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冷链 • 正文

数智化赋能冷链物流,损耗从15%到3%的科技突围

  来源 : 现代物流产业网  作者 : 常河山
发布时间:  浏览:

文 / 现代物流报记者 常河山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科技赋能冷链物流在人们不断提升生活品质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据农业农村部数据,我国生鲜农产品在流通环节的损耗率高达20%~30%,远超国际5%的合理水平。如何通过人工智能赋能冷链物流,实现降本增效,成为新时期人工智能应用探索的重要课题。

而华鼎雪豹数智大模型、“前海粤十”的数字孪生以及云智冷数智化平台的实践,让人们看到了人“工智能+”赋能产业后产生的令人瞩目的效果。

用上数智大模型

企业成本平均降低15%

2025年6月,华鼎冷链仓配科技有限公司(下称“华鼎冷链科技”)的“华鼎雪豹数智大模型”被2025《中国仓储配送行业发展报告》选为行业优秀案例。

华鼎冷链科技人工智能研究部负责人周旭在接受现代物流报记者采访时表示,2019年华鼎冷链科技成立之初,经过广泛的调研,针对市场上冷链系统软件(平台)存在与实际业务契合度低、覆盖环节单一和数据孤岛问题,结合自身的战略发展目标和业务模型,先后投入3亿元,组建信息技术和SaaS系统自研团队,成功研发了“华鼎雪豹数智大模型”。

周旭介绍,华鼎雪豹数智大模型的构建逻辑,是基于华鼎SaaS平台的数字化能力+人工智能算法,通过算法不断学习业务场景构建完善模型,通过模型来为客户提供服务,形成了冷链物流全流程智能化管理的解决方案。

在冷链仓储环节,华鼎雪豹大模型解决了以往“每个仓是一个数据孤岛”的问题,还通过智能货位规划、智能订单、大数据分析等,对货品上架、分拣、复核、盘点等库内作业环节进行作业流程优化,实现了在库货品的效期管理、先进先出、智能补货等,大幅提高了仓储效率和准确率,减少了人工操作的误差。

在冷链运输环节,华鼎雪豹大模型通过实时数据分析和路径优化算法,实现智能排线、智能排单、智慧装载、智能外呼等功能,减少运输时间和成本。通过智能温控系统和实时监控平台,来保障食材在仓储配送过程中的品质和安全。

在整个业务链条上,华鼎雪豹数智大模型实现了从上游食材采购、生产,到下游餐饮终端消费的全链条覆盖,借助强大的数字资产沉淀和数据分析能力,通过历史数据和市场趋势,有效促进企业精细化管理、全面化监管、科学化决策,为企业数字化转型提供了有力支撑。

周旭告诉现代物流报记者,应用华鼎雪豹数智大模型后,冷链物流企业的运营成本平均降低了15%,食材损耗率减少了20%以上。单车调度从一个小时,缩短到秒级响应;单日最大运量阈值从100吨提升至1000吨;日处理订单量提升127%,因温度不达标导致的货损,降低了13%,单位运量较使用模型规划前节约运输里程约15%,仓储管理人工成本降低了21%,预计每年为企业节省成本约9300万元。

数字孪生工厂

运维成本降低35%

深圳前海粤十信息技术有限公司(下称“前海粤十”),是业务垂直于“农产品冷链”的供应链科技综合平台,高损耗一直是冷链物流的行业痛点,而“前海粤十”与AI企业  DeepSeek 的合作,通过技术融合打造了精准降损、成本砍半、零死角安全三大优势动力。

基于DeepSeek-R1模型的超强算力,“前海粤十”实时分析全球气象数据、市场供需、交通路况,预测冷链运输中的温控波动与库存需求,将生鲜损耗率从行业平均15%降至3%以下,年均为企业节省超10亿元。

通过AI驱动的“全局能源分配算法”,结合“前海粤十”数智化冷链管理平台,可自动规划冷库制冷周期、运输路径与仓储布局,能耗成本直降50%,响应速度提升300%。

结合物联网传感器与DeepSeek-V3的多模态分析,实时监控设备故障、微生物滋生、人为操作失误等风险,“前海粤十”实现了全方位监管冷链流程,预警准确率高达99.8%,终结了“断链危机”。

与DeepSeek的融合,让“前海粤十”从“冷链物流”跨越到“全链智脑”,在人工智能的基石上,实现了自身冷链产业“神经中枢”的全面重构。

“前海粤十”的智能调度系统,可实现千万级订单的自动化分单与运力匹配,效率较传统系统提升10倍,响应时间压缩至毫秒级。 

“前海粤十”数字孪生工厂,通过AI构建冷链仓储的虚拟镜像,实时模拟温度场、气流场与设备负载,优化空间利用率超40%,运维成本降低35%。  

此外,“前海粤十”机器人的研发与应用方面,因为有DeepSeek赋能而表现卓越。

在复杂冷库环境中,“前海粤十”机器人路径规划与避障能力提升50%,运营效率也提升了30%。

通过DeepSeek的能源优化算法,“前海粤十”机器人的能耗降低15%,支持120A两小时无线快充,实现全天候无间断作业。DeepSeek的多模态分析技术,使“前海粤十”机器人能够实时监测冷库环境中的潜在风险,走向安全事故零发生。

经过数年深耕,“前海粤十”通过整合AI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移动互联网、机器人技术,集成应用于供应链、仓储、物流、金融、机器人等全业务流中,打造了适应冷链全场景的信息化产品模块、冷库机器人产品矩阵、智慧冷链云平台,现已服务全球超4700万吨冷链园区容量,全国超32万+家冷链供应链企业,链接超2000个冷库,整合了1000多条运输干线。

大平台技术赋能

制冷电费环比减少22%

金秋十月,在河北辛集某中型梨产地冷库内,满载新鲜梨果的货车陆续驶入。

在冷库旁边的中控室内,负责人张舵盯着大屏幕上跳动的温区数据,再也不用像以前那样安排人工频繁巡检。

有了云智冷平台,全库温湿度一目了然,一个人就能管过来,电费还省了不少。

“云智冷”平台采用先进的边缘计算架构和云计算平台的结合,通过物联网设备(如温湿度传感器、智能温控设备等)进行数据采集,并利用边缘端处理数据来实现实时监控和控制。平台的云端系统则提供数据远程分析、智能优化与决策支持,确保温控系统的精准性与稳定性。 

天津商业大学机械工程学院制冷及低温工程专业硕士生导师、副教授刘兴华在接受现代物流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在没有使用云智冷平台之前,传统冷库里悬挂着几支水银温度计,工人要么现场看读数,要么靠摄像头远程盯着,发现温度超了就跑过去开制冷机,温度低了再手动关掉制冷机。

刘兴华认为,没有人工智能平台赋能的冷库,用悬挂水银温度计查看温度和人工被动开关制冷机的温控模式,弊端重重:水银温度计只能测固定点位,冷库角落、货架深处等区域温区盲区大;人工盯守易疲劳,从发现温度异常到调整设备,最快也要 5~10 分钟,导致库内温度波动常超 ±5℃;加上部分冷库制冷设备老化,控温精度更难保证。

所以,每年入库季节,中小型库点,因温区不稳出现梨果变质的情况,时常发生。

针对这一行业痛点,云智冷平台以“数字化技术 + 新能源兼容”双轮驱动,彻底重构控温与能源管理逻辑。在硬件层面,云智冷平台用无线测温传感器替代传统水银温度计,在冷库内均匀布设数十个监测节点,小到货架间隙、大到库门附近,全区域无死角覆盖,数据每30秒自动采集一次,实时传输至中控平台。

云智冷平台智能融霜技术,通过专用传感器动态感知蒸发器结霜厚度,结霜到临界值自动启动融霜程序,融霜完成后立即恢复制冷。这样,梨果就能始终处于一个合理稳定的温控环境,保质保鲜有了保障。

刘兴华介绍,过去工人凭经验定周期融霜,要么融霜不彻底影响制冷效率,要么融霜时间太长浪费电;现在,在人工智能平台的助力之下,实现温度精准把控,能耗比以前降了8%,制冷速度还快了不少。

张舵说,他们的冷库可存储10000吨梨果,以前需要6个人轮班测温、盯守、记录、温控,忙的时候,还要加人手儿。应用了云智冷平台后,系统自动生成温度报表、能耗统计,用3个工人就够了;仅仅人工成本,每年就能节省12万多元。

刘兴华告诉现代物流报记者,有了云智冷大平台技术赋能,辛集的这座冷库的制冷电费环比减少22%,入库旺季每天能省200多度电,一个月能省电费6000多块钱。

全媒体热线 : 4000-5656-98
微博
微信
视频号

    相关文章Related

    返回栏目>>

    首页   |   帮助

    Copyright © 2005-2020 现代物流产业网 版权所有 客服热线:4000-5656-98
    《现代物流报》社有限公司授权 北京中物汇成工程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 为现代物流报官网 管理方
    www.xd56b.com和www.z56c.com两个英文域名同时使用一个主体网站
    英文域名:www.xd56b.com   京ICP备19057590号-2 京公网安备 11010602007039号
    英文域名:www.z56c.com   冀ICP备2020027852号-2
    技术支持:现代物流报社技术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