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现代物流报记者 孙辉 罗颖 综合报道
编者按
绿色转型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也成为推动亚洲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助推器”。在博鳌亚洲论坛2025年年会上,一系列与绿色转型密切相关的论坛成为各方关注焦点。与会嘉宾就推动能源绿色低碳转型、深化国际能源合作等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当绿色发展成为亚洲地区创建经济、社会、生态协调发展的新增长范式,中国建立的健全的新能源装备产业和产业链,不仅带动了区域经济增长,更对全球能源格局产生了积极影响,为全球经济发展注入更多动力。
3月26日,博鳌亚洲论坛2025年年会举行“加快构建安全、系统、高效、智能新型能源体系,共创世界绿色未来”分论坛,与会嘉宾就推动能源绿色低碳转型、深化国际能源合作等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
“五端”发力突破绿氢产业发展瓶颈
今年1月1日起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能源法》将氢能正式纳入能源体系,标志着氢能产业发展进入战略机遇期。然而,当前生产成本高、储运效率低等问题,仍制约着绿氢的规模化应用。如何回答时代发展给能源体系带来的新命题?“作为全球最大的能源电力行业综合解决方案提供商和基础设施投资承包商之一,中国能源建设集团主动做全球能源绿色转型的贡献者、推动者、引领者,深入探索构建安全、系统、高效、智能的新型能源体系实现路径和系统方案。”中国能源建设集团董事长宋海良说。
新型能源体系转型的核心在于氢能技术革命。中国科学院院士郭烈锦表示,我国氢能产业链在“制储输用”全环节面临多重挑战,需以技术创新为核心突破成本瓶颈,同时依托政策协同加速产业落地。
郭烈锦建议,推动“风光储氢”多能耦合,整合光电、光热、光化学效应,将太阳能利用效率提高到30%~50%,甚至以上。以“制氢—用氢”就地耦合模式解决储运难题,减少长距离运输损耗,并加强对固态储氢、海水制氢等前沿技术的攻关,同时,政策协同需同步发力。
融合创新促进新能源健康发展
在谈及新能源领域的创新实践与发展理念时,中国中车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余卫平强调,中车坚持“竞争不内卷”产业发展原则,提出以“双赛道双集群”模式构建新能源产业生态。
余卫平透露,中国新能源协会正牵头制定产业规范,杜绝同质化竞争。此外,作为行业龙头,中国中车集团已形成交通装备与清洁能源装备“双主业”协同发展格局,2024年新能源领域订单突破千亿元,为产业健康发展提供了实践样本。“新能源产业的未来在于融合创新。”他说。
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底,我国绿氢项目已建成100余个,绿氢产能达10.9万吨/年,较2023年底实现翻倍,氢能在能源消费中的占比在不断提升。
作为制氢装备行业龙头企业,苏州青骐骥科技(集团)有限公司明确“全产业链技术+场景”战略,目前正为中石油、华能等可再生能源制氢项目提供成套装备,适配规模化应用需求。该公司首席技术官、集团总裁余智勇表示,企业将聚焦装备材料、核心部件研发及多场景技术落地,进一步提升设备可调范围与响应速度。
挪威驻华大使戴伟恩表示,应对气候变化、推动能源转型,国家间的合作至关重要。在绿色转型上,挪威和中国的紧密合作已达30多年,希望双方继续围绕碳排放交易、碳捕集与封存、国际航运碳中和、绿氢绿氨等领域深化技术创新、商业模式、项目建设合作,共同推动两国绿色低碳发展。
来源:科技日报
作者:王祝华
中国能源建设集团董事长宋海良:构建新型能源体系需要以创新为驱动力
3月26日,博鳌亚洲论坛2025年年会“加快构建新能源体系,共创世界绿色未来”分论坛正式举办。中国能源建设集团董事长宋海良在会上表示,新型能源体系的建设需要从供给端与消费端共同发力,更需要广大企业将自己置身于其中,以创新为驱动,身体力行地去向“绿”实践。
宋海良认为,推动绿色转型,实现新型能源体系的构建,必须要有战略思维,站在全球的角度用国际的视野与系统的思维去转型,不能仅仅就某一个点、某一个面来解决问题。而从规划设计到最后的运营时,也要一体化的思考,不只是考虑火电、水电、核电、新能源储能的横向一体化,还要考虑它的综合化,包括跨行业、跨要素、跨区域综合化的考量。
在他看来,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是构建新型电力系统的重要“解题”思路。“新能源体系构建过程中,我们需要去考虑风、光等新能源的间歇性、波动性与不连续性,因此我们必须要发展储能,所以要有一体化的储能方案。”宋海良称,氢能是考虑储能一体化时可以运用到的优秀介质之一,中国能建也积极在公路、铁路、港口、机场、航道、船舶等六大领域探索新能源体系的融合与应用,其中,由其在公路领域建设的风光储用一体化设备已经在11个省份进行试点推广。“我们一直说要构建新型能源体系,实现绿色转型与发展,那该怎么实现呢?我认为,作为企业我们都应该把自己‘摆进来’,走出一条绿色发展转型之路。”宋海良表示,新型能源体系一头连着经济命脉,一头连着国计民生,推广的意义十分重大。从供给侧,供应的电力系统与新能源体系一定要是多元的、绿色的,如绿电、绿氢、绿热供给等;而在消费端,不光是化工、建筑、钢铁等传统工业领域,其他端口也都要进行绿色的替代和转型。“这其中我们离不开的就是创新,技术的进步需要创新的引领。我们需要围绕降碳、减碳、去碳,通过产学研用的统一,用创新引领驱动整个技术的迭代升级,推动一系列的绿色技术革命与创新。”宋海良直言。
来源:南海网
作者:王子遥
天合光能联席董事长高海纯:绿色能源转型进入深水区 产业科创协同缺一不可
3月27日,天合光能联席董事长高海纯在博鳌亚洲论坛期间参与了“携手促进亚洲能源转型”“大变局下企业的应对之道”等活动,倡导AI在能源领域的深度应用,呼吁加强全球绿色能源合作。
高海纯围绕“携手促进亚洲能源转型”表示,首先,新质生产力它强调的是全要素生产力的协同,对亚洲乃至全球能源转型至关重要。从政策的引导到机制的落地,到系统基础设施的建设,再到产业以及科技创新的协同缺一不可,加快适应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时代的到来,并将绿色能源转型的宝贵经验向全亚洲推广;其次,绿色能源转型已经走进深水区,从过去相对标准化的集中式、分布式场景,到如今在需求端场景的多元化发展,例如源网荷储一体化、绿色制氢氨醇、绿色算力、智能微网等,构建一个更加适应于可再生能源的全新的系统,需要进一步加强创新协同。
高海纯提出了“绿色”的重要性,第一,要将绿色从成本变为核心竞争力,绿色能源相比传统能源更具经济性,有利于企业真正实现降本增效。高海纯认为,中国碳价将进一步与全球接轨,非绿成本将越来越高,绿色投资不是短期性投入,而是长期性的战略资产,通过绿色投资享受绿色红利;第二,要把绿色嵌入商业模式之中,打通绿色价值链,不仅仅是在生产端,更重要是在消费端,让绿色成为一种消费理念,围绕绿色需求提供解决方案,天合光能正在推进绿色算力、绿色氢氨醇、绿色农业、绿色航运等应用侧的解决方案,并呼吁能源供给侧与需求侧企业共创;第三,要推动全球本地化,从研发、制造、生产、销售、服务实现本地化的供应,满足本地化的绿色需求。
来源:天合光能
作者:宗何
应对气候变化、绿色转型、可持续发展……博鳌亚洲论坛2025年年会上,一系列与绿色转型密切相关的论坛成为各方关注热点。“气候变化是人类共同面临的巨大挑战。作为岛屿国家,我们真切感受到了生存的威胁。”密克罗尼西亚联邦副总统阿伦·帕利克在年会现场说。
去年9月举行的联合国未来峰会,为促进全球可持续发展注入了新动力,但实现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依然任重道远。“全球能源转型是不可逆转的,在实现全球碳中和之前,没有哪个国家能够中止。我们现在来到了非常关键的节点。”中国气候变化事务特使刘振民说。
绿色转型已成为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中国等亚洲国家的有力行动正在产生积极效果。
3月25日发布的《博鳌亚洲论坛可持续发展的亚洲与世界2025年度报告——应对气候变化:亚洲推进绿色发展》显示,通过绿色转型应对气候脆弱性、推动经济增长及实现可持续发展,亚洲正在开辟一条更具活力和可持续性的增长新路径。
根据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的评估,中国和印度很有可能通过现有政策实现其当前的2030年国家自主贡献目标。此外,东盟大多数经济体已制定全面的国家气候行动战略和行动计划。“亚洲经济增长强劲,能源需求旺盛,过去十年用电量年均增速达5%,远超全球2.4%的平均水平。”全球能源互联网发展合作组织主席、中电联理事长辛保安说,要充分开发利用清洁能源,构建亚洲能源互联网是实现亚洲能源转型与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亚洲的清洁能源资源丰富多样。“跨境输电对削峰填谷的作用是显著的。”中国南方电网有限责任公司董事、总经理钱朝阳以中国南方地区和东南亚国家用电差异为例,建议强化国际能源电力电网互联互通的对接,合作共建新型电力系统和能源体系。
作为全球绿色转型的重要推动力量,中国绿色发展的成功实践备受关注。“毫无疑问,中国是全球绿色发展的先行者、领导者。”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教授兼可持续发展中心主任杰弗里·萨克斯3月26日接受记者采访时说,中国在光伏利用等方面提供的方案是双赢多赢的。“得益于中国技术的发展、可再生能源供应链成本的优化,绿氢的成本可以降低50%,这有助于沙特实现脱碳。”沙特国际电力和水务公司创始人、董事长穆罕默德·阿布纳扬说。“在高原山地、台风海域、沙漠地区发展风电,中国在技术装备的攻坚克难创新,让‘不可能’成为‘可能’,为东南亚、东亚地区提供了更普惠的新能源转型方案。”明阳新能源投资控股集团创始人、董事长张传卫感触颇深。“创建机制使可持续能源可负担、可扩展和具有包容性”“企业的绿色发展转型之路应该走在前面”“能源转型的核心在技术”……政策、资金、技术、市场,在众多与会嘉宾看来,推动全球绿色发展已经时不我待,各方力量要聚沙成塔、协同发力,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走出一条绿色发展转型之路。
来源:新华社
作者:刘开雄 夏天
全球绿色增长研究所副总干事海伦娜·麦克劳德:
中国在全球绿色转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是推动绿色变革的重要引领者,在政策支持、资本投入和创新生态的推动下,中国在新能源汽车、储能和可再生能源等领域发挥了引领作用,助力亚洲成为绿色技术研发的全球先锋。
波兰前副总理兼经济部长、波兰亚洲工商会会长雅努什·皮耶霍钦斯基:
中国对全球能源格局产生积极影响,中国在绿色能源解决方案上的突破,不仅体现在光伏领域也体现在水电技术,包括漂浮式光伏电站和海上发电,尤为重要的是,中国在可再生能源储能技术上为世界贡献了极具创新性的解决方案。
蒙古国国家大呼拉尔财政稳定委员会委员德勒格赛汗:
过去十多年,中国一直坚持共同发展,互利互惠,这给其他国家更多机会与中国进一步展开经济合作。近年来,中国在人工智能、技术、创新等领域的发展,不仅为自身发展提供了动力,也为蒙古国等其他国家发展提供了助力。
《 现代物流报 》( 2025年3月31日 7版)
专题 |绿色驱动 共创能源产业链转型新路径
来源 : 现代物流产业网 作者 : 孙辉 罗颖 综合报道
发布时间: 浏览: 次
全媒体热线 : 4000-5656-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