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深度报道 • 正文
奋进的物流业·“十四五”答卷(三)

专题|“十四五”期间钢铁行业向“量”“质”并重转型

  来源 : 现代物流产业网  作者 : 孙辉 李丹 综合报道
发布时间:  浏览:

文 / 现代物流报记者 孙辉 李丹 综合报道

 
 

编者按

“十四五”期间,我国钢铁行业成绩斐然。以创新为基,在“稳增长、调结构”的同时,钢铁行业求新求变,实现绿色化、数智化转型。众多钢企如河钢、首钢等在高端产品上取得突破,南钢更是在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方面表现突出。当前,智能制造已成为钢铁行业高质量发展引擎,各方携手推进,钢铁行业正迈向更智能、高效、绿色的新阶段,为制造强国贡献力量。

 

 

废钢变“绿钢”、黑烟化“清风”……“十四五”期间,我国钢铁行业在挑战中前行,在“稳增长、调结构”的同时,也在绿色化、数智化等方面迈出坚实步伐。

2025年是我国“十四五”规划的收官之年,在政策的指引和政府、企业等各方共同努力下,钢铁行业顶住压力,不断求变,取得阶段性成果,为我国传统产业转型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稳中求“变”促增长

此前,我国钢铁行业面临供需失衡的结构性矛盾,传统粗放式生产模式也难以适应高质量发展要求。为此,如何去除过剩产能、优化产业结构成为“十四五”时期产业转型的重点。

“去产能”需要“壮士断腕”的勇气,并非一朝一夕能够实现。不过,在各方的共同努力下,钢铁行业在“阵痛”过后也迎来“新生”,市场中存在的“小散乱”现象极大改善,片面注重产量的观念也逐步向“产量与质量并重”的方向转型。

截至2025年7月,已有197家钢铁企业完成全流程或部分环节超低排放改造公示,全国6亿吨粗钢产能完成全流程超低排放改造,3.5亿吨粗钢产能完成重点工程改造,上述产能占全国总产能的80%以上。据行业统计,全国排名前十位的钢铁企业产业集中度提升至42%左右,较2019年的37%明显提升。

产能优化,让钢铁行业“疾驰”的步伐稳下来,在稳中求进、求变。“十四五”前4年,全国粗钢和钢材的年均增速分别为-1.1%和1.1%,均远低于“十三五”期间5.9%和5.1%的年均增速。经过十年时间,我国钢铁行业投资1.2万亿元进行“产能置换”,完成了近3亿吨产能重置。2024年,我国粗钢产量为10.05亿吨,较2020年的10.53亿吨下降4.6%。

产品结构调整则让钢铁行业在更好满足下游行业需求的同时,找到新的增长点。中国钢铁工业协会会长姚林指出,我国钢铁行业“减量发展、存量优化”的特征日益明显,制造业用钢占比从2020年的42%提高到2024年的50%。

兰格钢铁网高级分析师王英广在接受现代物流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我国钢铁行业产品结构不断向中高端升级,以满足新能源汽车、光伏、风电、航空航天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需求。无效和低效产能加速退出,产业集中度进一步提升,区域布局更加合理。

创新铸就高端跃升的“底座”

近日,河钢集团高强高耐蚀汽车板、高端家电装饰板、高碳铬轴承钢3个产品入选河北省工业和信息化厅评选的钢铁领域10个“拳头产品”。据介绍,钢铁领域拳头产品研发投入强度较高,能够在关键技术上持续形成突破,具有很强的代表性。

据了解,河钢集团此次入选的3种产品,均在技术领域实现突破性进展,实现产品稳定生产供货,产品性能指标达到国内领先水平。

目前,河钢集团高端品种钢占比近80%,高端产品直供客户超过1000家,发展成为我国第一大家电用钢、第二大汽车用钢制造商。在汽车用钢方面,河钢集团成功研发了17个系列板材产品和6个系列优特钢产品,广泛应用于汽车制造头部企业。

在“十四五”时期,众多钢铁企业以创新为“底座”,不断取得技术突破,提升汽车板、电工钢等高附加值产品占比,推动我国新能源汽车、机器人制造等产业向“新”而行。

今年8月,首钢集团发布了面向新能源汽车、人形机器人领域的两款高性能无取向电工钢,提升电机安全系数、扭矩并降低铁耗;宝钢股份湛江钢铁成功生产BeyondECO-30%厚板产品,碳足迹较传统产品降低30%以上。

市场对高端产品的需求,对钢铁行业自主创新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近十年来,我国钢铁行业支出超1万亿元研发经费,推动产品向高端化转型。

王英广指出,电工钢、汽车用高强钢等品种替代进度领先,是高附加值产品带动行业发展的代表性产品。

其中,电工钢(硅钢)作为高附加值产品的核心品类,产能利用率保持在90%以上,接近半数企业产能利用率超过85%,高于行业整体80.8%(2025年二季度数据)的产能利用率。2024年,电工钢总产量同比增长9.9%,新能源汽车驱动电机用无取向电工钢国产化率从2020年的45%提升至2023年的68%。

第三代汽车高强钢(2000MPa级)以其高强度、强可塑性、高性价比受到车企欢迎。目前,我国第三代汽车高强钢(2000MPa级)实现批量供货,其占比从2020年的18%提升至2024年的24.5%,预计2025年将接近30%,在支撑汽车等行业发展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更精密的工艺、更具韧性的产品……钢铁企业对“精益求精”的追求,书写下游产业更高效、更安全的“中国制造”新篇章。

数智赋能向绿而行

数智化、绿色化转型,是我国钢铁行业在“十四五”时期的“底色”。

“十四五”以来,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深入发展,大数据、工业互联网、人工智能等技术与钢铁行业各环节相关业务快速融合,信息化、平台化、数智化成为业界共识,被越来越多企业确立为转型发展的重要任务。

在今年8月举行的第14届中国国际钢铁大会上,一组数据显示了钢铁行业以数智赋能自身发展的决心:

目前,我国95.1%的钢铁企业将数字化转型战略纳入企业总体发展进程,持续实施数智化改造升级;机器人包括无人化装备应用密度达65台 (套) /万人;82.9%的企业建设了智能集控中心;63.4%的企业运用三维可视化仿真系统建设数字化工厂。

截至2023年底,已有31家钢企上榜工业和信息化部“智能制造示范工厂”揭榜名单;在工业和信息化部等部门联合发布的2024年卓越级智能工厂名单中,钢铁企业数量在全国工业41个行业大类中占比约7%。

绿色化同样是钢铁行业转型的“主基调”。今年3月,钢铁行业被正式纳入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其中纳入履约的长流程钢铁企业(包括高炉、转炉等工序)约300家,排放量17亿吨,占钢铁企业总排放量的90%以上。

近日,河钢集团完成万吨级氢冶金绿钢出口欧盟订单,实现每吨钢碳减排50%,绿钢领域全球竞争力加速提升;宝武集团旗下八钢公司投运世界首座2500立方米富氢碳循环氧气高炉(HyCROF),年减排二氧化碳近60万吨。

王英广指出,电炉短流程炼钢产能的提升、高废钢比技术的突破、高效节能技术(如TRT)的推广以及氢冶金等颠覆性技术的示范应用,都直接或间接地促进了碳排放的降低。各大钢铁企业在降低碳排放方面的实践与成果,也标志着钢铁行业从“能耗双控”向“碳排放双控”转变,绿色制造体系逐步完善。

来源:现代物流报

作者:马敬泽

 
 
♦  关注 ·  Focus  ♦
 
 
 
 

智能制造已成为钢铁行业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引擎

当前,发展智能制造不仅是推动钢铁企业转型升级的必由之路,更是提升产业链现代化水平、增强国际竞争力的战略选择。10月11日,在辽宁省本溪市召开的第六届中国钢铁工业智能制造发展大会,围绕钢铁行业智能制造前沿技术、关键路径与实践经验,开展多层次、多维度交流与探讨,凝聚行业共识,激发创新动能,为推动我国钢铁工业智能化转型注入新动力。

中国钢铁工业协会副会长李毅仁认为,智能制造已成为钢铁行业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引擎,是培育新质生产力、落实“人工智能+”行动的关键抓手。中国钢铁工业协会副秘书长,信息标准院党委书记、院长张龙强表示,钢铁行业要通过数据赋能、智能驱动,提升资源利用效率和生产运营水平,为行业注入新的增长动能。未来,钢铁行业将继续深化数智融合,推动绿色低碳与智能制造协同发展,为实现“双碳”目标、建设制造强国和数字中国贡献钢铁力量。

智能制造是推进新型工业化、发展新质生产力及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对于具有流程性特点的钢铁工业而言,更是其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工业和信息化部装备工业一司原一级巡视员苗长兴介绍,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智能制造,近年来工信部落实部署,出台多领域方案、开展专项行动、构建标准生态,推动我国智能制造成效显著,钢铁工业亦成果颇丰。“十五五”时期,钢铁工业需以数字化智能化转型培育新质生产力,并从创新驱动、标准引领、整体谋划、标杆引领四方面,系统推进智能制造。“智能制造是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核心,是推动我国制造业由大变强的关键力量。”工业和信息化部装备工业发展中心装备研究二处干部刘壮表示。

工业和信息化部原材料工业司钢铁处副处长张绪武表示,智能制造是推动钢铁工业高质量发展的战略选择,坚持创新驱动,夯实智能制造技术根基;深化融合应用,推动全流程智能化转型;强化数据赋能,释放要素价值;统筹发展和安全,筑牢安全底线。“钢铁行业应继续推进数字化转型,力争引领钢铁行业迈向更加智能、高效、绿色的新阶段。”本钢集团董事、总经理、党委副书记霍刚说。

当前,我国钢铁行业智能制造正加速推进,95.1%的钢铁企业已将数字化转型战略纳入企业总体发展进程,智能集控中心、三维仿真工厂等建设成效显著,钢铁行业智能化水平走在传统制造业前列。张绪武认为,钢铁行业的数字化、智能化转型是一项长期且艰巨的系统工程,需要各方携手共进、持之以恒推进。北京科技大学原校长徐金梧表示,钢铁企业创新发展需以智能制造为主攻方向,推动“业务数字化”向“数字业务化”转型,并借助数字化、AI+提升自主创新能力与核心竞争力。AI驱动的运营大模型与智能工厂需突破三大关键技术,同时提出AI可通过“数字化试错”加速新钢种研发,也能以强化学习优化工艺,进而实现提质降本。

来源:中国工业报

作者:孟凡君

♦  聚焦 ·  Spotlight  ♦
 
 
 
 

为“大国重器”铸就“钢筋铁骨”

南钢股份高端材料助攻制造业升级

“十四五”期间,作为中国钢铁工业发展的重要参与者与见证者,南京钢铁股份有限公司(下称“南钢股份”)的发展历程与转型实践极具代表性。

高端化驱动发展。高端化的核心是“科创驱动”。南钢股份持续构建全球性创新网络,聚焦前沿材料研发和人才培养,目前已与全球12个国家、82家科研院所合作。南钢股份坚持研发投入占比连续多年超3%,2010年以来累计67项成果获省部级以上科技进步奖,10余项国家级项目落地,其中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6项,这背后是“生产一代、储备一代、研发一代”的技术理念。

2024年11月,工信部发布的35个先进制造业集群中,苏南特钢材料集群名列其中。该集群以南京市牵头,南钢股份为链主企业,承担着为高端制造发展提供高精尖材料的重大使命。

智能化引领未来。2021年,南钢股份建成的智慧运营中心依托全栈式工业互联网平台,整合全要素全价值链数据,通过“一脑三中心”(智慧运营中心为大脑,铁区/钢轧/能源一体化中心为支撑)实现高效管控。过去五年,南钢股份通过数字化降低了质量成本、研发成本,提升了高端产品成材率,产业链协同降本效果显著。

目前,南钢股份进入“一切数字业务化”第二阶段。企业数字化建设不再是“自己用”,而是把数字化能力对外输出:孵化了金恒科技、钢宝股份、鑫智链等子公司,为钢铁、矿山、环保等20多个行业提供数智化服务。

绿色化筑牢根基。南钢股份以“做全球绿色钢铁的先行者”为愿景,目前已通过全流程、全工序超低排放改造,是江苏省首家且连续两年环保绩效A级的“长流程钢铁”。现在的南钢股份是“用矿不见矿、用煤不见煤、运料不见料、出铁不见铁、绿叶不见尘”的国家级绿色工厂。

南钢股份确立了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50年实现碳中和的目标,积极构建“极致能效+清洁能源”双轮驱动的能源体系。一方面,全面推广节能新技术,持续提升能源利用效率,通过优化生产工艺、应用节能管理系统等措施,降低能源消耗和碳排放,推动钢铁制造向低碳、高效的方向发展;另一方面,加快打造绿色高效能源体系,已建成55MW光伏发 电 体 系 和 装 机 容 量61MW/123MWh客户侧储能项目,继续谋划光伏三期以及风力发电,积极开展绿电和绿证研究,不断降低化石能源使用比例,推动公司能源管理智能化、绿色化转型。

“十四五”以来,钢铁行业已经走向新的发展阶段。面对挑战与机遇,南钢股份经营业绩稳健,持续保持行业前列,ROE稳步提升,多年来,公司坚持回报投资者,上市以来累计实施现金分红23次,总额超136亿元,分红比例占累计归母净利润的50%以上,真正实现了与投资者共享发展成果。

来源:证券时报

作者:郭博昊

 

《 现代物流报 》( 2025年10月20日 3版)

全媒体热线 : 4000-5656-98
微博
微信
视频号

    相关文章Related

    返回栏目>>

    首页   |   帮助

    Copyright © 2005-2020 现代物流产业网 版权所有 客服热线:4000-5656-98
    《现代物流报》社有限公司授权 北京中物汇成工程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 为现代物流报官网 管理方
    www.xd56b.com和www.z56c.com两个英文域名同时使用一个主体网站
    英文域名:www.xd56b.com   京ICP备19057590号-2 京公网安备 11010602007039号
    英文域名:www.z56c.com   冀ICP备2020027852号-2
    技术支持:现代物流报社技术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