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深度报道 • 正文
【聚焦“十五五”规划建议前瞻民营经济发展①】

专题|政策红利持续释放 护航民营经济发展

  来源 : 现代物流产业网  作者 : 孙辉 韩莹 综合报道
发布时间:  浏览:

文 / 现代物流报记者 孙辉 韩莹 综合报道

 
 

编者按

民营经济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生力军,是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基础。“十五五”规划建议明确“完善民营企业参与重大项目建设长效机制,发挥政府投资基金引导带动作用,激发民间投资活力、提高民间投资比重,增强市场主导的有效投资增长动力”。国务院办公厅日前印发13项针对性政策举措,为民间资本扫清“投不了、不敢投”的障碍;场景培育和开放实施意见也为民营企业主动发掘市场需求,拓展了新场景。政策红利的持续释放,为民营经济发展擘画了宏伟蓝图,这为我们在新征程上推动民营经济持续发展壮大提供了重要指引。

 
 
 
 
为民间投资打开关键领域大门
 
 
 

记者11月10日获悉,国务院办公厅日前印发《关于进一步促进民间投资发展的若干措施》 (以下简称《若干措施》),从扩大准入、打通堵点等方面提出13项针对性举措,包括鼓励支持民间资本参与铁路、核电等重点领域项目并明确持股比例等要求、清理不合理的服务业经营主体准入限制等。“《若干措施》以前所未有的力度,打开了传统上由国有资本主导的关键领域大门。”中国企业联合会驻会副会长梁彦说,此次政策最大的亮点在于超越了以往文件中鼓励、支持、引导等原则性表述,明确了可参与的重点领域,并量化了具备条件的项目持股比例,将民间资本参与从“可选项”变成了“应选项”,增强了政策刚性。

具体来看,《若干措施》在第一条便明确,对需报国家审批(核准)的具有一定收益的铁路、核电、水电、跨省跨区直流输电通道、油气管道、进口液化天然气接收和储运设施、供水等领域项目,应专项论证民间资本参与的可行性,并在可行性研究报告(项目申请书)中专项说明。鼓励支持民间资本参与,并结合项目实际、民营企业参与意愿、有关政策要求等确定具体项目持股比例。对具备条件的项目,民间资本持股比例可在10%以上。

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投资研究所投资体制与政策研究室主任吴有红表示,核电、铁路、油气管道等领域以国有资本为主导,民间资本参与度较低。部分示范项目民间资本参与取得了突破性进展,比如,2024年8月,国务院常务会议核准的五个核电项目,民企持股比例首次从2%提升至10%。“《若干措施》提出在这些领域专项论证民间资本参与的可行性,就是希望在项目开展前期工作阶段就统筹考虑民间资本参与可行性,并融入现有立项审批流程,同时通过民间资本持股比例可在10%以上的新要求,用制度性安排为民间资本进入打开大门,也向民营企业释放鼓励参与的强烈信号。”

明确重大项目持股要求的同时,《若干措施》还对低空经济领域基础设施建设和服务业扩大市场准入、重大科研基础设施开放等作了规定。其中,在商业航天频率许可、发射审批过程中,一视同仁对待民间投资项目;加快公布向民营企业开放的国家重大科研基础设施清单并动态更新;清理不合理的服务业经营主体准入限制。“开放领域从‘重资产’基础设施延伸到‘高精尖’科研和创新领域,从实体经济延伸到服务业,体现了国家在投资方面全方位多层次的务实开放思路,构成民间投资发展的重大利好。”梁彦说。

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副院长、研究员徐玉德表示,虽然可以进入的领域越来越多,但很多民营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在参与市场竞争、获取公共资源等方面处于劣势,极大削弱了民间资本的投资积极性。为此,《若干措施》也进一步优化民营企业的生存和发展环境。

其中,针对招投标中的“潜规则”,《若干措施》提出,严格落实招标投标领域相关制度规定,严禁对民营企业违规设置设立分公司或子公司、强制加入协会等附加条件。同时,《若干措施》明确,“加强对网络型基础设施运行调度的监管,保障民营企业在电力并网运行、油气管网设施使用、运力资源调配等方面的合法权益”,解决了“最后一公里”的接入公平问题。

扩空间、保公平的同时,政策还着眼长远,加力破解民营企业自身的发展能力瓶颈。《若干措施》提出,鼓励支持民营企业加快建设一批具有较强行业带动力的重大中试平台;支持更多民营中小企业加快数字化升级改造等。

梁彦表示,当前我国民营经济已经形成相当规模,在2025年的中国企业500强中,民营企业已有249家,占49.8%。《若干措施》将整体性地打造一个能让民间资本准入、参与、发展、盈利的营商环境,极大促进民营经济参与到我国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的建设,参与到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生产性服务业,推进民营经济健康、高质量发展。

随着国家对低空空域的持续开放,全国各地发展低空经济的实践领域将不断拓展,全国低空经济全面发展并持续创造发展亮点的历史趋势已经明朗。张占仓表示,在低空经济领域快速发展的一批企业将快速成长壮大,越来越多的低空经济应用场景也将为城乡居民工作与生活带来日益丰富且更加便利的服务。

来源:新华社

作者:汪子旭

♦  关注 ·  Focus  ♦
 
 
 
 

持续激发民间投资活力 促进民间投资高质量发展

近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促进民间投资发展的若干措施》(以下简称《若干措施》),着力解决当下制约民间投资的实际问题,在保持政策稳定性一致性的同时,提出了13项具有创新性、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的措施,从扩大市场准入、促进公平竞争、促进数实融合、优化投资融资支持等多个维度,进一步促进民间投资高质量发展,其颁布实施正逢其时。总体上,《若干措施》有六个特点。

一是突出政策操作性。我国始终拓展民间投资的投向范围和市场空间,不断破除准入壁垒,优化公平竞争、平等准入的投资环境。《若干措施》进一步扩大了民间投资准入范围,充分考虑政策可操作性和落地实施的可行性,从机制层面确保各项支持举措不悬空、能落地、可见效。一方面,保障准入。对民间资本通常难以进入的铁路、核电、水电、跨省跨区直流输电通道、油气管道、进口液化天然气接收和储运设施、供水等传统领域国家审批(核准)项目,应专项论证民间资本参与可行性,鼓励支持民间资本参与,有效拓展了民间投资范围。另一方面,不设上限。在符合政策要求的前提下,对具备条件的项目,允许民间资本持股比例高于10%,有力拓展了民间投资的发展空间。

二是注重政策连续性。宏观政策延续、稳定、可预期,能够直接降低民间投资的不确定性风险,是民间投资消除顾虑、增强信心的保障。不管经济社会发展环境如何变化,我国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方针政策没有改变,对民间投资的促进、引导、鼓励和支持的宏观方向没有改变,具体政策举措一直随着实践需要不断优化完善。《若干措施》延续既往促进民间投资政策的核心框架与导向,政策脉络清晰连贯、一脉相承。以政府采购面向中小企业预留份额政策为例。近年来,我国充分发挥政府采购支持中小企业纾困解难、促进中小企业健康发展的政策功能,对中小企业的支持力度不断增加,2022年下半年起将超过400万元的工程采购项目中适宜由中小企业提供的预算总额预留比例阶段性提高至40%。

三是与时俱进完善和发展。《若干措施》主动回应实践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需求,通过动态调整与适应性完善,实现了政策稳定与与时俱进的统一。《若干措施》提出修订分类支持民营企业参与的特许经营项目清单,在特许经营方案、招标文件等材料中合理设置鼓励民间资本参与的要求和条件。这是对《关于规范实施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新机制的指导意见》(国办函〔2023〕115号)的优化发展,也是确保公平选择特许经营者的实践性关键举措,既紧密对接实践发展的新变化与新要求,又在避免政策波动的同时,以精准的完善举措跟上发展步伐。

四是强化问题导向。我国持续完善促进民间投资的政策措施,但实践中的新情况新问题不断涌现,需更具针对性的改革举措。《若干措施》以问题为靶向,为民间投资打通堵点、注入动能。例如,《若干措施》聚焦民间投资“投”与“融”两大核心关切,双向发力。从投资端,中央预算内投资是政府撬动社会投资的重要工具,是落实国家战略、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推动高质量发展、把握发展主动权的重要抓手,《若干措施》提出加大中央预算内投资对符合条件民间投资项目的支持力度,用好新型政策性金融工具支持一批符合条件的民间投资项目,补充项目资本金,将直接增强民营企业获得感,促进项目落地。从融资端,推进民间投资高质量发展需强化金融的支撑作用,健全多层次金融服务体系,《若干措施》提出全面准确落实普惠信贷尽职免责和不良容忍制度,持续落实好突破关键核心技术科技型企业上市融资、并购重组“绿色通道”政策,并提出用好支持小微企业融资协调工具、打造国家投融资综合服务平台,以缓解信息不对称,极大提升民间投资的积极性和便利性。

五是明确改革方法路径。当前制约民间投资高质量发展的因素十分复杂,既有宏观经济、市场需求与竞争条件变化,又有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过程中的新困难新挑战。例如,我国能源、铁路等传统行业改革持续深化,民间资本进入此类行业基本已无政策阻碍,但隐性门槛长期存在。对此,《若干措施》进一步明确改革方向和路径,要求加强对电力、油气、铁路等网络型基础设施运行调度的监管,并对铁路线路接轨、财务清算等投资运营堵点提出了具体改革要求,降低了有关行业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向民间资本开放的实质性门槛,促进公平开放。

六是充分对接国家战略。推进高质量发展,发展新质生产力,需要高质量的民间投资。《若干措施》紧密围绕党中央、国务院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战略部署,既为民间投资向新兴产业、未来产业布局提供有力支撑,又支持民间投资在转型升级中提质增效,将国家战略转化为促进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具体政策支持。包括:细化具体化民间资本投向商业航天、卫星通信领域和参与国家重大技术攻关任务的政策要求,引导民间投资锚定新质生产力方向;鼓励支持民营企业加快建设一批具有较强行业带动力的重大中试平台,支持国有企业、高等院校、科研院所面向民营企业提供市场化中试服务,开启了民间资本运用国有资源提高创新能力的新阶段;促进实体经济和数字经济深度融合,为民营企业转型升级和民间投资高质量发展奠定坚实基础。《若干措施》根据党中央、国务院的最新战略部署,致力于解决民间投资发展中的实际问题,以“可操作、能持续、常更新”为鲜明特质,既锚定当前民间投资的痛点堵点精准破题,又深度契合国家战略方向,不仅为民间资本注入强劲信心,更构筑起民间投资持续健康发展的坚实框架。未来,随着政策红利的逐步释放,必将进一步激发民间资本的活力与创造力,为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更为稳固的支撑。

来源:中国发展网

作者:祁玉清

♦  观察 ·  Analysis  ♦
 
 
 
 

强化场景开放共享 拓宽民企发展新空间

国务院办公厅近日印发《关于加快场景培育和开放推动新场景大规模应用的实施意见》,明确5方面22类重点领域,涵盖数字经济、人工智能等新赛道及制造业、交通运输等转型升级方向;并提出国有企业特别是中央企业要主动开放主业领域场景,吸引民营企业、中小企业和科研院所参与,强化场景开放协同共享。支持民营企业主动发掘市场需求,探索拓展新场景。这一政策为民营企业开启了新的发展空间。

场景是源于影视领域的一个概念,近年来被引入到了经济、社会、科技和产业等领域,可以理解为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创新性应用的具体情境。场景是技术落地与创新转化的关键纽带,连接实验室研发与市场需求,推动新质生产力成长。当前,我国正处在转变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转换增长动力的关键时期,部分技术因应用场景受限难以落地,创新难以规模化。场景开放正是破解这一难题的关键举措,有助于加速技术商业化、推动新领域发展。

对民营企业而言,这无疑是久旱逢甘霖。长期以来,民营企业在某些领域面临着“玻璃门”“弹簧门”的困扰,虽有创新热情却难觅用武之地。如今,政策明确要求国有企业主动开放主业领域场景,吸引民营企业参与,这实质上打破了准入限制,创造了公平竞争的环境。从合肥骆岗全空间无人体系建设应用示范项目的成功,到全国范围内70多个无人航空器垂直起降点的布局,我们看到的是民营企业获得的新舞台、新机遇、新未来。

场景经济的魅力在于其包容性与共生性。它不是零和博弈的战场,而是共创共赢的平台。在数字经济场景中,算法与数据碰撞出智慧火花;在人工智能场景里,机器学习与人类智慧相得益彰;在全空间无人体系场景内,技术创新与城市治理完美融合。这些场景不是孤立的存在,而是相互连接、彼此赋能的生态系统。正如国家发展改革委经济体制与管理研究所宏观政策研究室主任王琛伟所言,这将促进技术跨界融合与资源跨界共享,大幅拓展和提升场景的功能、体验和价值。

机遇总是与挑战并存。场景的大规模开放需要配套的制度创新、监管创新和服务创新。政策的生命力在于执行,场景的价值在于应用。只有将纸面的规划转化为地面的实践,将开放的场景转化为发展的动能,才能真正释放政策的红利。

当创新的种子找到适合的土壤,当智慧的火焰遇到充足的空间,必将催生百花齐放、百舸争流的生动局面。这不仅将推动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的蓬勃发展,更将重塑我国的经济格局,为高质量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

来源: 证券时报

作者:王志高

♦  声音 ·  Voices  ♦
 
 
 
 

国家发展改革委投资研究所融资室主任李泽正:

《若干措施》从重大项目参与、隐性壁垒破除、运营权益保障、数字化转型升级、融资支持等方面出台了13条举措。这些措施有利于破除隐性壁垒、拓宽民间投资渠道;有利于培育新兴动能、优化民间投资结构;有利于强化要素保障、降低民企融资成本;有利于优化营商环境、稳定民间投资预期。这意味着在不违背其他既有规定的情况下,民企的持股比例可达到10%以上,甚至控股都是可以的。

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副院长徐玉德:

引导金融机构优化金融产品和服务体系,能够提升金融供需匹配程度。充分用好多层次资本市场,能够畅通民营企业直接融资渠道,拓宽民间投资退出渠道,满足民营企业中长期融资需求。

中国中小企业协会常务副会长马彬:

政策环境肯定会越来越好,市场环境也会在波动中向好。在这两大因素保障下,我国民间投资将继续发挥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作用。

国家信息中心经济预测部研究员张晓兰:

我国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节能降碳改造等投资空间广阔,基本公共服务、保障性住房等民生领域投资需求较大,扩大民间投资具有坚实支撑。进一步激发民间投资活力、促进民间投资发展,推动内需潜力不断释放,将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更加强劲的动力。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教授马双:

综合来看,《若干措施》直击民营企业关切,重点从扩大准入、打通堵点、强化保障等方面精准发力,打出了政策“组合拳”,将更好激发民间投资内生动力。各地区各部门要因地制宜深化、细化、实化举措,提高政策精准度和可操作性,层层抓好落实,持续将政策红利转化为民间投资发展动力。

 

《 现代物流报 》( 2025年11月12日 3版)

全媒体热线 : 4000-5656-98
微博
微信
视频号

    相关文章Related

    返回栏目>>

    首页   |   帮助

    Copyright © 2005-2020 现代物流产业网 版权所有 客服热线:4000-5656-98
    《现代物流报》社有限公司授权 北京中物汇成工程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 为现代物流报官网 管理方
    www.xd56b.com和www.z56c.com两个英文域名同时使用一个主体网站
    英文域名:www.xd56b.com   京ICP备19057590号-2 京公网安备 11010602007039号
    英文域名:www.z56c.com   冀ICP备2020027852号-2
    技术支持:现代物流报社技术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