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现代物流报记者 孙辉 韩莹 综合报道
编者按
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基本路径。当前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不仅成为此次中国发展高层论坛上备受海内外嘉宾关注的关键词,更是我国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迫切需要。与会嘉宾围绕各自的实践,共同探讨如何在开放合作中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并为全球经济注入新动能。
科技创新有效引领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具体路径和关键着力点是什么?如何在开放合作中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并为全球经济注入新的动能?在中国发展高层论坛2025年年会“以科技创新引领新质生产力发展”专题研讨会上,就上述问题,来自国内外的政企学界代表,围绕各自的实践展开讨论。
参会的嘉宾一致认为,科技创新在引领新质生产力发展中将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亟须加大世界各国和企业之间开放合作的力度,将科技创新转化为社会进步的重要推动力。
发力科技创新:跨国公司深耕中国市场
科技创新对新质生产力的引领作用正在显现,跨国公司将中国作为重要的实践之地,来自跨国公司的嘉宾不约而同地在发言中表示,将持续深耕中国市场。
宝马集团董事长齐普策表示,宝马将在中国持续投资,继续深化国际合作和产业融合,坚信应对全球性挑战需要加强国际合作,人工智能正是未来合作的关键领域。宝马正在深化与中国科技领军企业的战略合作,深度融合云端交互能力和生成式人工智能的个性化体验,将无缝对接中国的智慧城市基础设施。
如何以科技创新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培育壮大新兴产业?跨国公司的探索一直在路上。
梅赛德斯-奔驰集团股份公司董事会主席康林松表示,科技一直是推动增长的驱动力,除了之前在中国设置的研发中心外,梅赛德斯-奔驰集团最近在中国设置了新的研发中心,将把中国研发的成果用在全世界,今年会在中国有更多的投资。
必和必拓首席执行官韩慕睿表示,对于采矿业来说,技术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推动力,需要政府、行业以及其他部门之间更多的合作,需要一些政策来解决企业当前在投资、创新等方面所遇到的问题,比如产学研之间的割裂。
高水平对外开放和国际合作无疑将对科技创新和新质生产力发展起到显著的推动作用,跨国公司纷纷表示深耕中国市场,必将为双方创造新的发展机遇期。
发展新质生产力:中国企业的探索与实践
中国企业在以科技创新推动新质生产力的思考和实践引起诸多关注,携手共进逐渐成为产业界的共识。
中国移动通信集团有限公司总经理何飚表示,新质生产力从理论层面看是以科技为重要引领,对应的是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以创新为核心引擎,对应的是创新是第一动力;以人才为决定性因素,对应的是人才是第一资源。从实践层面来看新质生产力的形式是虚、实、软,也就是说虚拟经济、实体经济、信息技术和服务的深度融合产生的化学反应,能够促进生产力要素的高水平优化组合。
金融是经济的血脉,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的背景下,对推动科技和金融深度融合,赋能新质生产力的发展都提出了新的要求。
中国银行行长张辉说,金融业可以重点从五个方面突破,包括金融助力基础创新,培育新质生产力发展动能;金融助力产业创新,拓宽新质生产力的发展空间;深化金融体制机制的变革,提升服务新质生产力的发展质效;金融助力民营企业发展壮大,激发新质生产力创新活力;金融助力高水平对外开放,探索新质生产力国际合作的新模式。
当前中国新质生产力加速发展,既为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了强劲的动力,也必将为全球经济增长贡献更大的力量。
远景科技集团董事长张雷认为,释放了能源的力量就能够带来经济社会发展的力量。“中国的风电、光伏、电池、电动汽车、电网技术、储能技术已经成为推动世界能源成本降低的主要力量。过去的20年,风电、光伏、储能成本下降了90%以上,而今天电动汽车在中国的购置成本已经低于燃油车,如果中国在能源科技的引领能够进一步走向全球,将对全球文明共同繁荣是一个重要的贡献。”
怎样营造良好的创新生态?清华大学苏世民书院院长薛澜表示,运用科技创新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实际上是构建崭新的生产力发展空间,在这个空间里不同领域的创新可以跨越产业壁垒,AI等技术可以突破学科界限实现新的整合,机制创新可以集成,为创新积淀丰沃的土壤。
科技创新引领新质生产力已经成为业内共识,中外企业需要携手应对,世界各国要加大开放合作力度,才能跨越沟壑,迎来新的发展机遇期。
来源:中国经济时报
作者:张一鸣
工业和信息化部党组书记李乐成在3月23日开幕的中国发展高层论坛2025年年会上表示,工业和信息化部将牢牢把握实现新型工业化这个关键任务,扎实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发展,让创新链和产业链无缝对接,促进新旧动能平稳接续转换,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
下一步,如何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李乐成提出四方面举措。
一是增加高质量科技供给。近年来,我国在制造、信息、材料等领域加大创新力度,打造178家国家级高新区,持续强化产业科技源头供给。
李乐成表示,将深入实施制造业重点产业链高质量发展行动,布局一批新的国家科技重大项目,优化创新平台网络,推进国家高新区提质增效,支持外资企业在华设立研发中心,与国内企业联合开展技术研发,为全球提供创新的原动力。
二是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企业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主力军。中国已有570多家工业企业入围全球研发投入2500强,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显著增强。
“我们将梯度培育创新型企业,促进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发展壮大,推动独角兽企业、瞪羚企业发展,支持外资企业在华创新创业,让更多企业在新领域新赛道跑出加速度。”李乐成说。
三是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应用。科技创新中蕴含巨大价值,只有落到产业上才能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近年来中国大力发展科技服务业,加快科技成果产业化。
李乐成表示,将出台推进科技服务业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建设国家技术交易服务平台和国家制造业中试平台,催生一批专业化技术转移机构,支持外资企业参与成果转化对接和创新创业平台,加快先进技术、产品和解决方案在中国转化落地。
四是打造协同创新生态。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离不开创新资源要素的高效流通。李乐成表示,将稳步扩大规则、规制、管理、标准等制度型开放,推动创新要素资源在全球范围内加速流通,深化产学研协同创新,加快构建若干开放多元的创新“小生态”,共同繁荣全球融合发展的“大生态”。“我们将秉持开放、融通、互利、共赢的合作观,同各国朋友一道加快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为全面释放发展动能,促进全球经济稳定增长,增进人类福祉作出新的更大贡献。”李乐成说。
来源:新华社
作者:张晓洁 张辛欣
毕马威中国候任主席邹俊:
从发展潜力看,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孕育兴起,我国在人工智能、新能源、高端制造等前沿领域取得显著进展。中国的“工程师红利”与市场规模优势,以及新兴产业的新一轮资本开支也将对短期经济形成强大拉力。毕马威中国时刻关注并在连接更多企事业机构,共同促进中国新质生产力的培育和发展,中国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将支持中国经济进一步走向繁荣。
哥伦比亚大学教授杰弗里·萨克斯:
中国在绿色和数字技术领域的领导地位,以及通过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实现的全球互联互通,这些发展是推动经济增长的关键驱动力。此次论坛恰逢中国全国两会之后,提供了一个了解中国发展轨迹的绝佳机会。尽管美国政策的不稳定性可能带来短期挑战,但我们对中国的长期增长仍持乐观态度。
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公共政策学院院长郑永年:
中国已经进入技术引领经济发展的新阶段,下一步,改革的重点要放在科创领域上。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首次将教育、科技、人才三者一体化讨论,体现了国家对科创体系建设的高度重视,但在具体实践中仍存在部门分工过于分散、资源整合不足等问题,需要进一步深化改革。建议设立科创特区,在上海、深圳、长三角、珠三角等具备创新优势的地区率先推进制度试验,集中资源扶持关键技术突破。在此基础上,需要做好“适度监管”和“去监管”的平衡。在环保、劳工权益等领域,监管固然重要,但对于人工智能、生物医药、互联网等新兴产业,则需要“适度监管”和“去监管”。
施耐德电气集团董事长赵国华:群策群力共同打造新质动能
施耐德电气集团董事长赵国华在中国发展高层论坛2025年年会上表示,“作为全球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中国的市场广阔、产业基础雄厚、创新资源丰富。在新质生产力的推动下,新兴产业蓬勃发展,传统产业加速升级,发展前景更为开阔。同时,中国不断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优化外商投资环境,促使跨国企业扎根中国,共同发展。”
在数字技术发展浪潮的支持下,新质生产力不仅引领中国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崛起,更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
赵国华认为,在技术方面,数字化与电气化的深度融合,可为新质生产力提供关键技术支持。创新推动先进技术融入应用场景,助力各大产业同步提升效率和可持续性,实现敏捷、韧性、安全、绿色。尤其是以AI为代表的先进数字化技术,不仅推动IT结合OT,深化数实融合,并且进一步重构各领域的生产力版图,已成为产业转型升级的催化剂。
来源:中国经济网
作者:李方
中国五矿集团有限公司总经理朱可炳:让创新链和产业链无缝对接
中国五矿集团有限公司总经理朱可炳在中国发展高层论坛2025年年会表示,为了发挥科技服务型企业的桥梁作用,需要营造能够汇聚各方力量的平台和高效率交流沟通的创新生态。朱可炳建议从三个方面推进相关工作。
一是进一步提升企业在科技创新的地位和作用。要更加重视来自产业、企业的声音和意见,真正支持企业成为科技创新的“出题者”“评审人”“裁判员”。
二是进一步加强产学研合作,在各个领域推动创新联合体建设。打通创新链、产业链上下游以及两条链之间的信息壁垒。
三是进一步加强对科技成果转化的制度保障。严格做好科研成果的知识产权保护,支持科研人员从成果转化中获取可观收益。
来源:中国经济时报
作者:张一鸣
新希望集团董事长刘永好:农业现代化需依托新质生产力
在中国发展高层论坛2025年年会上,新希望集团董事长刘永好呼吁为民营企业创造公平竞争环境,强调人工智能、生物科技等关键领域突破多由民企推动,建议国家科研体系“两条腿走路”激发创新活力。他指出农业现代化需依托新质生产力,用人工智能革新育种技术、重塑冷链物流,让科技真正扎根田间地头。
刘永好呼吁为民营企业创造更加公平的环境。他提到《民营经济促进法》正在修订中,认为将国家政策以法律形式固定下来尤为重要。
刘永好还强调,农业领域必须用新质生产力来武装,需通过新质科技(如人工智能)推动育种、冷链物流、消费品创新等方面的发展,提升农业现代化水平。
来源:和讯网
作者:王文
奇富科技CEO吴海生:AI撬动“产业升级+国际化机会”双重红利
奇富科技创始人兼CEO吴海生在中国发展高层论坛2025年年会上表示,目前全球经济格局深度调整、新兴技术蓬勃发展,拥有丰富数据资源和多元应用场景的企业,不再局限于国内市场,而是获得为全球用户提供服务的广阔空间,AI的应用将使中国企业的产品和服务更容易被国际市场接受,中国企业有机会利用AI技术提升国际化能力。“在促进消费领域,金融科技平台具有独特优势。随着消费市场的持续拓展,数字、绿色、智能等新兴消费模式正在引领新一轮消费变革。”吴海生说,金融科技平台能够凭借AI技术优势,协同金融机构,积极培育和引导新兴消费趋势,提高金融服务的可触达性与可获得性。这不仅有助于推动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更能全方位助力消费结构的转型升级。
来源:中国网财经
《 现代物流报 》( 2025年3月26日 2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