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现代物流报记者 孙辉 傅童 综合报道
编者按
智慧物流正重塑钢铁行业的运营逻辑,当钢铁遇上人工智能,一场覆盖生产、流通、管理全链条的智能化变革正在展开。目前钢铁行业的智能化升级还处于前期阶段,龙头钢企纷纷率先布局应用场景,打造“AI+钢铁”的行业标杆示范。从生产调度到物流流通,从智能仓储到精准预测,不仅重塑了传统生产模式,也为行业高质量发展注入澎湃动力。
未来,随着AI技术的进一步渗透,钢铁物流将向更智能、更绿色的方向演进,为行业韧性与竞争力提升提供坚实支撑。
上海的钢铁厂房变身算力中心,AI技术进入制造业核心流程,AI应用带来上亿元效益。
“AI+钢铁”宝武引领智能化升级
宝武旗舰子公司宝钢股份热轧产线接入盘古预测大模型后,仅用了几个月时间进行数据学习,准确率就提升了5%,总年化效益将提高超千万元。据测算,宝钢股份2024年的AI改造,每年能为企业带来上亿元的经济效益,今年再上线300个AI场景。去年10月底,宝武旗下子公司宝信软件发布了钢铁行业首个大模型产品——宝联登钢铁行业大模型。全流程的AI应用会带来全方位的改变。
长江之滨,罗泾深处,巨大的钢铁厂房已经变身算力中心。
2024年,当AI的风吹到钢铁行业,这一数据中心又迎来功能提升,投产了国内首个钢铁行业AI算力中心,成为中国宝武智能化升级的重要引擎。
人们对钢铁行业的固有印象,与算力中心这样的前沿设施截然不同。个中原因,是现代化的钢铁企业向科技公司的转型。
就在今年2月26日,中国宝武启动了数字化、智能化转型的重点工程——“2526”工程,以启动日期命名,标志着宝武将“人工智能重新定义钢铁”提升为公司战略。宝武正在尝试突破传统工业生产模式瓶颈,打造“AI+钢铁”的行业标杆示范,完成自我品牌的升级重塑,引领钢铁行业智能化发展。
AI进入钢铁制造核心流程
在宝钢宝山基地热轧1880产线,被加热到通红的钢坯一遍遍地经历反复轧制。每隔几秒,产线就会因钢坯快速冷却而爆发出巨大的轰鸣声与大量的水汽。
热轧是钢铁冶金业的高危场景,也是钢铁制造的核心环节。现在,AI技术正在介入热轧的生产控制,解决冶炼过程的实际痛点。
在钢铁的热轧工序中,轧制压力的预测一直是决定成品质量的重要一步。钢坯在被轧制压薄的过程中,需要根据钢种成分、温度、压下率以及目标规格等条件,计算出每道次的轧制力,这就需要用到数学模型。目前,各钢厂基本都有一套根据经验或机理构建的“小模型”,用于预测轧制过程中的轧制力。
AI大模型的优势在于,利用神经网络等先进算法,通过海量的训练和学习,生成多参数的大模型,使得预测准确率更高。宝钢股份热轧1880产线数模工程师张勇介绍,此前宝钢股份所用的热轧自然宽展小模型经过多年的迭代优化,±2毫米宽展预测准确率在78%左右。但产线接入盘古预测大模型后,仅用了几个月时间进行数据学习,准确率就已达到了83%。
不要小瞧这5%的准确率提升。目前,宝钢股份已有三条产线应用了该AI大模型,总年化效益将提高超千万元。张勇预计,随着大模型的不断学习,热轧自然宽展大模型的准确率还将继续提升。
这一应用,是预测大模型在钢铁行业实时生产控制领域的首次实践,不仅标志着AI技术已经进入了钢铁制造业的核心流程,也印证了AI技术落地制造业的巨大潜力。
2024年是宝武旗舰子公司宝钢股份的AI元年。去年4月,宝钢股份制定了新一轮“AI+”数智化转型战略,提出建成100余个“AI+钢铁”场景应用目标。2024年底,宝钢股份总部及四基地共上线125个AI场景,超额完成了指标。
宝钢股份数据AI部部长肖苏介绍,仅2024年,宝钢股份在AI方面的投入就达到了数千万元,并取得了可观回报。据测算,宝钢股份2024年的AI改造,每年能为企业带来上亿元的经济效益。根据计划,宝钢股份将在2025年再上线300个AI场景,未来计划建设1000个AI应用。
毫无疑问,AI将在宝钢股份,乃至宝武全面铺开。宝武的“2526”工程提出,宝武将从2025年开始全面部署DeepSeek,在数据基础构建、钢铁大模型深化、智能体赋能变革、AI创新示范、智慧监督效能提升、AI原生素养培育等6个方面开展重点行动。“30年前,宝钢启动了‘9672’工程,建设了一体化产销管理系统,极大提高了生产效率和市场响应速度,优化了资源配置,成为信息化阶段的发展转折点,引领了行业发展。如今,在人工智能时代,宝武推出‘2526’工程,希望成为智能化时代的转折点。”中国宝武党委书记、董事长胡望明说。
人工智能重新定义钢铁
AI为宝武带来的改变,远不止经济效益。
去年10月底,宝武旗下子公司宝信软件发布了钢铁行业首个大模型产品——宝联登钢铁行业大模型。和市面上的通用大模型不同,宝联登钢铁行业大模型依托宝武大数据中心开展数据集、语料库建设,专为钢铁企业提供大模型应用推广的解决方案。
在生产精益制造方面,大模型可以根据生产需求和资源状况,优化原材料采购、库存管理和生产计划等资源配置方案;在研发创新设计方面,大模型可以加速新产品和新工艺的研发,提升产品性能和可靠性,降低研发的试错率;在绿色低碳节能方面,大模型可以通过优化生产流程和资源配置,降低能源消耗和碳排放。
换句话说,AI除了能帮助钢铁制造降本增效,还能推动钢铁冶金的创新研发、绿色低碳等方面水平的提升,全流程的AI应用会带来全方位的改变。
行业大模型在钢铁制造业大有可为。宝信软件工业互联网研究院院长钱卫东介绍,由于钢铁行业是典型的长流程制造业,对智能化技术的需求比较大,对数据管理的需求也比较大,“AI技术的出现,给予了钢铁制造业全方位变革的可能”。
“在钢铁业界,大多数企业仍然将智能化视为一种赋能手段,只看到人工智能在技术层面的突破,还没有形成人工智能将深刻驱动钢铁产业变革的普遍认识。”胡望明认为,智能化在钢铁行业的真正价值,是通过技术创新和模式变革,解决行业长期存在的痛点,释放巨大潜力,推动钢铁行业迈向更高效、更绿色、更智能的未来。
AI重新定义钢铁,大国品牌亦在焕新。在今年2月初,中国宝武第二次党员代表大会提出,宝武进入了高质量发展新阶段。胡望明表示,宝武将坚决按照“产品卓越、品牌卓著、创新领先、治理现代”的世界一流企业标准,坚持“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高效化”发展方向,加快建设世界一流企业。
在当前AI技术迅猛发展的背景下,宝武提出“人工智能重新定义钢铁”的企业战略,既是对“四化”战略的深入阐释,也是对品牌建设的升级重塑。
可以预见,宝武将在智能化的引领下,不断推动“四化”战略的深入,让宝武成为引领钢铁行业智能化发展的高科技品牌,紧扣高质量发展主线,不断提升宝武的品牌发展竞争力。
来源:
作者:吴丹璐
广西柳州作为老牌工业城市和西南工业重镇,钢铁产业在工业产值中占据重要地位。随着当前人工智能等新技术的发展,柳州钢铁产业再次迎来发展新机遇。
在日前举行的柳州市人工智能(AI)赋能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大会,柳州市市长张壮在致辞中表示,柳州将以本次会议为契机,抢抓自治区打造中国—东盟人工智能合作创新中心机遇,充分发挥工业优势,找准定位、选准赛道,以人工智能赋能传统产业“智改数转”,聚焦汽车、钢铁、机械等优势传统产业智能化升级,突破一批垂直领域模型,研发一批人工智能软件,打造一批人工智能产品,挖掘一批典型应用场景,积极打造“人工智能+”产品新生态。
近年来,广西柳州钢铁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柳钢集团”)积极响应国家“双碳”目标和高质量发展要求,提“智”向新,大力推进智能制造与数字化转型,在智慧工厂建设、技术应用及管理模式创新等方面取得显著成效,实现逆势持续向好、向优发展。
在“智慧工厂”建设上,柳钢集团广泛应用5G、工业互联网、AI视觉识别等先进技术,实现炼钢、轧钢等关键环节智能控制,提高产品质量和生产效率,部分生产线实现 “黑灯工厂”(无人化操作),极大提升生产智能化水平。
在柳钢集团冷轧厂看到,明亮整洁的冷轧C立方数字管控中心内,各项精细的生产数据在大屏幕上一目了然。在冷轧厂的生产线上,冷轧钢卷经过酸轧、二十辊、脱脂等多道工序,生产过程中的能源成本、备件消耗等精细数据,正源源不断汇聚至“AI数智钢卷成本平台”进行分析。
柳钢集团冷轧厂电气主任工程师朱旋介绍道,通过AI强大的数据处理能力,每卷冷轧钢卷的生产成本能算至毫厘,并为生产过程提供优化排产的建议。“工人不再依托繁杂的手工记录,只需轻点手机,便能实时查看生产进度、生产成本、设备运行状态等,如同开了‘千里眼’,精益化生产效率不断提高。”“AI技术的融入,将是对传统钢铁产业的巨大变革。”柳钢集团数智化发展中心总经理陆兆刚表示,此前依托人工经验的炼钢工艺,在AI驱动下正实现颠覆性变革。
截至目前,柳钢集团实施了12套信息系统、15套智能化应用,探索打造基于数字化的精益生产运营能力,铁前工序实现各工序全自动控制,钢后工序打造了AI炼钢、智能加热及轧钢工艺模型等众多应用场景。“人工智能+”带来的智造之光,正激发传统产业焕发出新活力,催生出新场景新业态,为经济高质量发展开辟出新的空间。而近年来,柳州钢铁产业转型也已涵盖绿色低碳、产品升级、智能制造、产业布局、科技创新、人才培养以及区域协同发展等多个维度,正朝着“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迈进。
来源:
作者:李洋
在精钢基地物流产业园智慧流通发展中心施工现场,智能化设备安装与钢结构厂房建设正同步推进,工人们紧锣密鼓地为6月底投产做最后冲刺。“目前已有多个项目计划入驻该中心,其中,山东利浩供应链年剪切加工50万吨钢板项目已进入设备搭桥阶段,投产后将填补园区深加工环节空白,助力钢铁产业链向高附加值延伸。”新临商集团运营管理部副部长宋伟指着规划图向记者介绍。
相较于一期以仓储为主的模式,二期项目引入钢卷开平、激光切割等深加工产线,并融合智慧仓储与供应链金融服务,构建了“仓储-加工-融资-配送”全链条闭环。“库存占款是钢铁贸易领域普遍存在的难题,为解决这一难题,我们创新推出‘数据+监管’动产质押模式,依托金猫云仓的物联网技术,实时监控货物状态并生成动态交易数据,将静态钢材转化为可流通的信用资产。银行可依据实时货值与交易记录,实现‘货在库即授信’。”新临商集团供应链事业部负责人介绍。“货在库即授信”大大提升了资金周转效率,启阳有限公司是受益的企业之一,公司负责人吴昊给记者算了一笔账:“企业采购钢卷存入园区后,凭质押凭证可迅速获得融资,待成品销售回款后再赎回货物。传统贷款审批需1个月以上,如今最快24小时就能完成融资审批,资金周转效率提升超1倍。”
在产业链深度融合的战略框架下,精钢基地物流产业园智慧流通发展中心已与厦门建发、厦门象屿等供应链龙头达成认证,并与山钢永锋、钢投不锈钢、钢投特钢等多家企业建立合作。截至目前,园区供应链金融平台已服务企业20余家,累计融资额突破12亿元,真正让“躺在仓库里的钢铁”变成了可流动的资金。“金融服务已深度嵌入制造环节,成为产业链韧性提升的关键变量。从破解中小企业融资难,到构建产融结合生态,园区用金融活水浇灌出的不仅是钢铁产能,更是一个充满韧性的产业互联网平台。”宋伟告诉记者。
精钢基地物流产业园智慧流通发展中心以“物联网+金融”双引擎驱动策略,破解传统钢贸行业“重资产、低周转、融资难”的沉疴。未来,精钢基地物流产业园智慧流通发展中心还将延伸热轧、冷轧等深加工业务,形成产业集群效应。年吞吐量预计达288万吨,交易额突破100亿元、税收2000万元,带动就业2000余人。
随着“产融结合”助力钢铁产业“延链补链强链”,智慧流通发展中心的战略价值日益凸显。这座集仓储物流、智慧金融、精深加工于一体的产业平台,正加速重构钢铁行业生态格局,为区域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能。
来源:
作者:梁作金
中钢协副秘书长兼科技环保部主任冯超:积极推进AI技术与钢铁工业融合发展
钢铁行业正在积极推进技术转型。去年,钢铁行业数字化转型工程三年行动正式启动,明确了到2026年底实现“四三二一”总体目标,即推广应用40个行业优秀数字化转型典型场景,打造30个可借鉴可复制的数字化车间,选树20个数字化标杆示范工厂,打造5~10家达到数字化生态引领、推动数字化转型生态圈建设的企业,大力推动行业数字化转型工程。
随着DeepSeek等AI技术的涌现,今年,我们更加大了人工智能在行业中的应用力度。目前,中钢协已采取多项措施积极拥抱AI技术与钢铁工业的融合发展。一方面,组织开展DeepSeek相关培训,吸引众多企业参与并开始将AI系统纳入企业管理系统;另一方面,在编制行业“十五五”发展规划时,重点纳入AI应用相关内容。同时,着手建设行业大数据平台和大模型,探索产品应用创新。
中国金属材料流通协会执行会长兼秘书长陈雷鸣:人工智能将为钢贸流通行业带来质的变革
对于钢铁流通企业应如何用好AI技术。首先,从企业管理者的角度来看,要转变观念、积极拥抱AI。
当前,AI大模型不断发展,已在多个领域产生了积极的赋能效果,钢铁流通企业也要积极拥抱AI。其次,企业要重视对AI技术人才的培养和引进,鼓励员工拥抱新技术,提升整体团队的AI素养。目前,用好AI技术人才已成为钢铁流通企业抢抓行业发展新机遇的关键。再次,在“AI+”互联网大数据结合的过程中,钢铁流通企业要整合好各类AI工具的优质资源,做到为己所用,从整体上优化自身生产经营系统。最后,可以积极应用AI,但不能完全依赖AI。现在,AI技术还处在成长阶段,还有一些短板,对钢铁行业突发事件的反映还不够全面、准确,仍需要人工介入。因此,钢铁流通企业在应用AI工具后不能完全放手。
找钢产业互联集团副总裁张晓坤:AI让钢材贸易更精准、更高效
B2B行业有成交周期长、环节多、重服务的特点,沟通场景复杂,微信、QQ是我们主要的沟通工具,实现数据的结构化一直是难题。,而大模型在处理自然语言上有先天优势,特别是DeepSeek在中文的理解和处理上更加精准,接入DeepSeek的找钢AI助手能更好地提升B2B交易过程中交易前、交易中、交易后等多个环节的效率。同时,针对供应商报价整理起来复杂、耗时耗力的难题,找钢网借助DeepSeek实现了对供应商报价的智能解析和自动化处理,可以自动将繁杂的报价信息整理为标准化的可售商品库,并支持一键寻源比价功能,进一步提高了采购效率。通过这一创新解决方案,可节省每人每天1小时左右的报价整理时间,优化了工作流程,让我们更加专注于核心业务。
《 现代物流报 》( 2025年5月14日 5版)
【新质引擎激发产业跃升】
专题 |智能场景加速落地“AI+钢铁”催生新业态
来源 : 现代物流产业网 作者 : 孙辉 傅童 综合报道
发布时间: 浏览: 次
全媒体热线 : 4000-5656-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