调整为备案制,以新能源为主体的多能互补、源网荷储、微电网等综合能源项目,可作为整体统一办理核准(备案)手续。在监管方面,继续加强事前事中事后全链条全领域监管。
——优化新能源项目接网流程,电网企业要建立新能源项目一站式服务平台,及时更新并提供有关信息,包括新能源项目可用接入点、可接入容量、技术规范等,实现新能源项目接网全流程线上办理。
——健全公共服务体系,在全国新能源资源勘查、数据共享、检测认证等方面健全新能源公共服务体系,促进全社会共同开发新能源。
杜忠明说,《实施方案》从顶层设计的角度,给出了我国新能源可持续高质量发展的全方位立体蓝图,在创新开发利用模式、构建新型电力系统、深化“放管服”改革、支持引导产业健康有序发展、保障合理空间需求、充分发挥生态环境保护效益、完善财政金融政策等七个方面提出了具体的政策措施,将打通阻碍新能源健康发展的“堵点”,加速新能源有效替代,为新能源支撑能源强国建设和推动能源革命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
作者:戴小河
今年以来,在推进“双碳”工作和发力稳增长的大局之下,我国新能源出现爆发式增长。但记者采访了解到,今年1~4月局部地区出现了弃风弃光增长的现象。未来随着新能源装机不断提升,消纳、调峰能力不足等诸多制约或将愈发凸显。业内人士建议,进一步细化政策举措、打通风光大规模高比例发展的堵点,避免出现高比例弃电问题。
新能源发展迅猛
初夏时节,位于古丝路上的敦煌市郊外的戈壁滩上已经热浪蒸腾。上万面定日镜在电脑操控下跟随太阳角度转移,将阳光聚焦到镜子场中心的圆柱塔上。塔顶的集热装置迅速被“点燃”,远远看去像一颗人造小太阳。
这是首航高科敦煌100兆瓦熔盐塔式光热电站,在我国目前建成规模最大,其吸热塔最高,可24小时连续发电。
作为“风光”大省,今年以来甘肃省新能源发展驶入快车道。截至2022年4月底,全省新能源并网装机容量突破3000万千瓦,达3122.28万千瓦,占全省总装机容量的48.95%,超过火电成为省内第一大电源。
这是我国新能源发展迅猛的一个缩影。但值得注意的是,从全国新能源消纳预警监测平台最新发布的各省级区域新能源并网消纳情况来看,今年1~4月局部地区出现了弃风弃光增长的现象。
在电力规划设计总院院长助理刘世宇看来,出现该问题的主要原因:一是部分省份上年度新能源集中新增并网规模较大;二是部分地区受多重因素影响,用电负荷增长放缓;三是部分地区风光资源情况偏好,造成弃风弃光短期内有所回升。
消纳等制约因素或凸显
瞄准2030年风电、太阳能发电总装机容量达到12亿千瓦以上的目标,4.5亿千瓦的大型风电光伏基地将在我国沙漠、戈壁、荒漠等地区规划建设。弃风弃光率回升之下,业界担忧未来随着大规模高比例新能源不断接入电力系统,消纳、调峰能力不足等诸多制约因素将愈发凸显。
据了解,西北地区一些风光资源富集省份电力总体上供大于求,属于电能输出型省份。但是消纳能力增长难以匹配装机规模增速,整体新能源利用率可能会下降至90%以下,而2021年该指标为96.83%。
与此同时,电力系统调峰能力不足问题也不容忽视。目前西北内陆省份电力系统仍主要依靠煤电调峰。“十四五”末,甘肃省新能源装机预计达到8000万千瓦,届时调峰需求将更多。
这并不是个例。虽然多地都探索统筹运用火电、抽水蓄能、燃气发电、储能等调峰方式,丰富电力系统调峰手段,但是电源结构和调峰能力的建设并非短期就能解决,一些企业投建储能项目也仍有顾虑。
多管齐下打通政策堵点
为了打通风光大规模高比例发展的堵点、难点、痛点和空白点,近日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国家发改委、国家能源局《关于促进新时代新能源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方案》,明确七方面21项具体政策举措。
业内人士认为,下一步需进一步细化各项政策举措,保障各项消纳措施落地见效,推动技术与模式创新,持续开展新能源消纳监测预警。
甘肃省政府政策研究室发展战略研究处负责人薛昭军认为,对建设周期较长的抽水蓄能电站,应加快前期调研论证,争取早日立项审批,服务国家“双碳”战略。
刘世宇建议开展新型电力系统的试点示范。按照多能互补一体化模式,探索建设高比例新能源的新型西电东送输电通道,促进新能源跨省区消纳。电规总院将依托全国新能源电力消纳监测预警平台,持续为政府和行业发展提供技术支持,助力新能源高质量发展。
作者:王璐 王铭禹
国家能源局新能源司司长李创军:
《实施方案》提出切实可行和具备操作性的政策措施,为新能源又好又快发展保驾护航。未来,国家能源局将指导各地和有关方面认真贯彻落实,确保《实施方案》落地见效,推进新能源与传统能源优化组合、协同发展,在确保能源安全供应的前提下,持续推动新能源实现高质量跃升发展。
北京科技大学矿业与钢铁行业中外人文交流研究院研究员王冰:
推动新能源的高质量发展,是助力中国实现“双碳”目标的重要抓手,是能源系统以及经济社会即将经历的一次深刻转型。要发挥好顶层设计的优势,将《实施方案》中的前瞻性政策落到实处,在发展中破解难题,在解题中积累新能源发展的中国经验,为全世界的能源转型和“碳中和”提供宝贵的中国智慧。
近日,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国家发改委、国家能源局《关于促进新时代新能源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方案》,旨在锚定到2030年我国风电、太阳能发电总装机容量达到12亿千瓦以上的目标,加快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实施方案》是继2013年国务院印发《关于促进光伏产业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之后,国家层面在新能源领域出台的又一部重要政策性文件,对于促进新时代新能源高质量发展,加快构建现代能源体系和保障国家能源安全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近年来,我国以风电、光伏发电为代表的新能源发展成效显著,装机规模稳居全球首位,发电量占比稳步提升,成本快速下降,已基本进入平价无补贴发展阶段,为后续大规模、高比例、市场化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与此同时,新能源开发利用仍存在电力系统对大规模高比例新能源接网和消纳适应性不足、土地资源约束明显等制约因素,离高质量发展还有不小差距。
实现预定目标,要加快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统筹发展和安全,坚持先立后破、通盘谋划,更好发挥新能源在能源保供增供方面的作用,助力扎实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
装机规模要大。目前,我国风电、太阳能发电、生物质能发电等新能源发电装机规模仅7亿千瓦,尚需进一步提速扩量。不过,随着新能源规模快速扩大,土地资源已经成为制约新能源发展的重要因素。为此,要进一步强化新能源发展用地用海保障,通过明确用地管理政策、规范税费征收、提高空间资源利用率等措施,推动解决制约新能源行业发展的用地困境。
消纳要好。传统电力系统是以化石能源为主体来打造规划设计理念和调度运行规则的。实现碳达峰碳中和,必须加快构建新型电力系统,适应新能源比例持续提高的趋势,体制机制创新上作出系统性安排。
技术要先进。从某种意义上说,实现碳达峰碳中和要从过去的资源依赖走向未来的技术依赖。我国新能源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化水平仍有待提升。要从提升技术创新能力、保障产业链供应链安全、提高国际化水平等方面,支持引导新能源产业健康有序发展。
一分部署,九分落实。有关部门应进一步细化各项政策措施,确保《实施方案》落地见效。在确保能源安全供应的前提下,保障新能源“发得出、送得走、用得了”,持续推动新能源实现高质量跃升发展,促进我国从能源大国向能源强国不断迈进。
作者:金观平
6月1日,《“十四五”可再生能源发展规划》 (以下简称《规划》)正式发布。该《规划》由国家发改委、国家能源局、财政部等九个相关部委联合发布,对国内可再生能源发展取得的成绩与面临的形势进行了盘点,同时也为2025年、2030年乃至2035年的可再生能源发展设定了目标。
2025年
可再生能源消费总量达到10亿吨标准煤左右,可再生能源在一次能源消费增量中占比超过50%。可再生能源年发电量达到3.3万亿千瓦时左右,可再生能源发电量增量在全社会用电量增量中的占比超过50%。可再生能源电力总量、非水电消纳责任权重分别达到33%、18%左右。
2030年
国内非化石能源消费占比将达到25%左右,风电和太阳能发电总装机容量将达到12亿千瓦以上。
2035年
上述指标均将有进一步的提高。
大力开发多种可再生能源
《规划》提出,要坚持生态优先、因地制宜和多元融合发展的原则,在不同地区重点推动不同类型可再生能源的发展。
在推动大型风电光伏等可再生能源基地建设方面,《规划》明确提出以沙漠、戈壁、荒漠地区为重点,加快建设黄河上游、河西走廊、黄河几字弯、冀北、松辽、新疆、黄河下游等七大陆上新能源基地。
在海上风电基地建设方面,将开展省级海上风电规模制修订,同时开展规划环评,优化近海海上风电布局,探索建设海洋能、储能、制氢、海水淡化等多种能源资源转换利用一体化设施。加快推动海上风电集群化建设。
重点部署九大行动
《规划》重点部署了九大行动。
1.城镇屋顶光伏行动,重点推动可利用屋顶面积充裕、电网接入和消纳条件好的政府大楼、交通枢纽、学校医院等建筑屋顶发展分布式光伏。
2.“光伏+”综合利用行动,在农业领域开展农光互补、渔光互补;在交通领域推进光伏在新能源汽车充电桩、高速铁路沿线设施、高速公路服务区等领域应用;在信息领域开展光伏与5G基站、数据中心等融合。
3.千乡万村驭风行动,以县域为单元大力推动乡村风电建设。
4.千家万户沐光行动,统筹乡村屋顶资源、村集体集中场地开展分布式光伏建设,助力乡村振兴。
5.新能源电站升级改造行动,推进老旧风电和光伏发电设备退役和升级改造。
6.抽水蓄能资源调查行动,加大抽水蓄能电站选点工作力度。
7.可再生能源规模化供热行动,建立可再生能源与传统能源协同互补、梯级利用的供热体系。
8.乡村能源站行动。在具备集中供暖条件的乡村地区,建设以生物质锅炉、地热能等为主的乡村能源站。
9.农村电网巩固提升行动,筑牢乡村振兴电气化基础。
作者:左宗鑫
《 现代物流报 》( 2022年06月08日 A3版)
顶层设计出炉,力促新能源高质量发展
来源 : 现代物流报 作者 : 未知
发布时间: 浏览: 次
全媒体热线 : 4000-5656-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