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现代物流报全媒体记者 孙辉 韩莹
2024年迎来了实施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十周年,从协作到融合,近年来,京津冀自贸试验区协同发展不断迈上新台阶,也为京津冀协同发展叠加了新动力与新动能。日前,三地签署了《京津冀自贸试验区协同发展行动方案》,并共同发布了“1+5+18”系列协同创新成果,以务实举措推进京津冀三地自贸试验区协同发展。《行动方案》是京津冀一体化协同促进产业融合、金融创新、要素流动的必然路径,必将有望催生更多制度创新机制,引领京津冀自贸试验区实现创新驱动和高效联动发展。
从协作到融合,京津冀自贸试验区协同发展再上台阶
2023年12月25日,京津冀三地在雄安新区共同签署了《京津冀自贸试验区协同发展行动方案》 (以下简称《行动方案》),《行动方案》重点是实施5大行动共16条具体举措。
京津冀自贸试验区协同发展不断迈上新台阶。有关分析指出,《行动方案》是京津冀一体化协同促进产业融合、金融创新、要素流动的必然路径,接下来,《行动方案》有望催生更多制度创新机制,引领京津冀自贸试验区实现创新驱动和高效联动发展。
5大行动
2023年12月25日,京津冀自贸试验区联席会议在河北雄安新区召开。会上,京津冀三地自贸试验区管理机构有关负责人共同签署了《行动方案》。
据了解,《行动方案》重点是实施5大行动共16条具体举措,其中包括:实施贸易投资自由化便利化协同提升行动、实施三地港口协同发展互联互通行动、实施金融创新协作发展行动、实施产业融合发展协作推进行动、实施资源便捷流动协同促进行动,明确了今后推动京津冀自贸试验区协同发展的目标和任务。
除此以外,京津冀协同发展还将迈出更多新步伐。一方面,共同推进平台建设,包括以河北自贸试验区大兴机场片区和大兴机场综保区为重点,探索监管模式创新,全面推广实施“区域评估+标准地+告知承诺+综合服务”审批新模式,加快推动大兴机场综保区一体化的管理体制机制。另一方面,协同强化产业合作,结合三地自贸试验区各自产业特色,联合制定重点领域产业链延伸布局和协同配套政策。鼓励三地自贸试验区抱团参与“一带一路”建设,携手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影响力的世界级先进产业集群。
同时,同向发力招商引资,积极落实三地自贸试验区外商投资指引、《京津冀投资促进战略合作协议》,建立招商引资合作机制,聚焦产业链供应链开展联合招商,加强京津冀项目资源对接协作。此外,同频共振制度创新,密切与国家层面及津冀方面沟通对接,形成上下贯通、横向联动的工作机制。以清单化、项目化方式,加强三地自贸试验区深层次、系统性的政策集成创新,推动北京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示范区与天津综合试点的联动,强化北京与河北雄安新区开放政策的衔接,深入推进三地自贸试验区制度创新成果共享互用。
迈上新台阶
2024年是实施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十周年,从协作到融合,近年来,京津冀自贸试验区协同发展不断迈上新台阶,也为京津冀协同发展叠加了新动力与新动能。
从北京来看,京津冀协同作为北京自贸试验区发展的一大特征、品牌,取得了显著成效。其中,在制度创新方面,形成了跨省市土地征收协商联动、跨区域税收协同等一批制度创新成果。在政务服务方面,推动三地自贸试验区政务服务事项“同事同标”,已联合推出4批共179项,依托北京城市副中心,着力打造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桥头堡,建成全国首个以智能终端自助服务模式为主的政务中心,实现和河北555项、天津501项政务服务“跨省通办”。
同时,在要素流动方面,打造全国首个基于互联网的涉企信用信息征信链平台——京津冀征信链,实现三地征信信息充分共享和有效使用,助力信贷发放超700亿元;共同公布第一批165项资质资格互认清单,涉及14个部门、50个类别的从业资质资格;还推进了高新技术企业资质三地互认,共建知识产权快速协同保护合作机制等,服务三地产业链、创新链融合发展。在开放载体方面,依托大兴国际机场,与河北携手打造全国首个跨省级行政区划的临空经济区、自贸试验区、综合保税区,落成国际航空总部园、临空区国际创新中心等一批产业集成载体。依托国际贸易“单一窗口”,共同规划建设“京津冀协同服务专区”,为三地外贸企业提供“通关+物流”一体化协同应用服务。此外,还通过签署《京津冀深化口岸合作框架协议》、搭建“京贸兴”新型国际贸易公共服务平台等,携手营造更加便利自由的贸易投资环境。《行动方案》也将成为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新动力,接下来,《行动方案》有望催生更多涉及自贸区、一体化和跨区域协同发展的制度创新机制,引领京津冀自贸试验区实现创新驱动和高效联动发展。
来源:北京商报
作者:金朝力 冉黎黎
京津冀自贸试验区协同发展成效如何?
近年来,京津冀通过开放联动,将制度创新纽带融入京津冀协同发展大局,营造更加便利自由的贸易投资环境。2023年12月25日,第二届京津冀自贸试验区联席会议在河北雄安新区举行。会上发布了《京津冀三省市自贸试验区协同发展报告》,提出了三地自贸试验区协同创新的对策建议。
营造更加便利自由的贸易投资环境
报告显示,京津冀通过开放联动,将制度创新纽带融入京津冀协同发展大局,营造更加便利自由的贸易投资环境。
三地自贸试验区聚焦通关流程和物流流程综合优化再造,推进京津冀通关一体化和检验检疫一体化,大幅提升贸易便利化水平。2022年,天津口岸进口整体通关时间34.30小时,出口0.57小时,位居全国主要沿海省市前列。
共享港口延伸贸易通道,天津自贸试验区内的天津港与河北唐山港、沧州港等联手建设绿色、智慧的枢纽港口群。北京、天津自贸试验区联手打造海铁联运新模式,将天津港功能和服务前移至北京,探索港口服务内陆、内陆与港口融合发展。
探索全国首个跨省域自贸试验区及综保区共建共管共享。北京大兴国际机场综合保税区作为全国唯一跨省域的综保区,同时享有北京、河北两省自贸试验区政策,实现了临空经济区、自贸试验区和综合保税区在空间和政策上的“三区叠加”。
天津、河北自贸试验区发挥制度优势,主动出击,成为北京非首都功能项目疏解的优质和重要承载地,吸引大批企业入驻。目前,天津自贸试验区已累计承接非首都功能重点项目近4000个,注册资本近6000亿元。
产业协同发展成为率先突破领域之一
作为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三个率先突出领域之一,产业协同发展不断深入,对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推动区域高质量发展起到重要作用。“2+4+N”产业合作格局初步形成。北京城市副中心和雄安新区“两翼”产业不断集聚,重点建设的曹妃甸区、大兴国际机场临空经济区、张(家口)承(德)生态功能区、滨海新区等“4+N”平台产业承载能力不断增强。京津冀地区累计创建45家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成为产业集聚发展和产业合作的重要载体。
三地自贸试验区集中优势资源开展重大科技创新,搭建京津冀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大力推进产学研深度融合,“北京研发、天津制造”产业协同模式加速形成。京津冀共同组织实施基础研究合作专项,推动组建产业创新联合体,开展氢能、钒钛、中医药等领域重大技术攻关。
强化三地产业链协同。京津冀重点产业链图谱绘制初显效果,截至2023年9月,网络安全和工业互联网产业链分别录入企业282家和153家,涵盖上游供给和下游应用。三地协同打造了一批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和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培育和发展一批具有较强竞争力的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
“轨道上的京津冀”主骨架形成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交通一体化是京津冀协同发展的骨骼系统”。三地以运输通道为基础,以轨道交通为骨干,建设交通网络,有效支撑区域空间布局调整及产业转型升级。
京津冀区域高速公路里程稳步增加,2019年达9938.3公里,路网密度为460.1公里/万平方千米。京津冀核心区1小时交通圈、相邻城市间1.5小时交通圈基本形成,“轨道上的京津冀”主骨架形成。到2025年,京津冀地区城际铁路达1900公里,基本实现北京、天津、石家庄中心城区与周边城镇0.5~1小时通勤圈。促进环京地区通勤圈深度融合,实现区域快线连接。
在三地各部门的推动下,在区域商事制度、监管执法、政务服务、跨境贸易和知识产权5个重点领域改革加快推进、成效初显。京津冀先后推出了4批共179项“同事同标”政务服务事项,京津冀和雄安新区相互推出234项“区域同办”事项;推出235项自助终端办理事项。
区域协同进入新阶段,产业开放合作亟待新突破
迈入新征程,京津冀自贸试验区高水平开放发展面临新机遇,区域协同进入新阶段,产业开放合作亟待新突破,开放平台能级需要新提升。
报告认为,京津冀自贸试验区协同发展需要从四个方面入手:一是服务国家战略,形成新发展格局重要支撑。京津冀地区拥有巨大的开放潜力和发展空间,三地要打造更高能级开放平台,建立制度创新协同机制,强化自贸辐射带动作用。
二是对标更高标准,形成更高层次的改革成果。京津冀自贸试验区范围内,平台功能完善,贸易投资形态多样,市场主体需求丰富,为对接高标准国际经贸规则提供了丰富改革试验场景。三地要加强国际规则与国内规制的协调性,加强自贸试验区制度型开放一致性,加强制度创新与技术创新的兼容性。
三是顺应发展大势,形成国际竞争合作新优势。充分发挥京津冀自贸试验区的改革试验和开放平台作用,进一步推进全产业链开放发展,以开放活力激发转型动力。三地要共建共管共享产业发展模式,合力推动新业态新模式发展,推动三地数字经济、石化油气、生物医药等全产业链开放合作。
四是打破条块分割,形成要素高效流动集聚。以自贸试验区为平台,以制度创新为核心任务,以开放促改革为基本思路,打破地区分割和隐形壁垒,重点破解京津冀在要素流动、产业链接和市场统一等方面的体制机制障碍,三地要促进要素跨区域流动协同,完善京津冀通关便利协同,深化京津冀政务服务协同。
来源:新京报
作者:陈琳
中国(河北)自由贸易试验区正定片区与天津经开区签署合作协议
本报讯 近日,中国(河北)自由贸易试验区正定片区与天津自由贸易试验区滨海新区中心商务片区(天津经开区管委会)正式签署合作框架协议,双方将进一步落实京津冀协同发展国家战略,深化《京津冀自贸试验区三方战略合作框架协议》部署安排,充分挖掘中心商务片区和正定片区之间在投资贸易便利化、产业链供应链对接、对外开放联动等方面的协同发展潜力。
根据协议,双方将充分发挥两区优势,围绕自贸创新联动、产业发展对接、资源优势互补、发展经验互鉴等方面建立合作机制,着力简化跨区投资审批,促进产业和资本跨区流动,提升政务服务和监管效能领域合作,在先进装备制造、生物医药、现代商贸物流等两区优势产业领域开展深度合作,积极搭建交流协作平台,密切人才交流,加强双方企业、行业协会合作互促,携手打造津冀协同合作的先行区、示范区。
下一步,两区将进一步增强交流互访,强化双方日常合作协调推进机制,落实落细协议合作事项,深入开展务实合作,发挥引领、示范、带动作用,助推京津冀协同发展走深走实。
来源:石家庄日报
作者:焦莉莉
《京津冀自贸试验区协同发展行动方案》要点
2023年12月25日,北京、天津、河北三地自贸试验区管理机构共同签署了《京津冀自贸试验区协同发展行动方案》(下称《方案》)。《方案》包含5大重点任务16条具体举措,提出到2025年,京津冀自贸试验区初步形成统筹谋划、合作联动、协同发展的局面,联动发展、协同创新的能力增强,服务京津冀协同发展的作用进一步提升,在重点区域、重大项目方面率先实现突破,形成一批高质量协同创新成果,建成贸易投资自由便利化协同、优势产业链条紧密、金融服务功能完善、高端人才集聚、营商环境一流、监管安全高效、辐射带动作用突出的更高水平自贸试验区。
——实施贸易投资自由化便利化协同提升行动。建立海关监管协作机制,深入推进智慧海关建设;提升京津冀口岸通关便利化水平,推进海运口岸单证电子化发展;推动全国唯一跨省级行政区域的综保区加快发展,支持北京大兴国际机场综保区打造共建共管共享新模式。
——实施三地港口协同发展互联互通行动。建立京津冀陆港协作机制,发挥河北陆港优势,推动京津冀运输通道建设,共享三省市中欧班列资源,开行铁路跨境贸易运输线;建立京津冀空港协作机制,发挥北京空港优势,提升民航协同运行效率,完善区域枢纽航线网络布局;建立京津冀海港协作机制,发挥天津和河北港口优势,优化完善港航物流网络,为京津冀地区打造便捷出海口,建设世界级港口群。
——实施金融创新协作发展行动。推动京津冀三地自贸试验区金融机构加强联系,为自贸试验区内主体提供综合金融服务;深入推进“京津冀征信链”建设,推动三地征信数据在金融场景间的共享应用;推进三地金融创新,探索实施金融创新监管机制。
——实施产业融合发展协作推进行动。广泛集成各类监管数据资源,探索渤海湾水域交通组织一体化模式;加强产业合作平台建设和技术市场融通合作,吸引更多创新要素集聚。
——实施资源便捷流动协同促进行动。建立完善京津冀自贸试验区协同创新机制,支持三地自贸试验区“信息共享、创新共推、模式共建”;认真落实京津冀协同工作规划,加强区域司法协作交流;推动三地政务服务部门加强沟通对接,实施更多“同事同标”“资质资格互认”事项;完善自贸试验区政务服务功能,为自贸试验区内市场主体提供全方位优质高效便捷服务;深入推进税收自助服务事项互联互通办理,加强京津冀税务服务深度融合。
来源:人民网
作者:宋烨文
北京市商务局党组成员、市“两区”办专职副主任刘梅英:
北京将与津冀聚焦产供链开展联合招商
为深化京津冀三地协同开放,北京将重点做好四个“同”:同频共振制度创新。密切与国家层面及津冀方面沟通对接,形成上下贯通、横向联动的工作机制。以清单化、项目化方式,加强三地自贸试验区深层次、系统性的政策集成创新,推动北京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示范区与天津综合试点的联动,强化北京与河北雄安新区开放政策的衔接,深入推进三地自贸试验区制度创新成果共享互用。共同推进平台建设。以河北自贸试验区大兴机场片区和大兴机场综保区为重点,探索监管模式创新,全面推广实施“区域评估+标准地+告知承诺+综合服务”审批新模式,加快推动大兴机场综保区一体化的管理体制机制,在全国率先打造“一个系统、一次理货、一次查验、一次提离”的区港一体化通关模式,致力建设综保区跨界共建共享新模式标杆。同向发力招商引资。积极落实三地自贸试验区外商投资指引、《京津冀投资促进战略合作协议》,建立招商引资合作机制,聚焦产业链供应链开展联合招商,不断加强京津冀项目资源对接协作。协同强化产业合作。三地自贸试验区应结合自身产业特色,围绕数字经济、生物医药、知识产权、跨境贸易、高端装备制造等重点领域,联合制定产业链延伸布局和协同配套政策。鼓励三地自贸试验区抱团参与“一带一路”建设,携手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影响力的世界级先进产业集群。
《 现代物流报 》( 2024年1月1日 B4版)
集聚三地优势 唱响协同发展主旋律
来源 : 现代物流产业网 作者 : 孙辉 韩莹 综合报道
发布时间: 浏览: 次
全媒体热线 : 4000-5656-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