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智库 • 正文

张龙强:中国钢铁将迎来“三个全面”的关键十年

  来源 : 世界金属导报  作者 : 未知
发布时间:  浏览:

刚刚过去的2020年是我国“十三五”规划的收官之年,尽管受到新冠肺炎疫情影响,我国经济表现出强劲的发展韧性,成为世界唯一实现正增长的主要经济体。2021年是我国“十四五”规划的开局之年,也是新发展格局下,我国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之年。从今年乃至更长远的角度来看,我国钢铁工业发展趋势如何?我国钢铁工业高质量发展的路径如何?近日,冶金工业信息标准研究院党委书记、院长张龙强就这些问题接受了记者的采访。

记者:2020年中国钢铁工业在国民经济发展中发挥了怎样的作用?2021年及“十四五”钢铁行业发展前景如何?

张龙强:在“十四五”开局之际,回首2020年,中国钢铁在国家加大基础设施投资、减税降费、复工复产等一系列宏观政策支持下,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控疫情、稳运行”双线作战要求,总体保持良好运行态势,在国民经济和工业平稳发展中发挥了“压舱石”和“稳定器”作用,为全国复工复产和经济社会稳定作出了重要贡献。中国粗钢产量将首次突破10亿吨,占全球比重将再创新高,这既体现出中国经济内循环的巨大市场和发展潜力,更彰显出与经济发展相匹配的钢铁力量。事实再一次证明,中国钢铁工业是中国最具竞争力的优势产业之一,中国经济不断创造辉煌的过程是中国钢铁工业不断实现突破和持续进步的过程,中国钢铁以难以取代的优势影响着世界钢铁产业发展格局。

2021年是中国经济持续复苏之年,是两个百年目标交汇之年。十九届五中全会明确指出,“十四五”期间,我国发展仍然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但面临的国内外环境正在发生深刻复杂变化,新时代新阶段的发展必须贯彻新发展理念,必须是高质量发展,必须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坚持质量第一、效益优先,切实转变发展方式,推动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坚持扩大内需,畅通国内大循环,形成强大的国内市场,促进国内国际双循环;优化投资结构,保持投资合理增长;推进“两新一重”重大工程建设;建设制造强国、建筑强国、造船强国、交通强国、能源强国等都需要钢铁工业的强力支撑。在新形势下,中国钢铁工业将迎来全面达峰、全面建成钢铁强国、全面引领世界钢铁的关键十年。

记者: 这应该是您首次提出“三个全面”论断,全面达峰主要指哪些方面?为何有此判断?

张龙强:未来十年,中国钢铁工业将迎来钢材消费、污染物和碳排放全面达峰关键期,判断依据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碳达峰和碳中和倒逼钢铁行业减量调整再升级。2020年9月22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第七十五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上发表重要讲话时表示,中国将提高国家自主贡献力度,采取更加有力的政策和措施,CO2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可见,未来十年,“降碳”将成为产业转型和能源结构调整工作的重点。

世界钢铁协会统计数据显示,全球平均每生产1吨钢会排放1.8吨CO2,钢铁行业CO2排放量约占全球CO2总排放量的6.7%,而我国作为钢铁大国,钢铁行业碳排放量占全国碳排放总量约15%,是落实碳减排目标的重要责任主体,未来将面临巨大的低碳转型压力。中国钢铁工业必须通过持续优化钢铁制造流程、全面实施绿色低碳工程、加快推进科技创新、适度降低粗钢产量等一系列措施,才能更好地实现碳排放目标。

近年来,我国粗钢产量持续快速增长,在满足国民经济快速增长的各领域建设需要的同时,也增加了区域环境承载压力、资源与能源负荷和产业安全风险。

当前,钢铁行业长短流程炼钢比例正在优化、氢冶金等新技术正在发力、超低排放改造正在加速……,中国钢铁正在向全球最清洁的钢铁产业迈进,但10亿吨量级的粗钢总量仍然面临能源消费总量和强度双控的压力,正在迎接即将到来的碳交易成本挑战,钢铁行业减量、调整、升级势在必行,未来十年我国粗钢产量将进入波动下行阶段,而污染物和碳排放在绿色低碳、流程深度优化助力下将持续降低。

(二)经济稳步增长带动钢材消费升级并逐步达峰。粗钢产量降低并不意味着钢材消费马上同步降低。十九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了2035年我国将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远景目标的具体建议,意味着利用15年的时间,我国将提前实现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的目标,初步测算GDP年均增速要在5%左右才能实现目标。

当前,消费和投资是我国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投资与钢材消费密切相关,但随着我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推进和产业结构的调整,以服务业为代表的第三产业增长较快,第二产业所占比重将持续下降到一定比例,导致钢材消费强度将不断下降;投资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逐步减弱,消费已经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力量,因此单位国内生产总值钢材消费强度将呈波动下降趋势。

今年受疫情影响,投资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有所回升,随着疫情期间的政策红利逐步释放到位,我国经济运转将逐步回归常态,但党中央提出的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将对钢铁需求构成较强支撑,因此未来我国钢材消费达峰后不会快速出现大幅下降,而会较长时期保持高位。

(三)人均粗钢表观消费水平显示我国钢材消费峰值将至。人均粗钢表观消费量是判断一个国家钢材消费潜力的重要参数。历史规律表明,随着国家发展进入工业化后期,其人均粗钢表观消费量将达到阶段高点并开始下降。例如,以本土消费为主的美国、法国和英国,其人均消费达到峰值后呈现快速下降的趋势,而出口导向型的日本和德国,其人均消费达到峰值后降幅则较为平缓,甚至出现第二次峰值,但第二个峰值始终没有超过第一个。2019年,我国人均粗钢表观消费量约为659千克,与美国1973年人均消费峰值711千克相差52千克,与1973年日本消费峰值则相差143千克。

中国作为钢材生产和消费大国、人口大国,同时拥有幅员辽阔的国土面积,钢材消费趋势既不同于美国也不同于日本,不能照搬他国历程和数据,但可以参考一些共性规律。参照美国和日本人均钢材消费水平,同时考虑到中国的历史传统等实际情况,我认为,我国人均粗钢表观消费量距峰值点越来越近,未来十年将达到峰值,照此匡算,中国粗钢表观消费也将在未来十年达峰,峰值将超过11亿吨。

另一方面,按照前面的分析,粗钢产量将波动下行,短期或局部会出现供需缺口,特别是原料坯和中低端钢材,将通过加大进口解决。

记者:中国是钢铁强国吗?如何理解全面建成钢铁强国?

张龙强:这个问题非常好,首先明确一点,全面不是全部。中国是钢铁大国这一点毫无疑问,但是否为钢铁强国,业内一直有不同认识,特别是“十三五”及以前。新中国成立以来钢铁工业实现了由小到大,由弱渐强的转变,特别是进入新世纪以来,中国钢铁无论是从装备水平、自动化信息化水平、绿色化水平以及产品质量、创新、服务、竞争力、海外布局等方面都有了明显进步。我认为,时至今日,中国钢铁已经进入世界钢铁强国序列,但仍有较大进步空间,或者说不是所有领域我们都强。未来十年,是中国全面建成钢铁强国的关键期,主要判断支撑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产业规模。中国已建成全球最完整、最齐全、规模最大的现代化钢铁工业体系,在全球市场上具有其他行业所无可比拟的规模优势。我国自1996年粗钢产量突破1亿吨以来,持续保持世界第一钢铁大国地位。预计2020年中国粗钢产量占全球粗钢产量的比重在57%左右,生铁比重68%左右,产业规模将是中国全面建成钢铁强国的长期优势。

产业基础。中国钢铁工业同中国经济一起“用几十年时间走完发达国家几百年走过的发展历程”,已逐步掌握了大高炉炼铁、转炉炼钢、炉外精炼、连铸、热连轧、冷连轧、无缝钢管等先进生产技术,生产装备实现了大型化、高效化、自动化、连续化、紧凑化、长寿化,基本实现主要工序主体技术装备国产化。“十三五”期间,钢铁行业通过大型矿高效开采、超大型焦炉、高炉高球团比冶炼、超纯净不锈钢脱氧及夹杂物控制、超纯净高稳定性轴承钢制造、绿色高效电渣重熔、微合金钢板坯表面无缺陷连铸等关键技术的研发应用,进一步提升了中国钢铁制造水平。与此同时,薄带铸轧、低碳冶金等前沿技术探索也取得积极成效,部分重点钢铁企业技术水平已迈入国际先进行列。当前,中国钢铁已经并继续实施产能更新计划,使用了世界先进的工艺、装备、流程和技术,尤其是以绿色低碳和智能制造为引领,为钢铁技术创新、先进节能减排技术、智能制造技术提供了广阔的市场空间。“十四五”期间,钢铁产业基础将进一步夯实,产业链现代化水平明显提升,先进装备水平将继续大幅提高,智能制造水平显著增强。综合来看,“十四五”钢铁工业体系完整性和先进性进一步强化,产业基础高级化是提升中国钢铁工业全球竞争力,全面建成钢铁强国的必要条件。

品种质量。近年来,我国以高牌号电工钢、高质量铁路用钢、高端汽车板、高级别管线钢、手撕钢、笔尖钢等为代表的部分产品质量已达国际先进水平,因工艺技术无法满足生产而必须依赖进口的产品已经少之又少,但产品质量稳定性、一致性还需进一步提升,一些关键钢铁材料的持续有效供给还存在短板,解决关键钢铁材料“卡脖子”是全面建成钢铁强国必须破解的问题。 “十四五”期间,钢铁产品质量性能和稳定性需进一步提升,钢材实物质量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的比例要超过60%。钢铁行业需通过先进钢铁材料标准体系,推进质量分级分类评价,发挥好国家新材料生产应用示范平台作用,建立健全关键钢铁新材料上下游合作机制,搭建重点领域产业联盟,深入推进服务型制造,瞄准下游“特、精、高”关键品种,持续提升有效供给能力和水平等举措实现产品质量和效益提升。

劳动生产率。我国钢铁企业实物劳动生产率一直呈现逐年提高的趋势。2016年以来,得益于化解产能过剩、人员分流安置以及智能制造,劳动效率显著提高,年均增速维持在10%左右。2019年实物劳动生产率为806吨钢/(人·年),较2016年的602吨钢/(人·年)增加204吨钢/(人·年),增幅为33.9%。

劳动生产率是钢铁企业获取效益的基石。“十四五”期间,钢铁产量需达到供需动态平衡,行业平均劳动生产率达到1200吨钢/(人·年),新建普钢企业达到2000吨钢/(人·年)。钢铁企业应通过技术创新、产业升级、智能制造等手段持续提高产品的质量和生产效率。

世界级钢铁企业。在全面建成钢铁强国的路上,离不开世界级钢铁强企的支撑。2016年,经党中央批准,宝钢和武钢实现联合重组,短短4年时间,“亿吨宝武”横空出世,举世瞩目。今天的中国宝武,旗下的每一家企业都是中国乃至世界的知名企业。中国宝武作为中国钢铁企业的优秀代表,正在努力成为全球钢铁业引领者。中信特钢从1993合资以来,始终以“建成全球最具竞争力的特钢企业”为愿景,经过二十余年的发展,现已成为我国特钢行业龙头企业,正在努力创建全球最具竞争力的特钢企业集团。亿吨宝武和中信特钢只是开始,还有更多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中国钢铁企业正在奋进的路上,他们是全面建成钢铁强国的中坚力量。

资源保障。资源保障是中国钢铁行业的痛点之一,制约钢铁企业盈利能力,降低国际竞争力,极端情况下直接影响钢铁产业安全,也是制约全面建成钢铁强国的瓶颈。当前,钢铁行业正在推动产业链、供应链多元化,力争到2025年,铁、锰、铬等矿石资源保障能力显著增强,其中铁金属国内自给率达到45%以上。“十四五”期间,钢铁行业要充分利用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建立多元化、多渠道、多方式稳定可靠的原料供应基地,包括增加权益矿比重、建设海外资源基地、推进国家矿产资源战略储备等,弥补短板,增强话语权,确保钢铁产业安全。

记者:如何理解中国钢铁全面引领世界钢铁?主要表现在哪几个方面?

张龙强:新世纪以来,中国钢铁工业在部分领域已经实现全球引领,或者称为局部引领。产业规模方面,中国钢铁工业已经引领全球25年,未来还将继续引领;产业基础方面,前面已经提到,中国钢铁已经建成世界最完整、最齐全、规模最大的现代化钢铁工业体系,拥有雄厚的产业基础;绿色发展方面,中国钢铁正在推行世界钢铁史上最为严苛的污染物排放标准,钢铁行业超低排放升级改造工作正在全面稳步推进,部分企业排放指标已经引领全球;智能制造方面,中国钢铁已将智能制造定位为高质量发展的主要方向之一,智慧工厂”“一键炼钢”“黑灯工厂”“智慧物流”“远程运维”……正在助力中国钢铁走向智能引领时代;工程建设方面,以中冶集团为代表的钢铁工程设计冶金建设单位,全流程主要单元核心技术已整体迈入世界先进行列;人才队伍方面,中国钢铁工业现有200多万钢铁从业人员,13家专业高等院校,拥有全球最大的技术和管理人才群体、最充足的产业技术工人、最完备的钢铁专业学科,持续支撑中国钢铁工业全面引领世界。

未来十年,中国钢铁工业将加大创新力度、提升服务能力、加强资源保障、完善产业链条、强化品牌建设等。其中,创新驱动是引领钢铁工业高质量发展的主引擎,也是中国钢铁工业发展必须克服的短板之一。当前,我国钢铁行业的科技创新基础和体系已初具规模,截至2019年底,我国钢铁行业已建立国家重点实验室16个,国家工程实验室5个,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5个,国家工程研究中心10个,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4个,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33个,基本实现了钢铁全产业链科技创新全覆盖,但在引领全球钢铁科技创新方面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未来既要集中力量攻克一批“卡脖子”钢铁材料和核心技术装备,又要加强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还要通过前瞻性、原创性的创新成果提升产品开发、质量提升、产业升级的先发优势和后续劲头。

此外,“十四五”期间,我国钢铁工业将以问题为导向,通过坚持新发展理念、坚持改革开放、坚持市场导向、坚持统筹协调等原则,加快构建现代化的钢铁产业体系,推进两业融合和产品深加工提高钢铁服务能力,建立多元化多渠道多方式稳定可靠的资源保障,横纵向多维度延伸产业链,促进钢铁行业质量效益全面提升,为实现高质量发展奠定坚实基础。因此,我认为,再给中国钢铁工业两个五年发展期,我们一定能实现对世界钢铁的全面引领。

 

 

全媒体热线 : 4000-5656-98

    相关文章Related

    返回栏目>>

    首页   |   帮助

    Copyright © 2005-2020 现代物流产业网 版权所有 客服热线:4000-5656-98
    《现代物流报》社有限公司授权 北京中物汇成工程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 为现代物流报官网 管理方
    www.xd56b.com和www.z56c.com两个英文域名同时使用一个主体网站
    英文域名:www.xd56b.com   京ICP备19057590号-2 京公网安备 11010602007039号
    英文域名:www.z56c.com   冀ICP备2020027852号-2
    技术支持:现代物流报社技术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