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现代物流报记者 孙辉 傅童 综合报道
编者按
在我国积极推进“双碳”目标的大背景下,在行业各方的共同努力下,我国航运业绿色低碳转型取得显著成效,正加速从传统燃料向清洁能源转型,氢能船舶已成为绿色航海时代的关键力量。在2025年中国航海日主场活动后,一系列新目标、新倡议、新动作密集落地。从绿色港口建设到清洁能源船舶应用,从新燃料技术攻关到智慧航运生态搭建,一幅绿色低碳智慧航运的变革图景正徐徐展开。从政策框架到技术突破,从港口实践到绿色船舶,一场覆盖全产业链的低碳革命正在深入推进。
绿色转型 破浪前行
中国航运业绘就低碳发展新图景
7月11日,碧海蓝天下,在海南博鳌第21个中国航海日主论坛现场,“绿色航海向新图强”的主题格外醒目。来自全球航运界的代表齐聚一堂,共同见证中国航运业绿色转型的坚实步伐——从政策框架到技术突破,从港口实践到绿色船舶,一场覆盖全产业链的低碳革命正在深入推进。
航运业低碳化是未来必然趋势
“当前,新技术革命浪潮重构航运产业链和价值链,推动行业数字化智慧化转型;绿色低碳成为航运业未来发展的必然趋势,航运净零排放进程不断提速,全球航运业正在经历深刻变革。”交通运输部党组书记、部长刘伟在致辞中表示,要乘势而上,打造绿色航运新生态。加快完善绿色航运政策体系,推进新型动力技术装备研发,加快新能源清洁能源船舶规模化应用,推动国际绿色航运走廊建设。
数据显示,我国航运业绿色低碳转型取得显著成效,水运绿色优势进一步发挥,航运业绿色发展的根基日益坚实。2024年,水路货运量达到98.1亿吨,是10年前的1.64倍;水路货物周转量达到14万亿吨公里,同比增长8.8%,在货物总周转量中的占比达到55.6%。新能源清洁能源船舶规模化应用加速推进,上海港等主要港口成功实现船舶新能源清洁能源加注业务落地运营,国际集装箱枢纽海港港内作业绿色集卡占比突破60%。全国主要港口5类重点专业化泊位岸电覆盖率已超90%,国际干线集装箱船和邮轮靠港已常态化使用岸电。
交通运输部水运局局长、航海日活动组委会办公室主任杨华雄在主论坛上宣读2025年中国航海日博鳌倡议书《引领航运绿色低碳智慧发展新趋势》,倡议书提出:推动低碳航运,厚植航海业高质量发展的绿色底色。加快航运绿色转型,全面推进绿色港口、绿色船舶、绿色航线建设。推动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供应体系,积极推进清洁能源应用。加强海洋生态保护,促进航运与自然和谐共生。
新能源与智能技术双轮驱动
船舶动力革新成为转型核心。中国远洋海运集团有限公司总经理朱碧新介绍,该集团2024年新造船订单中,新能源清洁能源船舶占比已超30%,1.6万箱甲醇双燃料集装箱船“洋浦号”已完成国内首单甲醇加注;招商局集团有限公司总经理石岱则表示,集团全球首艘双翼动力风帆超大型油轮“新伊敦”轮,每年可减少碳排放约2200吨,手持订单中LNG、甲醇等绿色动力船舶占比达七成。
记者了解到,为全面推动航运业绿色转型,交通运输部深化运输结构优化调整,加速航运能源清洁低碳转型,积极推进新能源清洁能源关键技术研发和规模化应用推广,开展船舶和港口岸电设施建设改造,拓展船舶靠港使用岸电范围,有序探索交能融合发展的新模式;大力发展绿色港航基础设施,将生态保护理念和资源节约要求贯穿水运工程项目规划、设计、建设、运营、维护全过程,努力建设绿色港口、美丽航道;建立完善船舶与港口污染防治体系,严格执行船舶大气污染物排放控制区制度,持续强化水上溢油等突发环境事件应急能力建设,切实守护碧水蓝天。
交通运输部水运科学研究院副院长冯玥介绍,截至2024年底,我国国内航行船舶中,已有液化天然气燃料动力船舶600多艘,主要为内河运输船;纯电池动力船舶485艘,主要为内河客船;甲醇燃料动力船舶4艘,氢燃料电池动力船舶2艘。总体来看,我国内河新能源清洁能源船舶与国际基本“并跑”。
共筑全球航运低碳新生态
“招商局集团将绿色发展理念贯穿世界一流企业建设的全过程,明确提出涵盖低碳航运、低碳港口等在内的‘4321’全业务全流程碳达峰碳中和行动体系。”石岱透露,通过淘汰老旧船舶、推广低碳新船型、推进船舶大型化和轻量化应用,以及绿色航运管理和绿色船舶改造,持续节能增效,航运业务国内碳排放强度较十年前降低了12.4%,仅今年上半年减少碳排放12.6万吨。
港口企业也在加速转型。中国港口协会会长顾金山介绍,交通运输部发布绿色港口等级评价指南以及相关的技术标准规范,为绿色港口建设提供系统性的方案。天津港、宁波舟山港建成风力发电机组并网发电,深圳盐田港区全面推广岸电系统,上海港船舶清洁能源加注量稳居全球港口前列。这些成就不仅提升了我国港口服务效率、服务水平和国际竞争力,而且为全球港口行业转型升级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国际海事组织(IMO)秘书长阿塞尼奥·多明格斯通过视频致辞表示,20多年前国际社会已经通过了提高船舶能效的强制性举措,2023年全球温室气体减排战略设定了目标,在2050年前后实现净零排放。IMO的海上环境保护委员会已批准进一步措施的框架,今年10月将迈出关键一步,正式通过IMO的净零框架,该框架包括新的全球燃料标准,以及首个针对温室气体排放的定价机制。这一措施对于激励低碳燃料的应用至关重要,并且有助于为全球提供公平竞争的环境。
从木帆船到如今的新能源船舶,从人工装卸的码头到智能零碳港区,中国航运业正在书写新篇章。
来源:中国水运报
作者:龙巍
交通运输部副部长付绪银:
绿色燃料国际国内供应链体系亟待建立
7月10日至12日,中国航海日主场活动在海南举行。多位业内人士在主论坛及相关主题研讨会上,研讨当前航运业绿色发展面临的挑战和解决办法。
尽管行业向绿色转型面临多重压力,但转型已经箭在弦上。2023年,国际海事组织(IMO)进一步收紧海运业减排战略时间表:承诺2030年减排20%,力争30%;2040年减排70%,力争80%;2050年实现净零排放目标。
交通运输部副部长付绪银在主论坛上说:“我们必须清醒看到,在航运业绿色转型发展趋势日益清晰的情况下,新能源清洁能源替代还需加快,新的船舶动力技术有待提升,绿色燃料国际国内供应链体系亟待建立,碳核算与碳定价基础机制还需要健全,相关制度标准也需加快制定和完善。”
付绪银表示,政府部门加快推动航运业绿色低碳转型,要重点做好三方面工作。第一,有力有序发展绿色低碳船舶。航运业绿色转型的重点在于绿色低碳船舶发展,关键在于船用绿色燃料技术迭代应用。交通运输部将围绕“关键技术有突破、规范标准有体系、船舶更新有政策、安全监管有保障、应用推广有步骤”,科学统筹绿色低碳船舶发展路径,大力支持绿色低碳船舶应用推广,着力做到强化技术创新引领、强化技术标准引导、强化应用场景驱动。
第二,加快建设世界一流绿色港口。充分发挥港口作为综合交通运输主枢纽的作用,聚焦建设一流绿色港口目标,加快构建港口绿色燃料供应体系、港口绿色用能体系、港口绿色集疏运体系。
第三,务实推动全球航运绿色合作。绿色发展是人类社会应对气候变化的必然选择,任何国家都不可能独善其身,唯有携手共进方能破浪前行。我国要围绕全球航运业可持续发展目标,与世界各国一道,共同深化绿色规则合作、深化绿色标准合作、深化绿色项目合作。
他介绍,我国航运业绿色低碳转型已取得显著成效,水运绿色优势进一步发挥。2024年,水路货运量达到98.1亿吨,是10年前的1.64倍;水路货物周转量达到14万亿吨公里,同比2023年增长8.8%,在货物总周转量中的占比达到55.6%。新能源清洁能源船舶规模化应用加速推进,上海港等主要港口成功实现船舶新能源清洁能源加注业务落地运营,国际集装箱枢纽海港港内作业绿色集卡占比突破60%。全国主要港口5类重点专业化泊位岸电覆盖率已超90%,国际干线集装箱船和邮轮靠港已常态化使用岸电。
来源:澎湃新闻
作者:赵利新
航运业“向新而行”
7月11日上午,在2025年中国航海日主论坛暨航海日活动启动仪式上,“引领航运绿色低碳智慧发展新趋势”倡议书正式发布。
数据显示,全球贸易90%的货物依赖航运完成,航运业贡献了全球3%的二氧化碳排放量,是“排放大户”。对此,国际海事组织(I-MO)明确提出2030年航运碳强度降低40%、2050年温室气体排放较2008年减少50%的目标。同时,欧盟将国际航运纳入碳排放交易体系。
谈及如何实现航运绿色发展,挪威船级社高级副总裁黄今认为,航运脱碳需通过四大路径实现:选择低碳或零碳燃料,应用船舶建造技术提升能源效率或减排,发展二氧化碳捕集技术,建立激励与协作机制。“就燃料而言,甲醇、氨、氢等是目前行业较为关注的零碳燃料,但都存在成熟度与商业化瓶颈。航运脱碳成本巨大,需‘生产—加注—应用’全产业链及跨行业协作,政府政策、财税等支持也十分重要。”黄今强调。“海南一直以来在绿电生产及装备制造方面持续发力,在政策支持下,目前已有上海电气等头部企业落地海南,其产出需要更多场景进行实际应用,航运业绿色低碳转型将成为重要机遇。”海南国际经济发展局局长助理蒋志敏表示。
与此同时,船舶能效提升也在同步发力。
7月11日,在中国国际船舶技术与安全论坛上,《中国内河新能源清洁能源船舶技术路线图1.0》发布。交通运输部水运科学研究院院长冯玥表示,我国内河船舶使用新能源清洁能源起步早,现已基本实现规模化应用,与国际基本“并跑”。截至2024年底,已有液化天然气燃料动力船舶600多艘,纯电池动力内河客船485艘。“为了进一步降低碳排放,我们在清洁能源应用合作外,也非常重视与中国在岸电方面的合作。”达飞集团大中华区总经理白司澜进一步指出,“中国是全球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和航运脱碳的真正实验区。今年以来,达飞与中国各合作港口已经完成了300次岸电使用,并计划本年度达到650次。”
数据显示,我国航运业绿色低碳转型取得显著成效。上海港等主要港口成功实现船舶新能源清洁能源加注业务落地运营,国际集装箱枢纽海港港内作业绿色集卡占比突破60%。全国主要港口5类重点专业化泊位岸电覆盖率已超90%,国际干线集装箱船和邮轮靠港已常态化使用岸电。
在港航企业发展论坛上,中远海运集装箱运输有限公司副总经理程菁特别提到,今年7月2日,我国首艘甲醇双燃料动力集装箱船“中远海运洋浦”轮首航至洋浦港,并在洋浦国际集装箱码头完成首次国产绿色甲醇加注。“本次首航洋浦暨首次加注绿色甲醇,不仅进一步织密洋浦港航线网络,加快推进‘双向双枢纽港’建设,更以此开创了中远海运集团在国产双燃料船舶与绿色燃料协同发展方面的新篇章。”程菁表示。
从绿电基地的能源供给到全产业链的协同攻坚,从内河新能源船舶的规模化驰骋到数字化技术的深度赋能,中国航运业正筑牢转型根基,共同绘就更可持续的全球航运新图景。
来源:海南日报
作者:陈婧
低碳转型是全球共识 绿色航运是大势所趋
“中远海运洋浦”轮日前在海南洋浦港完成绿色甲醇加注,实现了“中国船+中国港+中国醇”的绿色航运闭环。这标志着我国航运业正式驶入低碳转型的深水区。
从产业前景看,低碳转型是全球共识,绿色航运是大势所趋。
根据国际海事组织(IMO)的数据,全球航运业每年大约排放10亿吨温室气体。航运业仅靠节能技术和降低航速难以达成“双碳”目标,必须以绿色甲醇、绿氨等绿色航运燃料替代传统化石燃料。以船舶吨位计,今年1月至5月,全球总计2970万吨的新船订单中,多达1720万吨为替代燃料船舶,占比达到58%,超过去年47%的全年占比。
从此次加注看,我国绿色航运已推开全链条创新的新蓝海。
先说造船。“中远海运洋浦”轮是由中远海运集团建造的国内首制甲醇双燃料(甲醇+柴油)集装箱船。这是国产甲醇主机第一次实船应用,无论是烧油还是烧甲醇,能耗表现都是世界顶尖水平。
再说燃料。这次加注的绿色甲醇,是中海石油化学股份有限公司用城市垃圾为原料生产的,也是国内首批以城市垃圾为原料的绿色甲醇。这是海南自贸港首次绿色甲醇加注作业。海南既能生产绿色甲醇又能加注,构建了从废弃物回收到能源利用的循环经济模型。这种“船港醇协同”模式,正推动海南形成覆盖生物质采集、甲醇生产、储运加注的完整产业链,为未来建设国际绿色燃料加注中心奠定基础。
从现实挑战看,绿色新航路不乏拦路冰山,乘风破浪还需多管齐下。
绿色甲醇产能严重不足。全球绿色甲醇项目均呈现“规划多、落地少”的特点,实际产能远不能满足需求。
甲醇加注网络建设才刚刚起步。LNG属于化石燃料,比传统燃料更清洁,但并非可再生能源,减排效果也有限,是全球航运业从传统燃料完全转向可再生零碳燃料的过渡燃料。
成本困局也让绿色转型缺乏商业动力。当前,我国绿色甲醇、绿氨等零碳燃料的产能和供应量远未达到商业规模,燃料成本偏高。船运企业使用绿色甲醇,当前成本约为传统燃油的3倍至4倍。只有当油价持续高位、碳税机制全面生效或绿醇成本大降时,甲醇燃料在商业账本上才会具有优势。
破解这些难题需多管齐下:政策端应该“胡萝卜+大棒”,推动建立航运碳税机制,对绿色船舶制造运营等给予专项补贴;产业端需加强“产学研用”协同,重点攻关燃料存储安全等技术瓶颈,降低燃料生产成本,支持龙头企业开展船队规模化应用;基础设施方面,应在长三角、珠三角等航线密集区优先布局燃料加注网络。“中远海运洋浦”的绿色巨轮已鸣笛启航,要让更多中国船真正驶向绿色新航路,仍需产业链上下游持续创新与制度突破。
来源:经济日报
作者:佘惠敏
联合国亚太经社理事会交通运输司司长任为民:
绿色航运发展面临的基本挑战是要在确保船舶减排的同时,还要保障运力需求。航运业是资本密集型的产业,本身更新和改造船舶就需要大量资金,如果要加大力度推动航运业绿色低碳转型,除了更新、替换船舶外,还要完善配套设施建设,如增添专用大功率大容量充电桩、甲醇加注站等设备,这就需要大量且持续的资金投入。此外,在绿色船舶、绿色燃料的生产和应用方面,很多国家的政策不一样,在一些标准上没有达成共识,这影响了行业绿色转型的效果。要实现航运业绿色低碳转型,仅靠一个国家是不行的,需要紧密的国际合作。各个国家和政府,都应该直面全球供应链和海运航道通行受阻的问题,共同营造有利于绿色航运的条件。
中国科协决策咨询首席专家徐祖远:
面向新征程,港航业要抢抓机遇、主动作为,以绿色转型为导向,构建低碳港航新体系;以科技创新为引擎,培育智慧港航新动能;以产业协同为路径,共绘融合发展新图景,奋力推动港航业高质量发展。
中国远洋海运集团有限公司董事、总经理朱碧新:
针对加快推动航运绿色转型提出5点建议:推动生产绿色能源、推广绿色技术应用、打造绿色供应链、创新绿色金融、合力优化国际监管,推动建立具有包容性的全球航运减排治理模式与治理体系。
《 现代物流报 》( 2025年7月16日 3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