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现代物流报记者 孙辉 李丹 综合报道
编者按
“中欧班列指数”的正式启动,将进一步推动班列从“通道经济”向“枢纽经济”升级。它不仅能够通过数据共享促进沿线产业融合,增强供应链韧性,还为欧亚经济论坛中国陆港与物流枢纽发展会议写下生动注脚。此次会议全面展示了共建“一带一路”以来国际陆港与中欧班列高质量发展的成就和创新经验,探讨了国际陆港及物流枢纽发展趋势。从“连点成线”到“织线成网”,中欧班列与陆港枢纽正以更高效率、更优服务让“中国制造”与“欧洲好物”双向奔赴更顺畅,通关流程更简化,国际贸易更便利,深度诠释了“一带一路”的韧性和价值。
以“港产融合科技创新”为主题的2025欧亚经济论坛中国陆港与物流枢纽发展会议于9月23日在陕西西安开幕。本次会议作为2025欧亚经济论坛的重要组成部分,聚焦国际陆港与中欧班列高质量发展,全球首个“中欧班列指数”在会议期间正式启动,标志着中欧班列发展进入数字化、标准化新阶段。
会议由中国开发区协会、欧亚经济论坛秘书处主办,中国开发区协会陆港分会、西安浐灞国际港管委会共同承办,吸引了来自蒙古国、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等“一带一路”共建国家及国内各地的400多名代表参会。
西安中欧班列主要指标连续7年稳居全国第一
西安市人民政府副市长牛恺在致辞中表示,西安作为古丝绸之路起点,近年来以中欧班列为牵引,高质量推进陆港建设。目前稳定开行国际干线18条,国内集结线路26条,中欧班列(西安)开行量、货运量、重箱率等主要指标连续7年稳居全国第一。
西安已建成全国最大的中欧班列集结中心,集装箱吞吐量达540万标箱,运力6600万吨。中国·西安哈萨克斯坦码头建成投用,实现了国际物流“枢纽对枢纽”升级。通过智慧物流工程,货物放行由人工跑单优化为全天候自动秒放,综合成本降低15%以上。
今年1~8月,班列开行量持续保持较快增长,运送货值510.2亿元,助力西安市进出口总值实现14.9%的快速增长,分别高出陕西省(10.5%)、全国(3.5%)4.4个百分点和11.4个百分点。
跨里海国际运输走廊货运量大幅增长
据跨里海国际运输路线国际协会副秘书长萨吾特介绍,在跨里海走廊参与方的积极协调工作和中国物流平台的支持下,中国经跨里海走廊过境的集装箱班列数量大幅增长,从2023年仅有的11列增长至2024年的259列。
货运总量也呈现快速增长态势,2022年货运量达到148.5万吨、2023年增至276.4万吨、2024年达到333.2万吨,年均增速显著。预计到2030年,经该走廊的过境运输量将达到30万标准箱,哈萨克斯坦出口量将达到1000万吨。
作为本次会议的“重头戏”,全球首个“中欧班列指数”正式启动。该指数旨在搭建连接亚欧市场的“信息桥梁”。该指数将通过聚焦中欧班列开行量、开行频次、货值增速等数据,量化展示陆港枢纽在通道辐射能力提升、产业联动效应等领域的成效。同时,通过为国内陆港企业提供科学的数据支持和决策依据,提升物流效率,促进产业升级,并助力区域优化陆港布局,推动物流枢纽优势向产业集聚优势转化,培育“物流带贸易、贸易聚产业、产业兴城市”的良性发展生态。
陆港云平台发布推动行业数字化转型
会议发布了陆港云平台,该平台发起单位,中铁十四局集团物流有限公司董事长崔维华作为发布人,宣布陆港云平台正式发布。该平台将提供四大核心接口,连接陆港场站、物流运输企业、贸易与货主企业以及监管与服务部门,实现陆港生态内核心节点的智慧互联与协同联动。
从当前陆港行业的整体运行情况看,仍然普遍存在着信息孤岛、流程断链、状态不透明、标准不统一等四大核心堵点。对此,中铁十四局集团物流有限公司数字科技分公司总经理刘博发言时指出,陆港云将提供四大核心接口:一是连接陆港场站/枢纽,实时状态共享、资源调度协同;二是连接物流运输企业,运输过程可视化、运力匹配、智能调度;三是连接贸易与货主企业,一站式服务窗口、通关进度追踪、供应链优化;四是连接监管与服务部门,单一窗口延伸、联合监管、便捷金融服务。通过这四大核心接口,实现陆港生态内核心节点的智慧互联与协同联动。给客户带来的核心价值即降本增效、提升服务、引领标准、产业赋能的核心价值。
会议还发布了全国第二批A级陆港企业名单,共有23家陆港企业获得认定。其中,西安国际港集团有限公司、徐州淮海国际陆港控股投资发展集团有限公司等企业获评5A级陆港。
此次评估按照《陆港分类与评估指标》标准,从设施设备、口岸服务、信息化、配套服务、运行管理、高质量发展六大类28项指标进行综合评估,经过严格评审流程最终确定。
深化国际合作共建“一带一路”
海关总署原党组成员、国家口岸办原主任叶剑指出,要深化“一带一路”国际合作,推动沿线国家共同投资建设边境口岸“一站式换轨枢纽”,同时推动中国与更多沿线国家签署“铁路运输便利化协定”,简化班列出入境手续、统一货运单据标准。
会议期间,西安国际港集团有限公司与吉尔吉斯国家铁路公司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将在海外铁路码头项目建设等方面开展深入合作。
据了解,中国陆港与物流枢纽发展会议自2014年首次举办以来,已成功举办十二届,成为全国陆港行业重要的交流与合作平台,见证了我国陆港产业由小到大、不断成长壮大的重要历程。
来源:中国日报
作者:秦峰 韩博轩
由中国开发区协会陆港分会与中国经济信息社联合研发的“中欧班列指数”9月23日正式启动。这一指数的启动,是2025欧亚经济论坛中国陆港与物流枢纽发展会议的重要内容,标志着中欧班列这一贯穿亚欧大陆的“钢铁驼队”,迈入数字化评估与高质量发展新阶段。
2025欧亚经济论坛9月23日在陕西西安开幕。会上,新华指数研究院研究员李宗佺在介绍“中欧班列指数”时说,这一指数从战略导航、协同赋能、共享互联三个核心价值出发,以超越物流的理念进行设计,覆盖“通道—枢纽—产业—贸易”全链条,系统评估中欧班列在提升物流效能、促进区域协同、增强供应链韧性等方面的作用,从运输规模、运行效率、贸易质量、服务水平多维度刻画中欧班列的发展现状与潜力,为战略决策提供数据支持。同时,依托智库、数据、运营、发布一体化的“指数+”空间,形成从理论到实践、从成果到推广的完整闭环,为中欧班列发展提供全链条支撑服务。
据了解,中欧班列已累计开行超过11万列,发展逐步进入质量提升的关键转型期。“中欧班列指数”可为行业提供一把衡量发展水平、引导资源优化配置的“数字标尺”。“我们将深挖中欧班列内在价值,分阶段搭建指数矩阵体系,构建起指数生态,努力将指数打造成为国际物流数字化治理的标杆成果,争取为国际陆路运输规则、标准制定提供关键数据支撑。”李宗佺说。
业内人士表示,“中欧班列指数”的启动,将进一步推动班列从“通道经济”向“枢纽经济”升级。“‘中欧班列指数‘通过聚焦中欧班列开行量、开行频次、增速等数据,量化展示陆港枢纽在通道辐射能力提升、产业联动效应等领域的成效,不仅能为国内陆港企业提供科学的数据支持和决策依据,还能提升物流效率,促进产业升级,推动公路枢纽优势向产业集聚优势转化。”中国开发区协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王磊说。
来源:新华社
作者:姜辰蓉 吕轩昂
作为2025欧亚经济论坛重要活动之一,中外企业跨境合作服务对接会在陕西西安成功举办。本次对接会汇聚了中国、乌兹别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等国家的40余家企业代表,围绕高质量服务企业出海展开经验交流与合作洽谈,并发起设立“西安跨境合作服务平台”的倡议,助力西安打造“外贸经商优质城市”的国际新名片。
在主题演讲环节,中山大学法学院教授穆亚平以《中国企业出海投资亚欧国家风险控制及争议解决》为题,指出共建“一带一路”为跨境贸易与投资带来广阔机遇,同时也伴随复杂多变的风险。他提出构建“丝路商事服务生态圈”,可以为跨境贸易提供“事前合规审查+事中风险预警+事后争议调解”全周期护航,促进双方在法律合规层面达成共识,为订单合作提供法律保障。
乌兹别克斯坦“阿多拉特”国家法律信息中心主任穆萨耶夫·阿克巴尔·穆希迪诺维奇表示,希望协作创建新的系统,加强法律信息交流工作,推动两国关系在法律信息、投资等领域进一步发展,为投资者和企业家创造更多机会。
在沙龙分享环节,西安铁城物流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孟华宁结合7年跨境物流服务经验指出,政策合规是跨境贸易的“生命线”,物流链稳定性至关重要。他提出,未来将通过物联网监控、大数据预警等技术提升风控能力,并呼吁多方协同共建稳健的跨境贸易生态。
在本次活动中,中外企业进行了一对一对接洽谈。在签约环节,广东广信君达(西安)律师事务所、陕西中能海铁大宗商品经营有限责任公司、西安大弘能源科技有限公司分别与吉尔吉斯斯坦律师事务所、哈萨克斯坦AKA集团、哈萨克斯坦生态贸易有限责任公司进行了现场签约。
陕西中能海铁大宗商品经营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黄漫琴表示,她们跟哈萨克斯坦的企业进行了意向签约,主要是采购原料类供应企业提供的大宗商品。
为推动形成长效合作机制,与会企业共同倡议设立“西安跨境合作服务平台”。据介绍,平台将具备政策服务、资源对接等职能,依托专业法律服务保障跨境合作合规安全。
来源:蓝鲸新闻
作者:吴欣
作为新疆连接其他省区的“东大门”,哈密凭借“东联西出、南通北拓”的独特区位优势与“煤飞色舞、风光无限”的丰富资源禀赋,在全疆、西北乃至全国物流格局中的战略地位日益凸显,为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了强劲动能。
2023年9月23日,哈密首列始发中欧班列鸣笛启程,标志着哈密正式打通国际物流大通道,让“中国制造”“新疆产品”从哈密集结后走向世界,全球商品也通过哈密便捷进入中国,为东中部地区与中亚、欧洲双向开放架起互联互通的“桥梁”。截至目前,哈密已累计开行中欧(中亚)班列80余列,提升了哈密辐射中亚及欧洲的物流能力,进一步巩固了哈密作为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重要节点城市的地位。
物流发展,离不开交通基础设施的硬支撑,更离不开运输服务的软实力。新疆铁路部门聚焦自治区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大力发展铁路现代物流,为哈密市物流业发展提供强劲动力。乌鲁木齐局集团公司货运产品体系实现从单一到多元的跨越,全国首趟铁海联运“一单制”物流总包项目提升多式联运便捷性;三坪—西安国际港电商班列循环开行超百列,让进出疆货物加速融入“包邮区”;全国铁空联运跨境班列顺利开行,搭建联通欧亚的立体物流网络。公司积极探索“铁路+金融”服务模式,通过“铁路运费贷”“信用证结算”等创新工具,为企业提供融资便利和贸易结算支持,降低物流成本,加速资金周转,助力新疆实体经济降本增效,为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和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在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深入实施和新疆加快构建对外开放大通道的背景下,哈密正以现代物流业为突破口,加快构建“通道+枢纽+网络”的现代物流体系,推动物流业与制造业、商贸业、能源产业深度融合,全面提升物流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保障能力。
来源:中国新闻网
作者:田玉 郭子毅 麦麦提·玉苏普
日前,一列满载汽车零配件、网格布、空调、微波炉等多种品类货物的中欧(中亚)班列,从位于北京市房山区的北京国际陆港缓缓驶出。记者了解到,此次班列将经过新疆阿拉山口口岸出境,最终抵达哈萨克斯坦阿拉木图,全程运行9天左右。班列共搭载55个集装箱,价值达到2000多万元,是北京市首趟从阿拉山口驶出国门的国际货运班列,为首都连接“一带一路”共建国家开辟了新的出境线路。
据了解,自今年3月启动运营以来,北京国际陆港已陆续联通霍尔果斯、满洲里、二连浩特三个陆路口岸,着力构建首都国际铁路快速运输大通道。在班列常态化开行基础上,北京国际陆港不断优化线路运营,积极探索多通道发运,实现与阿拉山口口岸互联互通,为“北京智造”走出国门提供了更便捷的通行服务。“拓展更多过境口岸,意味着接入更广泛的国际运输网络,极大提升了货物跨境运输的灵活性。”北京房山国际陆港总经理王传蒙表示,截至目前,北京国际陆港已累计开行中欧(中亚)班列13列,运送标箱超1300个,货重破万吨,货值近2亿元,迅速崛起为京津冀地区重要的国际物流枢纽。
未来,北京国际陆港将以房山区创建国家物流枢纽为牵引,加速陆港基础设施建设,与铁路、海关等部门通力合作,持续推动线路多元化,推进班列提质增效,提高班列服务品质,扩大境外辐射国家和地区。铁路部门也将持续优化班列开行方案,拓展货物运输品类,持续完善基础设施建设,优化运输网络,全力做好服务保障工作,推动中欧(中亚)班列常态高效运行,成为区域互联互通的重要平台,助力更多“中国制造”通过中欧(中亚)班列走向国际市场。
来源:北青网
作者:叶婉
商务部原党组成员、国际贸易谈判副代表崇泉:
中国陆港和中欧班列发展支撑着中国制造更加便捷的走向世界,这种互联互通不仅仅带来了贸易往来,更促进了产业合作和文化交流,增进各国人民的福祉。但同时,当前发展也面临不少挑战,全球需求疲软,贸易保护主义加剧,物流成本上升等问题都给陆港和物流枢纽建设带来压力。面对这些挑战,建议一是加强基础设施硬联通;二是推进规则标准软联通;三是促进数字创新的智变;四是深化互利合作新联通。
西安外事学院商学院物流管理系主任徐德洪:
目前,西安有陆港型、空港型、生产服务型、商贸服务型国家物流枢纽和骨干冷链物流基地。其中,中欧班列是非常关键的旗帜标杆,是国内外产品交互贸易的运输通道。以陆港为枢纽,中欧班列为代表,带动内陆地区的开放发展,也打通了国家的战略安全通道,从长远来看,这是一个大的发展趋势。
《 现代物流报 》( 2025年9月29日 3版)
“中欧班列指数”正式启动
行业呼吁多方协同共建稳健贸易生态
哈密加快构建“通道+枢纽+网络”物流体系
北京中亚班列拓宽“一带一路”物流通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