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现代物流报记者 常河山
浙江兰溪杨梅“下枝头即上舌尖”,广东荔枝成熟便抢得“鲜”机,湛江、茂名的热带水果5小时内便可摆上粤港澳大湾区市民的餐桌……
如今,冷链物流已成为保障民生供给、激活产业潜力的核心支撑。
2025年10月23日,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指出,“十五五”时期,必须坚持有效市场与有为政府相结合,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
那么,冷链产业该如何推进相关资源的有效配置?如何使冷链物流成为“有为”产业?
长远来看,冷链物流的“有为”,并非规模的简单扩张,更是以网络筑基、技术赋能、服务升级为路径,破解行业痛点,实现高质量发展。
织密冷链网络,畅通产销路径
“全程温控”的实现,根基在于完善的网络布局。截至2025年6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已累计布局105个国家骨干冷链物流基地,实现31个省(区、市)全覆盖,提前完成“十四五”规划目标,“四横四纵”国家冷链物流骨干通道网络基本成型 。这些基地绝非孤立节点,而是功能互补的协同枢纽。
城市群中的“双片区联动”模式颇具代表性。杭州国家骨干冷链物流基地以“余杭+钱塘”为支点,余杭片区依托农副产品物流中心聚焦批发交易与区域分拨,钱塘片区凭借城郊大仓主攻城市配送与中央厨房服务,通过“商流+物流+信息流”深度融合,大幅提升长三角保障能力。商户借助基地信息化平台“拼车”发货,运费可直接降低50%以上。
同时,冷链网络正加速向基层延伸。针对农村“最初一公里”损耗高、“最后一百米”覆盖弱的问题,中央一号文件明确部署优化农产品冷链物流体系,推动设施向乡镇下沉,让特色农产品借冷链“出山进城”,畅通城乡双向循环。
破解降本难题,守护全程新鲜
技术是冷链物流的“核心引擎”,从根本上破解了传统模式高损耗、难追溯的痛点。如今,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技术正重构行业作业逻辑,成为新质生产力的重要体现。
数字化让全程管控有了“透视眼”。杭州基地借助物联网、5G及AI技术,实现商品从入库到配送全流程追踪溯源;智能分拣设备大幅提升作业效率,钱塘片区更通过“物流上楼”设计,让货车直达仓库楼层,压缩装卸时间。这种数据驱动模式,打破了传统冷链的信息孤岛。
绿色智能装备的应用,则让冷链更具可持续性。中铁特货研发的新一代移动冷库,采用集装箱模块化设计,适配公铁联运,使移动冷库在30摄氏度至零下40摄氏度超宽工况温域下实现精准温控,经实测节能率超20%。
杭州国家骨干冷链物流基地,加快推动绿色低碳实践,淘汰高能耗冷库设备。余杭片区冷库机房完成“无氨化”改造,传统的氨制冷被安全性更高的制冷剂替换;钱塘片区规划“光储充”一体化系统,年可实现绿电500万千瓦时,实现基地内用电绿色低碳化。
匹配多元需求,激活产业价值
冷链的“有为”,最终要落地为对需求的精准响应。从消费端到产业端,打破同质化、提供定制化服务,已成价值跃升的关键。
消费端的“场景化服务”贴近民生。杭州钱塘片区打造“城郊大仓+消费基地”模式,聚焦净菜加工、生鲜共储共配,打通“从农场到餐桌”全链条,服务范围覆盖长三角城市群,既保障日常消费,也强化区域保供能力。
产业端的“定制化服务”更显赋能价值。福建大金湖食品有限公司引入中铁特货移动冷库后,产品保鲜期显著延长,流通损耗大幅降低,更能灵活应对市场季节性波动,供应链韧性显著增强。这种“装备+场景”的适配服务,让冷链从单纯运输环节升级为产业增值节点。
从网络协同到技术创新,再到服务升级,冷链物流的“有为”之道,始终围绕“效率、安全、绿色”的核心目标。随着105个骨干基地持续发力,叠加技术与服务的深度融合,冷链物流必将在保障民生供给、促进产业振兴中发挥更大作用。
微博
微信
视频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