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1日,2020(第十八届)中国物流企业家年会(以下简称“年会”)在青岛市东方影都会议中心隆重召开。当日下午,六场平行论坛同期举行,其中,“物流园区与枢纽建设新使命”主题论坛由中国物流学会兼职副会长、深圳市凯卓立液压设备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王坚主持。
(中国物流学会兼职副会长、深圳市凯卓立液压设备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王坚)
在本次论坛上,深国际物流发展有限公司招商运营部总经理王雁,中国传化(上合)国际物流港业务总监张全文,广东数程科技有限公司CEO李思明,湖南一力钢铁供应链事业部副总经理张细伟,神行速运有限公司总裁助理谢晋,北京中物联物流规划研究院副院长王辉等4位嘉宾先后发表了精彩演讲,内容依次如下:
(深国际物流发展有限公司招商运营部总经理 王雁)
物流地产发展的前景与战略趋势
从物流行业发展现状来看,整个行业在大方向上呈现出相对稳定趋势,国家也有相应的规划,可以总结为四点:一是创新物流服务模式,二是加强物流枢纽投资建设,三是推动传统物流产业的升级,四是加强信息化、数据化和智能化的建设。对比这四项趋势,可以发现物流地产行业目前还存在较多问题。
首先,物流园区较多,但规模化枢纽园区较少。根据2018年的相关调查,我国物流园区有1638家,且年均增长10%以上,但只有两三百家可能成为国家物流枢纽。
其次,高标准冷库存量难以满足市场需求。随着国民经济水平提高,消费者对仓储配送过程中的食品安全关注度也日益提高,加之今年初突如其来的疫情也改变了消费者的消费习惯,生鲜食品在电商渠道的消费量继续提升。这也意味着相关冷链需求的大幅增长,然而相关数据显示,2019年全国冷库总面积仅占仓库总量的2.15%。
第三,物流园区自动化和智慧化水平不够,操作效率低。比如电商和快递规模的快速扩张,海量的碎片化订单需要更为高效自动化的仓库。然而在仓储自动化方面,全国平均自动化(包括部分智能化)普及率大概为20%,与发达国家仓储自动化(包括部分智能化)80%的平均水平相比,仍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第四,物流园区运营模式单一,难以形成合力,不能形成供应链协同效应。
面对这些问题,物流地产行业的前景及战略趋势如何?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由重资产业务模式转向轻重结合,智慧化、精细化运营管理以及资产证券化。有鉴于此,深国际形成了自身的发展模式。
深国际·综合物流港是深国际于2012年制定的面向全国主要枢纽和重要节点中心城市投资、建设、运营综合物流园区的战略方向。截至目前,已经在全国28个城市兴建34个项目,土地面积约500万平方米,投资协议面积约700多万平方米,总运营面积在今年年底可以达到200多万平方米。实际上深国际在今年给自己进行了全新的定位,作为城市配套综合体的开发者,是城市综合体的重要配套设施。
目前,深国际综合物流港的业务方向主要有四
(中国传化(上合)国际物流港业务总监 张全文)
助推双循环 畅通国内国际供应链
传化进入物流行业20余年来,致力于扎根实业,服务制造,以平台模式进入物流领域,努力解决行业痛点。从2000年开始,传化借鉴浙商“一村一品”“一乡一品”集群式发展理念,在全国首创公路港模式,并在全国复制形成智能公路港全国网,从线下到线上,从以车为中心到以货为中心,打造智能物流服务网络。今天,传化已成为智能公路港服务、智能网络货运平台、物流服务、支付金融服务的闭环,搭建服务产业端的智能物流平台。
正因为如此,传化基于双循环新格局规划了城市物流中心。一方面,基于国内经济循环,以更好地满足国内消费和发展作为落脚点,规划设计商贸流通型城市物流中心;另一方面,为了促进国内国外物流资源衔接,提高物流转运效率,规划设计多式联运型城市物流中心,从而更好地适应多元化的城市物流业态。在商贸流通型城市物流中心方面,传化实现了土地集约利用,功能立体布局,货物同台换乘,服务不出园区。在多式联运型城市物流中心,传化涵盖了公铁联运示范中心、区域分拨中心、仓配送一体化中心、商品交易结算中心、物流信息数据中心。
首先,传化通过全国化的布局,高效助力国内大循环。经过这二十年的发展,传化智能公路港已经实现了全国的布局,作为城市的物流中心,补足城市物流基础设施短板,为制造企业、商贸企业、物流企业、卡车司机等提供一站式综合性的智能物流园区服务,形成全国化的地面物流服务网。
其次,传化搭建的智能网络货运平台,形成了立体式的线上物流服务网,实现AI智能审单、运力智能调度、车辆在途监控、超时预警、专属第三方支付等功能优化,应用智能算法、区块链等人工智能技术,打破行业信息孤岛,提升系统安全和供应链各环节整体协作效率。
第三,传化智联获得第三方支付牌照,依托“智能物流服务平台”形成的端到端的供应链体系,将消费端互联网支付手段应用到物流场景,实现了物流行业从发货到收货的全程支付在线化。同时,基于客户需求,逐步衍生出系列供应链金融服务。
第四,在物流服务方面,传化的仓运配产品
以上是传化在国内的发展布局。国家提出双循环的发展格局之后,集团也提出了全面融入“一带一路”,高效畅通国际供应链的发展布局。比如,开通了白俄罗斯到重庆的双向班列,今年6月在青岛上合项目开通了国际道路运输。
具体来看上合示范区中国传化物流示范港案例。2019年7月24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九次会议审批通过《中国—上海合作组织地方经贸合作示范区建设总体方案》。会议指出,在青岛建设中国 ——上海合作组织地方经贸合作示范区。而传化的项目入住上合示范区比较早,早在2014年就进行了占地1500亩,100亿元的总投资。上合示范区建设方案批复以后,传化智联积极响应上合示范区发展号召,积极参与五大中心建设工作,
(广东数程科技有限公司CEO 李思明)
仓储全生命周期数字孪生&公共信息服务平台
今天(11月21日下午)大家更多讨论了依托于国家新基建,要实现产业数字化,形成双循环。对数字化领域的思考,数程科技认为主要有几个维度,要先有信息化、数字化,在这一基础上进行智能化。数程科技是一群有科技背景,尤其在人工智能、大数据领域比较有造诣的科学家共同携手,和产业结合非常紧密的一个公司,所以在整个大的产业赋能蓝图里,主要关注的是智能化,关注利用人工智能、机器学习等技术,让产业更加高效。
供应链领域的优化是其数字化的过程,也是全链条整个打通实现数字化,其中包括每一个环节的数字化及更加优化。更加关键的则是如何把端到端的信息打通。在供应链端到端信息打通过程中,尤其像物流园区、物流地产以及运输企业、仓储企业等对于端到端信息的打通至关重要,只有各环节更加透明,实现供应链执行和供应链计划的信息打通和整体优化,才能实现流程自动化、成本可见性以及决策智能化。而在这一基础上有信息化、数字化、智能化三个层面。数程科技成立两年以来主要关注的是智能化,也有一些相关案例。
首先在仓储领域,如何做到更加智能化?数程科技的第一个产品是WDA——一套全球技术领先的仓储设计及管理工具。把设计师的聪明才智展现在设计方案中,设计师需要有多年经验的沉淀,才能够将自动化、智能化的设计融入到仓储环节当中,这相当于把设计师的智慧程序化、产品化、数字化。
第二个产品是DFA——精细化运营与数字化最触手可及的抓手。基于与业务
第三个产品是VRA——最有未来感的车辆调度系统。结合企业个性化需求,VRA以数字化运输场景和调度智能算法为核心,针对不同企业提供基于时效、成本等不同调度目标下的订单、车辆、路线组合。
实际上,数程科技近两年来沉淀了一些智能化的产品,引领了这一方向的一些智能化变革。但真正去改变产业,尤其在仓储行业,还是面临着信息化、数字化的大量工作,底层搭建还有待提高。而要提高数字化的程度,要实现产业互联网,单个公司首先要做到数字孪生,物理映射到数字世界,然后把信息连通、打通,更加优化。单个公司都做到数字孪生之后,把信息打通,才有可能实现产业互联网。就仓储行业而言要实现产业互联网,打造公共信息服务平台,第一步要先做到一个个仓储自身的数字孪生,并在此基础上实现信息的共通,通过一个标准化接口,最终做到云仓的匹配。
什么是仓储全生命周期的数字化孪生?就是在设计阶段用软件去进行数字化、智能化的设计,从最初可行性方案的分析到规划,或者是新仓方案规划,老仓完全数字化,运营阶段的各个环节都要数字化、标准化、智能化。
总体而言,当单个的仓都进行了全生命周期数字孪生精细化的管理,不仅仅包括机器人仓、自动化仓,还包括的人工仓、传统仓。在此之后,接入每一个仓的数据,并把关键信息进行联网。在联网的基础上,通过公共信息平台进行发布,实现互通有无、供求匹配,也就实现了整个产业层面的信息互联互通,实现了全产业的连通及优化。
(湖南一力股份有限公司钢铁供应链事业部副总经理 张细伟)
提升供应链服务 助推产融结合
一力物流最开始从事供应链金融是从仓单质押介入的,当时一力还是工商银行总行给予监管资质的第一家民营企业。后来钢贸危机爆发,大批金融机构“防火防盗防钢贸”,很多中小企业都面临资金链断裂的风险。一力因为深耕产业十多年,所以用自有资金+银行资金相结合的方式,完成了首轮产融结合的实践。到如今,普惠金融潮袭来,很多金融机构把产业平台当成了批量获客完成普惠金融任务的一个抓手,但现在中小企业面临的首要问题还是融资难。我认为产业里的中小企业需要的不仅是资金,还需要良好的公共仓储资源,需要联运、配载、配送,以及很多的设施和服务,需要产业平台有能力从多环节深度切入,从原材料、采购到中间产品的储运,到半成品的流通加工到产成品的流通运输,全流程提高效率。
今年7月我参加了一项关于钢铁产业工业用材的专项调查,观察到产业里的中小企业面临两个主要问题:第一,纯做贸易的企业已经很难生存。第二,粗加工与精加工本身在不断细化分工,加工链条也随之变长,工贸一体的服务链条也变得更长。原因在于核心企业朝智能制造和高端制造转型,战略重心向技术、质量、营销、知识产权、品牌转移,库存向市场转移,非核心技术也在向合作方交付,这导致精深加工在不断地分化委托外包,这也要求围绕核心企业做服务的中小微企业必须转型升级。
现在的中小企业面临八个问题:订单杂、交货急、要保质、个性化、成本高,计算烦、资金缺、利润薄。中小企业面临的问题是由核心企业的压力引发,因为核心企业本身有六大诉求:一是去库存;二是以销定产的模式居多,难保供;三是核心企业战略瘦身,对配套的要求越来越高,对质保的追溯流程更长;四是核心企业要产品升级,产品升级面临个性化,个性化的背后是参数多变和订单多变;五是结算烦,核心企业要降杠杆,缓解现金流;六是核心企业有持续降本的利润指标,使得中小企业利润薄。
针对以上问题,我认为可以从八个方面抓住机遇提升平台能力。第一用集采集配集加工分供来解决订单杂问题。第二用仓配一体和无感交互解决交货急问题。第三用标准共享、管理共享解决保质问题。第四用弹性备货加柔性生产线+柔性岗位来解决个性化问题。第五是降空置率与空返率,根据产业分布集中度集配,提升单次配送量,减少车辆空返率。第六是金融赋能。第七是科技赋能,搭建融资底层架构。第八是协同赋能,唯有产业链协同合作,共享精进,提升核心价值,才能降本增效。
在这一过程中,产业平台应该如何做?产业平台应该主动升级精深工贸一体服务,更进一步深入到产业细分中。
除了要关注核心企业,产业平台还要关注粗精加工正在不断细化。应该通过共享仓配一体化、机械智慧、信息智慧,提升人机交互、数据交互的效率与闭环,增进参与方对多级流转、智慧协同的理解与支持。
也就是说供应链的升级实际上要经历从轻到重、从短到长的过程,产业里面的中小企业要从以大宗商品为主导的一采一销的纯贸易模式过渡到服务高精尖链条的工贸一体化模式,聚焦工贸一体的核心价值,同步解决金融机构担心的信息透明、债券真实、流转闭环等问题,解决了这些问题,产业链内中小企业的基于供应链的融资也就水到渠成。
(神行速运有限公司总裁助理 谢晋)
新时代背景下空运枢纽与智慧园区的建设思考
在此,我希望结合神行速运现在的投资业务与大家分享,在新时代背景下,能够就后期空运市场的发展走向与业界同行进行探讨。
一般情况下,大家对空运的理解比较符合百度百科的解释,但往往对空运枢纽的理解不太一致。空运枢纽一定会位于空运网络或线路的交叉点,空运过程和为实现立体运输所拥有的设备的综合体,是物流网络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及重要集散中心。有了初步的认识,再来看整个物流行业近十年来的三大历史性
在这一大背景下,“全球化空运、增长潜力、电商贸易强势、东亚领军”成为空运行业的关键词,也迎来了新的发展格局。我们认为,空运枢纽与智慧园区结合发展成为关键。需要积极去拥抱互联网,利用线上+线下的整合,利用空港+城市的结合、应用,最终实现智慧物流园综合体的发展。本质上其实是商流、资金流、信息流和物流的不断融合。
智慧物流可以提供集合上下游合作伙伴的综合物流解决方案,推广个性化服务,将客户运输需求落实到整个物流的方方面面。而一个智慧物流园区和一个空运枢纽的本职工作(本质作用)就是刺激运输端及其延伸服务效率的提升和成本的降低。
从衍生的角度来说,整个智慧园区就是一个能够呈现出“+”概念的综合体,是一个超级MALL的概念,这也是各级政府和主管单位欢迎的、提倡的,能够本质上带动当地经济发展,并且带来更多的衍生效应。
相信不久的将来,空运枢纽必然能够对接智能园区,提供智能客户端、智能货架、智能港口、智能机场、智能仓储、智能商超,而这些环节最终使得商流、资金流、信息流和物流完美结合在一起,为世界、为人们提供一种最现代化的服务。
就神行速运而言,隶属于中国神行集团,主要依托集团强大的运输网络和航空运力资源,为全球客户提供专业化的运输方案、多元化的综合物流和标准化的地面保障、物流金融支持等服务。接下来,我们将以一种全新的方式和形象开启各项投资业务,一是充分发挥粤港澳大湾区和海南自贸港的优势,二是强化地面保障,航空物流上下游的服务能力,三是投资欧美等海外核心地区。
(中物联物流规划研究院副院长 王辉)
物流枢纽发展模式浅析
物流园区或者相关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必然面临两个问题:一是项目要落地,就有拿地问题,二是项目发展过程中,如何紧跟行业、国家以及地方政策形势,按照国家或者行业的趋势来调整,跟随业务方向,既辅助业务发展,同时又能够得到相关国家大政方针的支持。这就涉及到物流枢纽的发展。
何谓物流枢纽?这一概念最初在在2017年提出,2018年国家发改委和交通运输部发布了《国家物流枢纽的布局和规划建设方案(2019-2020)》。2017~2019年,国家密集发布物流相关政策措施,以物流园区、区域分拨中心、物流配送中心、多式联运枢纽等为主体的物流枢纽布局建设进入关键时期,迎来了新一轮的崛起。
物流作为一个产业,物流园区只是产业园区的一个类型。随着产业集聚,物流枢纽在形成,枢纽的内涵从园区角度提升,并发生巨大转变,不只是物流业运营空间载体,它要为整个流通提供要素集聚,能够提供一个网络化的空间载体,在网络化的空间载体里,也有一些核心的枢纽节点,这些结点对国家来说,对未来整个产业升级和经济高质量发展要有战略性、划时代意义。
物流枢纽近年来一直在发生转变,从原来交通枢纽形式的物流设施集聚载体,向管理型枢纽转变,不仅是物流业务的管理,更是整个流通体系方式变革的一种管理,又或是管理方式变革的载体以及一个空间流转的设施枢纽。
从枢纽的要素来分析,未来业务升级的过程中,我们要从物流枢纽向包括商流、信息流、大数据中心、跨境资金流、智慧物流的枢纽在内的综合型枢纽转变。
此外,以往枢纽以运输为核心,现在国家提出的物流枢纽则包含运输、储运、产业配套的供应链以及为供应链服务的服务链条,甚至全球价值链的重构。从国家枢纽的角度,物流枢纽未来一定要向着贸易枢纽、金融枢纽或者综合业态的枢纽转变。在这一过程中,物流企业要关注的是跟其他业态的融合、匹配,更快地适应现在客户以及未来客户的需求。
就政府而言,其考虑到物流项目的税收有限,如果项目对产业不能够形成一个强有力支撑,不能依托物流枢纽形成一个大的产业枢纽,也就很难同意物流项目用地规划,这是物流产业引导的一个方向,也是企业未来要关注的方向。这也表明,高品质的物流、供应链服务能力促进了产业枢纽的发展壮大和升级转型,与此同时,产业枢纽的规模扩大也倒逼物流枢纽服务能力的提升,二者相互推动、共同发展,形成区域经济发展的双核驱动模式。物流枢纽与产业枢纽的相互作用,促进了产业间的互动发展。这同时也意味着,产业枢纽在建设的时候,更关注的应是平台化、网络化,以及带动相关产业集群。枢纽的运营也不是前些年所关注的企业规模、园区规模以及盈利,更关注的是枢纽模式、创新、对多个节点网络的服务能力以及与其他业态融合发展,比如对制造业、商贸业整体大区域服务能力。这也是企业往后在发展单体项目时应注意的问题。以往,企业可能更关注自身的土地、资金、技术、人力等,但未来一定要关注商业模式,关注与当地现有产业链的结合以及跨区域的整个生态圈的可扩充性。(本文根据11月21日下午在年会同期召开的“物流园区与枢纽建设新使命”主题论坛上的嘉宾演讲由本刊记者庞彪编辑整理,内容有删节,未经本人审阅。)
物流园区与枢纽建设新使命(深国际、传化、湖南一力……)
来源 : 中国物流与采购杂志 作者 : 庞彪 整理
发布时间: 浏览: 次
全媒体热线 : 4000-5656-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