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深度报道 • 正文
【新质引擎激发产业跃升】

专题 |中部地区产业集群建设加速进阶

  来源 : 现代物流产业网  作者 : 孙辉 李丹 综合报道
发布时间:  浏览:

文 / 现代物流报记者 孙辉 李丹 综合报道

 
 

编者按

作为全国统一大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和空间枢纽,中部地区产业集群化规模化发展势头强劲,产业创新环境取得明显改善,成为连接国内国际双循环的关键节点,但同时也面临结构性矛盾等挑战。中部六省需发挥比较优势,抓住有利机遇,推动区域战略融合发展,更大力度推动先进制造业集群发展,构建跨区域产业链供应链,加快形成高质量发展合力,助力中部地区经济加速崛起。

 
 

 

 
 
立足资源禀赋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
 
 
 

中部六省是如何立足资源禀赋,推动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的?

近年来,中部地区紧扣“三基地一枢纽”战略定位,壮大发展先进制造业,抢抓机遇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稳稳扛起维护国家粮食安全和能源安全的重任,推动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取得显著成效。

一是产业集群化规模化发展势头强劲。经过这些年发展,中部地区已拥有株洲轨道交通装备、长沙工程机械、武汉光电子信息、合肥智能语音、赣州稀土新材料及应用、“武襄十随”汽车等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以及新能源、白色家电、智能手机、超硬材料、有色金属等一批在全国有竞争力的产业集群。武汉、郑州、合肥、长沙等城市成为重要的先进制造业中心,汽车、工程机械等产品规模在全球具有较强竞争力。

二是产业创新环境明显改善。安徽、湖北等地抓住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布局的重大机遇,整合省内外科技资源,布局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增强原始创新能力,涌现出一批以科技创新促进产业创新的新质生产力示范样本。合肥、武汉等城市依托高校和科研院所创新资源优势,孵化培育量子计算、激光、可控核聚变等新兴产业。为满足国家战略和地方产业发展需要,岳麓山实验室、汉江实验室、嵩山实验室、南昌实验室等创新平台应运而生、快速发展。

三是内陆开放展现活力。河南、湖北等地推进开放平台建设,探索发展开放型经济新模式新形态。河南把郑州航空港经济综合实验区作为内陆开放的旗舰性平台,打造共建“一带一路”的重要战略支点,2024年新郑机场全货运航线拓展至57条,新郑综保区进出口规模居全国前列。湖北把鄂州花湖机场作为国际货运枢纽重点打造,在较短时间内开通数十条境内外货运航线,2024年货邮吞吐量居全国第5位,成为跨境电商包裹的重要集散地。

四是国家粮食安全和能源安全保障有力。中部六省深入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确保粮食总产量基本稳定。2024年,中部地区粮食产量20431.8万吨,占全国粮食总产量的28.92%,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作出重要贡献。保障能源安全方面,山西作为产煤大省,推进煤炭增产保供,2024年规模以上企业原煤产量12.69亿吨,约占全国同期产量的26.7%;外送电量1547亿千瓦时,占山西省发电量的三分之一。

取得成绩的同时,也要看到,中部地区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仍然存在结构性矛盾增多、先进制造业错位发展局面尚未形成、新质生产力发展冷热不均等问题。中部六省需发挥比较优势,抓住国家战略深入实施,新兴技术产业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等有利机遇,找准着力点,力争取得更大突破。

第一,更大力度发展先进制造业集群。各省需立足实际完善顶层设计,发展市场化、社会化、网络化中介组织,推动营商环境实质性改善,采取系统性政策举措将更多优势传统产业集群打造成为先进制造业集群。随着全国统一大市场加快建设,中部六省要打破“一亩三分地”的思维定式,推动先进制造业产业链创新链融合发展,引导有实力的企业跨地区整合资源,推动先进制造业集群生产网络、创新网络和社会网络向纵深拓展。

第二,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从技术革命性突破看,中部地区在量子科学、光电子信息、空间科学、生物技术等领域具有创新优势,要支持科研团队或初创企业将创新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从产业转型升级看,中部地区既有成长快、引领性强的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又有点多面广的传统产业,要借助新技术、新模式、新场景实现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和动力变革,形成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动能。

第三,多措并举支持制造业重大技术改造和大规模设备更新。引导金融机构为制造业企业提供中长期低息专项商业贷款,地方产业引导基金可通过股权融资形式提供支持。同时,在简化前期审批手续、用地用能保障、税收优惠等方面提供政策支持,鼓励装备制造企业探索工业设备产品分期支付、以租代售、入股分红等销售模式,带动更多企业实施设备更新。

第四,支持有利于维护国家粮食安全、能源安全和战略资源安全的创新探索。河南、安徽等产粮大省要深化粮食产、供、销、运、服全链条体制机制改革,大力实施科技兴农工程。山西等能源输出大省要推进致密砂岩气、页岩气、煤层气等非常规天然气的开采利用,进一步增强能源安全保障能力。江西赣州等地要着眼于维护战略资源安全,规范稀土资源开发秩序,建设商业性储备基地,完善产业生态。 

来源:经济日报

作者:叶振宇

 

♦  关注 ·  Focus  ♦
 
 

 

 
 
 
 
江西培育壮大先进制造业集群
 
 

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江西加快构建以先进制造业为骨干的现代化产业体系,提出打造电子信息、铜基新材料、航空等6个先进制造业产业集群。2024年12月,鹰饶抚昌铜基新材料集群、长三角(含江西)大飞机集群入选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名单,加上此前入选的赣州市稀土新材料及应用集群,江西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增至3个。今年一季度,3个集群实现规上营收1712.68亿元,同比增长10.17%。

——创新链、产业链融合,增强产业发展动能。“1克催化剂,表面积有1个标准篮球场那么大!”在位于赣州的江西中科鸿虔新材料有限公司产品展示区,董事长周彬指着玻璃罐中的白色粉剂说。“表面积大,活性点位多,催化效率高。全面投产后,可年产催化剂3000吨,年产值超10亿元。”周彬介绍,公司主动对接中国科学院赣江创新研究院,推动相关科技成果产业化,2024年底生产出国六标准柴油车尾气净化催化剂,打破国外技术垄断。

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目前,江西6个先进制造业集群均对接了国家级科研平台等科技资源,其中524家企业设有国家级或省级企业技术中心,12家设有国家级或省级制造业创新中心。

——数字化、智能化赋能,促进产业提质增效。

向上看,8层楼高的立式铜线拉扁设备,在自动化控制系统下有序运转;向下看,智慧仓储区传送带上,扁铜线正通过激光导航实现毫秒级入库定位。

位于鹰潭的江西江铜华东电工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生产车间,满满的科技范儿。“2024年,公司进行全面数字化改造,所有设备接入智慧工厂系统,生产效率提高10%、能耗减少10%。”公司副总经理汤晓水说。

深化各环节数字化应用,推动“制造”向“智造”转变。“2024年以来,江西省超1.8万家企业开展转型诊断,超1.1万家企业实施数字化改造,建成国家5G工厂36个。6个先进制造业集群中,省级智能制造标杆企业有172家。”江西省工业和信息化厅厅长应炯说。

——矩阵式、集群式发展,提升产业规模能级。

以京九铁路沿线南昌、吉安、九江、赣州“四城”电子信息产业带为驱动轴,持续拓展产业辐射圈,江西电子信息产业规模连续3年站稳万亿元台阶;在上饶,晶科能源带动12家专精特新企业,构建起“硅片—电池片—组件—储能”的完整光伏产业链,力争光伏新能源先进制造业集群2025年营业收入突破1700亿元……

培育壮大先进制造业集群,重在聚链成群、集群成势。目前,江西已累计培育国家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13个、省级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67个、省级产业集群126个,年营收过千亿元的产业达14个。“江西要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嘱托,抢抓机遇,立足产业基础和比较优势,持续汇聚创新资源要素,奋力打造一批创新能力强、规模效益显著、一流企业集聚、生态体系完善、具有国际竞争力影响力的先进制造业集群,促进产业迈向价值链中高端。”江西省委书记尹弘表示。

来源:人民日报

作者:朱磊 周欢

 

 
 
 
 
湖北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
 
 

大江澎湃,创新潮涌。为打造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高地,加快建成中部地区崛起的重要战略支点,湖北大力实施科创引领战略,加速发展新质生产力,以科技创新推动传统产业升级、新兴产业壮大、未来产业培育,经济“含新量”不断提升。

目前,湖北“51020”现代产业集群持续壮大,光电子信息、汽车制造、大健康3大产业迈入万亿级规模,千亿级产业达到19个。

聚焦产业创新需求,今年3月,湖北印发实施《湖北省“61020”科技创新成果体系建设实施方案》,构建科技创新成果“培育—遴选—应用”全链条支持体系。

湖北已形成以1家国家实验室、10家湖北实验室、8个大科学装置、163个国家级创新平台和525家新型研发机构为主体的科技力量矩阵。高能级创新平台矩阵和全链条攻关体系,为湖北产业创新注入强劲动能。

长飞光纤光缆股份有限公司的预制棒、光纤、光缆三大主营业务,市场份额连续九年保持全球第一。目前,长飞公司加速空芯光纤等前沿技术产业化进程,抢占下一代光纤技术制高点。

看好湖北大健康产业发展前景,联影集团在湖北已累计研发业内首创装备十多个,获得授权专利超1300件,累计取得60余件产品注册,带动300多家高端医疗装备上下游企业发展。

围绕产业链,湖北精准部署创新链,编制产业链创新图谱,加快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

一季度,湖北经济增速同比增长6.3%,高于全国0.9个百分点,不仅创下近12个季度以来的最高增速,更是连续9个季度保持高于全国的增长态势。

增长背后,科技创新驱动产业跃升尤为亮眼:规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8.1%,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21.4%,电子元件、光纤、锂离子电池等产品产量增速均超40%。

打造“热带雨林”式创新生态。近年来,湖北加快构建政产学研金服用“北斗七星式”创新体系,率先探索实施科技人才评价、职务成果赋权等改革为科学家减负松绑,科技成果就地转化率从5年前的37%提高到67%;技术合同成交额达到5500亿元,居全国第三;湖北万人高价值发明专利拥有量达到10.5件,居中部第一。

为培育大胆创新、宽容失败的土壤,湖北省科技厅探索出台科技创新容错免责事项清单,鼓励创新、允许试错、宽容失败的政策导向进一步强化。

一系列举措,助力湖北加快打造更具活力更有竞争力的创新生态,以科技创新引领新质生产力发展,推动创新驱动发展进入新阶段。

来源:新华网

作者:张潘

 

♦  视点 ·  Viewpoint  ♦
 
 

 

 
 

安徽如何走出“中部塌陷”,形成“龙头+链群”生态?

2024年,安徽以5.8%的经济增速位列中部省份首位,“后起之秀”安徽进行了怎样的实践探索?近年来,安徽以“黑马”之姿突入区域经济版图前沿。2023年安徽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营收突破5万亿元,增速8.9%,总量跃居中西部首位;2024年GDP增长5.8%,增速领跑中部省份。从“中部塌陷”到工业跨越,安徽的跃迁折射出内陆地区通过创新驱动与区域协作实现后发超越的战略路径。

十多年前,安徽的经济发展面临诸多困境。面对发展困境,安徽锚定打造具有重要影响力的“三地一区”,围绕中部地区崛起、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等国家战略,发挥拥江达海的区位优势,在深化科技创新、做强新兴产业、扩大制度型开放等方面综合施策,全面提升开放型经济水平。

一方面,转换产业赛道。锁定新能源汽车产业作为“首位产业”,举全省之力打造万亿级产业集群。另一方面,优化动能结构。以“科创+产业”深度融合培育新质生产力,2013至2023年,安徽省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从20.7%提升至42.9%,工业机器人、集成电路产业快速发展。量子通信、光伏储能等产业跻身全国第一方阵,全球10%的笔记本电脑、20%的液晶显示屏、50%的光伏玻璃在皖生产,产业呈现高端化发展态势。

安徽在区域合作、协同发展中形成一定优势,但也存在结构性矛盾。如何用好自身禀赋,在区域发展中塑造新优势?安徽乘势而上,深度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从“插班生”转变为“正式生”,积极向“优等生”奋进。一是科创共建融合。深化上海张江与合肥“两心同创”,共建大科学装置集群。联合沪苏浙攻克关键核心技术,推动8608台(套)大型科学仪器跨省共享。合肥“量子大道”集聚数十家产业链企业,第三代超导量子计算机“本源悟空”服务全球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用户。二是机制共享探索。破除行政壁垒,推进“一卡通办”升级,居民服务事项扩至78项,政务服务“跨省通办”事项176项。优化跨省利益共享机制,芜湖与上海共建上海临港国际法务区(芜湖)综合服务中心,为企业化解涉外纠纷。三是交通共筑联运。加强“轨道上的长三角”建设,推动跨省协同运营。四是生态共治先行,将生态资源转化为发展优势。

安徽打破路径依赖,从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从内陆腹地向开放前沿转变。未来,可从多个维度持续突破。下好创新先手棋,提升创新平台能级,打造“量子信息、聚变能源、深空探测”三大科创引领高地。抢抓人工智能产业发展机遇,在算力、算法、大模型、基础设施、产业应用等方面协同发力,构建企业梯队,推动“工业互联网+”全覆盖。加快宁淮城际铁路、合肥国际航空货运枢纽等建设,推进皖北与沪苏浙共建“7+3”产业合作园区,推动形成区域协同创新格局。实施水生态保护、水污染治理等重大工程,依托光储产业优势,协同长三角打造新型能源体系,培育绿色发展增量。

来源:中国经济网

作者:夏捍东

 

♦  声音 ·  Voices  ♦
 
 

 

 
 

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土开发与地区经济研究所所长周毅仁:

当前,中部地区实现高质量发展面临一些挑战:创新引领效能整体偏弱;枢纽带动功能亟待提升;区域合作发展尚不充分,省际交界地区发展困难较大。站在新的发展起点上,中部地区要着力在科技引领、强化合作等方面做文章,加快形成高质量发展合力。一是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二是推动区域战略融合发展。中部地区要积极对接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拓展创新产业合作。三是高水平推动内陆开放。四是强化区域协同优势互补。健全省际合作机制,重点产业分工合作,探索构建跨区域产业链供应链等。

 

河南省工业和信息化厅党组书记、厅长李建涛:

今后一个时期,河南将深入实施五大行动,加快建设制造业强省,全面提升现代化产业体系对高质量发展的支撑能力:一是实施数字化转型全覆盖行动;二是实施传统产业提质升级行动;三是实施先进制造业集群培育提升行动,进一步提升超硬材料、现代农机装备集群两个国家级集群的产业规模和技术水平,加快向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迈进;四是实施开发区能级提升行动,构建主导产业明确、链条完整的产业集群;五是实施优质企业梯次培育行动,做强做优龙头企业,提升企业整合配置资源能力,打造一批国家级链主企业、领航企业。

 

《 现代物流报 》( 2025年7月14日 11版)

全媒体热线 : 4000-5656-98
微博
微信
视频号

    相关文章Related

    返回栏目>>

    首页   |   帮助

    Copyright © 2005-2020 现代物流产业网 版权所有 客服热线:4000-5656-98
    《现代物流报》社有限公司授权 北京中物汇成工程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 为现代物流报官网 管理方
    www.xd56b.com和www.z56c.com两个英文域名同时使用一个主体网站
    英文域名:www.xd56b.com   京ICP备19057590号-2 京公网安备 11010602007039号
    英文域名:www.z56c.com   冀ICP备2020027852号-2
    技术支持:现代物流报社技术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