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物流报《物流参考·运输物流》第61期为大家梳理了8条值得关注的消息。
(图源:中新网)
1.交通运输部水运科学研究院牵头发起共建绿氨燃料海运供应链倡议
9月8日,第七届“丝路海运”国际合作论坛在福建厦门开幕。论坛期间,由交通运输部水运科学研究院牵头发起的“共建绿氨燃料海运供应链倡议”成功签署。该倡议旨在加强合作,建设绿氨燃料海运供应体系,促进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推动供运需高效衔接,共同提升氨燃料在国际航运绿色发展中的影响力和竞争力,加速氨燃料生产、运输、存储、贸易和加注产业链高质量发展。
下一步,各签署方将在该倡议框架下开展进一步的交流与合作,共同推动海运绿氨燃料供应链生态建设,携手积极稳妥推动航运业绿色低碳发展和净零排放目标,为“丝路海运”高质量发展注入绿色动能,助力全球航运业绿色低碳转型。
2.多方合力 推进长江水运基础设施数字化转型
9月9日,内河航运高质量发展论坛(2025)在重庆举办,交通运输部长江航务管理局与长江水系14省(市)交通运输厅(委)签署合作备忘录,宣布合力推进长江水运基础设施数字化转型升级。
交通运输部长江航务管理局局长刘亮表示,当前,长江水运数字化面临标准不一、规模效应不足等挑战,需通过深化央地协同,整合资源,打通关键节点。此次合作将释放“数字红利”,提升基础设施承载能力、通行效率和治理水平,加快推动长江航运迈向绿色、智能、高效的新发展阶段。
3.中欧班列(武汉)织密多式联运网络
记者9月10日从武汉汉欧国际物流有限公司获悉,中欧班列(武汉)与长江“黄金水道”发挥叠加效应,今年前八月,其回程班列经武汉阳逻港中转发运18102标箱,同比增长198%。
当前,以中欧班列(武汉)为纽带,长江“黄金水道”与亚欧大陆桥紧密相连。“欧洲—武汉—日本”“韩国—武汉—欧洲”等多条国际中转运输通道,助力外贸企业拓展市场。“中欧班列+汉亚直航”联运模式较传统运输方式缩短时效1/3左右,降低企业综合物流成本,实现多式联运内外联通。数据显示,截至目前,中欧班列(武汉)已累计开行5712列,承运货值逾1200亿元人民币。
4.二连浩特铁路口岸中欧班列今年突破30万标准箱
记者9月9日从中国铁路呼和浩特局集团有限公司获悉,截至9月8日,经二连浩特铁路口岸出入境的中欧班列今年已突破30万标准箱,较去年提前23天实现这一目标。
据介绍,今年以来,铁路部门先后增加“芜湖—莫斯科”“琉璃河—明斯克”“大同—谢利亚季诺”班列线路,中欧班列运行线路达74条,通达德国、波兰等10余国70多个城市或站点,辐射国内24个省区60余座城市,货物涵盖新能源汽车及配件、高端机械设备等万余种。
5.今年西部陆海新通道班列发送货物突破100万标箱
记者9月5日从国铁南宁局获悉,截至9月4日,今年西部陆海新通道班列发送集装箱货物突破100万标箱,达1001455标箱,同比增长72.5%,首次实现年度发送量突破百万标箱。
今年以来,铁路部门持续扩大班列覆盖范围,西部陆海新通道班列图定运行线累计达24条,其中以北部湾港、湛江港为起点的图定运行线已达14条。据了解,自2017年西部陆海新通道班列正式开行以来,已累计发送集装箱货物470万标箱,年均增速保持在两位数以上。
6.北京至哈萨克斯坦阿拉木图中欧(中亚)班列首发
9月11日,一列满载货物的中欧班列从位于中国铁路北京局集团公司北京铁路物流中心高末铁路专用线(位于北京市房山区)缓缓驶出,将经阿拉山口口岸出境,最终抵达哈萨克斯坦阿拉木图。
此次由北京市房山区发出的班列是积极响应中欧贸易发展需求,优化国际物流通道的重要举措。下一步,铁路部门将持续优化班列开行方案,拓展货物运输品类,持续完善基础设施建设,优化运输网络,全力做好服务保障工作,推动中欧(中亚)班列常态高效运行。
7.山东中欧班列定制化专列再启程济南枢纽持续强化跨境物流能力
9月11日,一列山东中欧班列定制化专列从济南董家镇货运中心缓缓驶出。该专列搭载55个标准集装箱,满载山东省内企业生产的白卡纸,将经霍尔果斯口岸出境,约20天后抵达俄罗斯圣彼得堡。这趟专为中国重点造纸企业量身打造的供应链专列,成为山东中欧班列精准对接企业物流需求的又一实践成果。
下一步,山东高速集团将持续提升山东中欧班列集结服务能力,大力拓展多式联运通道,为企业搭建更畅通、更高效的跨境物流通道。
8.陇南首列进口农产品中亚班列成功抵达
据甘肃日报9月11日报道,近日,一列自哈萨克斯坦阿拉木图发出、满载1100吨亚麻籽的中亚国际班列到达陇南货运站。记者从兰州海关获悉,这批货物价值506.4万元,经新疆霍尔果斯口岸中转,历时20余天、跨越3000余公里抵达陇南,标志着陇南市首列进口农产品中亚班列成功抵达。
天水海关关长张泰恒表示,将优化通关、物流保障和政策支持体系,助力陇南市拓展与共建“一带一路”国家的贸易往来,打造中亚农产品进口分拨基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