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现代物流报记者 孙辉 韩莹 综合报道
编者按
我国海洋经济正从“规模扩张”加速迈向“质量跃升”新阶段。今年前三季度海洋生产总值为7.9万亿元,同比增长5.6%,亮眼数据勾勒出我国海洋经济产业稳中有进的发展图景。从海洋渔业到深海矿产开采,从船舶建造到海洋科技创新,从智慧码头到港产城联动,现代海洋产业体系正加速构建,海洋发展新动能正不断涌现。海洋经济正以强劲“蓝色支撑”,为国民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澎湃动力,推动我国向海洋强国建设迈出更坚实步伐。
——解读2025年前三季度海洋经济运行情况
前三季度,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沿海地方和涉海部门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面对国内外纷繁复杂的形势,坚持稳中求进、以进促稳,有效落实海洋领域宏观政策,加快培育和发展海洋新质生产力,海洋产业发展态势良好,海洋资源要素供给稳定,企业经营情况总体较好,海洋科技创新成效显著,海洋对外贸易稳中有进。初步核算,前三季度海洋生产总值实现7.9万亿元,同比增长5.6%,高于国内生产总值增速0.4个百分点,为国民经济发展提供了坚实的“蓝色支撑”。
海洋发展新动能不断涌现
海洋传统产业基石作用稳定发挥。海洋船舶工业发展总体平稳,前三季度海船完工量、海船手持订单量分别同比增长6.7%和25.7%。新接订单量、造船完工量、手持订单量以修正总吨计分别占世界市场份额的63.5%、47.3%和58.6%,继续保持全球领先。绿色船舶产品技术创新与供应能力持续提升,我国新接绿色船舶订单国际市场份额达到70.6%,全球首艘氨燃料动力1400箱集装箱船、全国首艘200TEU纯电智能远控集装箱海船相继开工,我国首例新造船碳捕集系统(OCCS)在8.2万吨散货船上完成试航,助力航运业减排降碳。
海洋新兴产业加速发展。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业发展平稳。克拉克森数据显示,前三季度我国海工装备新承接订单金额、交付订单金额、手持订单金额分别占国际市场份额的60.0%、50.8%和61.9%,继续位居世界第一。多领域海工装备产品取得新突破,国产24套2000米级国际超深水海洋装备完成交付,我国首个深水油气水下机器人七功能机械手投入应用,全球单机容量最大的漂浮式风电平台“三峡领航号”基础平台、全球首艘8万吨级通海养殖工船“森海先锋”号相继交付。
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基础进一步夯实
海洋空间资源和能源保障能力稳步提升。前三季度,全国批准用海用岛面积26.2万公顷,同比增长19.2%,项目涉及投资额超6419亿元,有效保障了重大项目用海用岛需求。海洋油气资源开发利用有序推进,海洋清洁能源供给水平不断提高,前三季度,海上风电发电量、新增并网容量同比分别增长3.7%、42.1%。
涉海企业经营总体向好创新投入持续增加
涉海企业生产经营信心提振。问卷调研结果显示,随着扩内需、促消费的政策红利正在全国范围内加速释放,分别有55.6%、54.2%、80.1%的企业前三季度营业收入、利润、用工人数实现同比增长,比例均高于上半年。分别有24.4%和64.5%的企业对四季度经济环境持乐观和观望态度,分别有24.3%和51.3%的企业预计四季度营业利润比三季度增长及持平,90.6%的企业预计四季度平均用工人数保持稳定或增长。
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不断夯实。涉海企业通过加大研发投入、深化产学研合作及企业间共同研发、提升科技人才队伍建设和管理水平、建立奖励机制、数字化转型等措施不断增强自身创新能力。问卷调研结果显示,分别有62.9%、62.3%的企业前三季度研发经费和人员数量实现同比增长。
创新驱动引领新质生产力发展取得新成效
海洋领域数智化能力建设再上新台阶。全国首个海洋领域可信数据空间在浙江上线,将有效激发“沉睡”的海洋数据价值。深圳发布“AI+海洋”行业应用场景,助力海洋经济智能化升级。国内首批自主研发海洋工程柔性制造智能焊接机器人设备系统集成完工,填补了我国海洋工程智能化焊接装备空白。
深海极地探测取得新进展。我国在南海成功布放首套超3500米水深剖面观测浮标系统,实现了从水上10千米大气到水下1千米海洋的综合同步观测,填补了国际大水深剖面观测技术的空白。“蛟龙”号载人深潜器在北极冰层下完成首次冰区下潜。我国首套自主研制的全海深痕量金属CTD绞车系统在北极完成示范应用,满足了极地环境下的洁净采样要求。
海运贸易稳中有进港口航线建设成效明显
海洋对外贸易韧性持续彰显。在更加错综复杂的内外部环境下,我国海洋对外贸易保持稳定。前三季度海运进出口总额同比增长1.7%,增速较上半年加快0.6个百分点,沿海港口外贸货物吞吐量同比增速也较上半年有所加快,海运贸易总体呈现恢复向好态势。
港口智慧化绿色化转型持续推进。目前全国已投运自动化集装箱码头和自动化干散货码头各30座,规模居世界前列。港口生产效率明显提升,天津港大型集装箱设备自动化率超88%,平均作业效率提升15%,青岛港进口提箱业务办理时间从4小时缩短到20分钟。港口绿色化水平持续提高,大连港完成全球首次绿氨船舶燃料加注,上海港完成国内首单国产超低硫重质船舶燃料加注,天津港、宁波舟山港实现船用绿色甲醇加注,有力推动港口绿色低碳转型。
国际航运网络加速织密。今年三季度,沿海港口加大拉美、非洲、中东等新兴市场航线拓展力度,嘉兴港新增直航非洲航线,温州港、北部湾港开通至中东国际航线,宁波舟山港开通首条北极航道航线,“张家港港—钱凯港”南美西直达快航班轮实现首航,“东莞港—非洲阿尔及利亚”“东莞—胡志明—贡布”新航线开通,上海南港码头新开澳新直航班轮航线。
前三季度,国家宏观政策发力显效,推动发展的积极因素累积增多,我国海洋经济呈现向新向好发展态势。但更要看到,当前外部不稳定不确定因素较多,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仍面临压力。下一阶段,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二十届四中全会和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六次会议关于推动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工作部署,加速海洋科技创新与产业升级,大力培育海洋新质生产力,推动我国海洋经济在高质量发展道路上取得新成效,助力海洋强国建设。
来源:海洋战略规划与经济司
作者:石绥祥
近日,国家发展改革委、自然资源部发布《中国海洋经济发展报告2025》。报告显示,2024年全国海洋生产总值达10.5万亿元,海洋经济规模持续扩大,海洋产业结构加快调整,海洋科技创新能力显著增强,海洋资源集约节约利用水平不断提升,海洋生态保护修复及预警监测工作取得成效,海洋经济对外开放合作不断深化。
具体来看,我国北部、东部、南部三大海洋经济圈持续扩能。北部海洋经济圈(由辽东半岛、渤海湾和山东半岛沿岸地区所组成的经济区域)新旧动能转换步伐不断加快;东部海洋经济圈(长江三角洲沿岸地区所组成的经济区域)海洋经济一体化发展初见成效;南部海洋经济圈(福建、珠江口及其两翼、北部湾、海南岛沿岸地区所组成的经济区域)深海开发与保护取得新进展。2024年,上述三大海洋经济圈海洋生产总值分别为31899亿元、33446亿元和37858亿元,分别比2020年名义增长33.1%、37.7%和33.3%。其中,山东海洋科技优势显著增强,正式启用超级计算机“神威·海洋之光”;浙江港口一体化改革形成新的增长潜能,梅山港区首次突破千万标箱,与穿山港区共同构成全球唯一的“双千万箱级”集装箱码头群;广东海工装备、海上风电等千亿级产业集群初具雏形,全球首台兆瓦级电解海水制氢装置成功试运行。
在现代海洋城市建设上,上海、深圳、青岛等城市的海洋国际竞争力不断提升,天津、大连、宁波、厦门等城市持续深耕海洋优势领域,在港产城融合发展、海洋渔业、现代航运服务业、海洋药物和生物制品等领域取得突破,秦皇岛、连云港、北海、三亚等城市推动特色化向海发展,努力建设彰显海洋特色的现代化城市和人海和谐的优秀范例。
16个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也立足自身优势,取得明显发展成效。例如,天津建成国内首条全国产海水淡化生产线,威海沙窝岛国家远洋渔业基地远洋自捕水产品回运率达90%以上,日照海铁联运班列总数达38条,青岛蓝谷发布千亿级参数“瀚海星云”大模型,连云港开行中欧班列911列、增长13%,上海崇明自主建造的全球首款、中国首制江海直达型1.4万立方米LNG(液化天然气)加注运输船成功交付。此外,宁波完成全国首单“蓝碳”拍卖,福州成立全国首个县级海洋碳汇交易服务平台,厦门建成全球最大的深海微生物菌种库。
来源:光明日报
作者:杨舒
广袤无垠的海洋是我国富饶的资源宝库,海洋经济已成为国民经济稳增长的重要力量。
近年来,我国持续推进海洋强国建设,海洋经济蓬勃发展。自然资源部最新数据显示,经初步核算,今年前三季度海洋生产总值7.9万亿元,同比增长5.6%。亮眼成绩背后,是我国自主创新,向海图强,将海洋经济发展走深走实的稳健步伐。
“2024年我国海洋生产总值比‘十三五’末增长了34%,占国内生产总值的7.8%。”自然资源部相关负责人此前介绍,我国已成为海洋产业门类最齐全的国家之一,已经拥有全部15个主要海洋产业,海洋水产品总产量已经连续36年稳居世界第一。
在福建福州连江县,“福鲍1号”深远海养殖平台上,工作人员轻按按钮,养殖箱便“乘电梯”浮出水面。该平台配备水质监测、视频监控等智能化设备,渔民在岸上就能实时了解海上养殖情况。截至2024年底,福建已建成深水抗风浪网箱5300多口,投建深远海养殖平台23个,深远海养殖规模居全国前列。
在浙江舟山一家海水淡化厂内,海水经反渗透膜过滤,逐渐分离出清澈的水流。新装置投入使用后,水质接近纯净水标准,海岛居民喝上了优质淡水。据了解,该工厂进行全面设备更新,减少碳排放达721.13吨,实现了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双赢。
当前,我国海洋科技创新驶入快车道,将深蓝潮涌处的丰富矿产、油气和生物资源转化为实实在在的生产力,持续推动“碧海银滩”变身“金山银山”。
在山东日照南部海域,施工作业船舶平稳地锚定在目标孔位。钻探平台上,钻头精准探入海底,进行岩芯取样。相关负责人表示,借助快速识别与精准取样技术,不仅实现了靶区的精准预测,还实现了勘查全过程环境影响最小化控制。
近年来,我国持续关心海洋、认识海洋、经略海洋,海洋经济综合实力提升,2024年海洋生产总值突破10万亿元,较2012年翻一番,体量不断增加、发展势头强劲,推动海洋强国建设不断取得新成就。
蓝色大海孕育无限机遇。“今年前三季度,国家宏观政策发力显效,推动发展的积极因素累积增多,我国海洋经济呈现向新向好发展态势。要加速海洋科技创新与产业升级,大力培育海洋新质生产力,推动我国海洋经济在高质量发展道路上取得新成效,助力海洋强国建设。”自然资源部相关负责人表示。
来源:人民网
作者:王绍绍
《全球海洋装备产业专利发展报告(2025)》在近日举行的第三届崖州湾知识产权论坛上发布。报告显示,截至目前,全球海洋装备产业有效专利量达30.64万件,从技术来源国家或地区分布排名看,中国海洋装备产业有效专利量约16.66万件,占全球比重达54.4%;韩国、美国、日本分别位列二、三、四位。
有效专利储备量反映一个国家在该领域的专利实力,主要国家专利储备与当前全球海洋装备产业的竞争格局基本契合。报告显示,我国海洋装备产业有效专利主要分布在特种船舶或浮动平台设计、水下作业载具及配套设备、船舶外部结构用部件或设备等领域。近10年来,我国专利增长带动了全球海洋装备产业专利申请量和授权量总体保持增长。
来源:东南网
作者:谷业凯
自然资源部最新数据显示,经初步核算,前三季度海洋生产总值达到7.9万亿元,同比增长5.6%,高于国内生产总值增速0.4个百分点。这一亮眼成绩背后,是国民经济发展“蓝色支撑”稳中有进的写照,映衬出我国海洋经济发展走深走实的稳健步伐。
海洋是高质量发展的战略要地,发展海洋经济是推动强国战略的重要方面。近年来,我国持续关心海洋、认识海洋、经略海洋,海洋经济综合实力显著提升,2024年海洋生产总值突破10万亿元,较2012年翻一番,体量不断增加、发展势头强劲,海洋经济的“蓝色引擎”迸发出更大的澎湃动力。
蓝色大海孕育无限机遇,深耕“蓝色国土”,壮大海洋经济,是大势所趋,也大有可为。1.8万余公里大陆海岸线蜿蜒绵亘,1万多个海岛星罗棋布,广袤而富饶的海洋,是支撑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空间和资源宝库。从海洋渔业、船舶建造、邮轮旅游,到海底光缆通信、深海矿产开采、深海基因资源利用……随着海洋经济发展不断走深走实,“碧海银滩”持续变身“金山银山”,让高质量发展的中国更加日新月异、动能强劲。这启示着我们,从海面到海底,从近海到远洋,向深远海进军,是空间的拓展,而持续深耕“蓝色国土”,未来必将更加美好可期。
深耕蔚蓝、向海图强,推动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科技创新是核心驱动力。如今,海洋科技创新驶入快车道,不断将深蓝潮涌处的丰富矿产、油气和生物资源转化为实实在在的生产力,为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坚实有力支撑。前进道路上,要加速海洋科技创新与产业升级,大力培育海洋新质生产力,更好助推海洋经济在高质量发展道路上取得新成效。
壮大海洋经济,建设海洋强国。智慧码头助力港产城联动、海洋牧场宛若“蓝色良田”、海上风机“追风逐浪”,映照着海洋经济的欣欣向荣、蒸蒸日上。奋楫深蓝、向海图强,我们要推动海洋经济不断向更广更深处拓展,让海洋经济这艘巨轮“破浪前行”的动能更强劲,以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推进海洋强国建设,为中国式现代化注入更加澎湃的“蓝色引擎”。
来源:荔枝新闻
作者:苏晓萱
自然资源部总工程师何广顺:
海洋经济是沿海国家经济增长最具活力和前景的领域之一,海洋城市是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区域和动力引擎。自然资源部积极支持沿海各地深挖海洋资源潜力,打造海洋经济发展增长极。支持经济大省挑大梁,推动广东、山东、浙江等建设具有重要影响力和较强辐射带动作用的海洋强省。支持建设一批各具特色的现代海洋城市,探索以海洋经济发展促进城市核心竞争力提升的路径。针对推动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三点建议:一是推动海洋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二是深化优势互补的海洋产业合作;三是携手促进海洋可持续发展。
国家海洋信息中心副主任、研究员李双建:
深海探索开发能力成为衡量一个国家海洋实力的重要标尺。要加大深海科学认知和技术研发投入,将深海矿产等资源开发作为培育新质生产力的重要方向进行布局,尽快完成深海产业链关键节点的自主可控和升级迭代。
中国工程院院士蒋兴伟:
建设国家海洋综合试验场,对实现海洋强国梦具有重要意义。建设功能完备、设施齐全的国家海洋综合试验场,可以加快海洋技术装备研制进度和产品化进程,解决创新装备由样机到产品“最后一公里”存在的测试能力严重不足问题,显著提升我国海洋科技创新能力。
《 现代物流报 》( 2025年11月10日 11版)
海洋经济呈现稳中有进良好局面
北部、东部、南部三大海洋经济圈持续扩能
蓝色产业持续壮大 海洋经济动能强劲
我国海洋装备产业有效专利量全球占比超五成
加速产业升级 培育海洋新质生产力

微博
微信
视频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