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忠跑两会 | 全国人大代表傅国涛:破解核心难题 保障船舶产业链健康发展
文 / 现代物流报全媒体记者 何文忠
“首艘国产大型邮轮‘爱达·魔都’号成功交付,标志全球造船业皇冠上的‘三颗明珠’被我国全部摘取,非常的激动和自豪。在造船产业链上有众多的配套企业,仍受一些核心难题的制约,要加快提升自主研制能力,保障船舶产业链健康发展。”
全国人大代表、中国船舶集团首席技师、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带头人、重庆红江有限责任公司加工中心特级技师傅国涛在接受现代物流报全媒体记者采访时,提出了自己的思考与建议。
海洋工程装备及高技术船舶是船舶制造业确定要大力推动的重点领域之一,全面突破以船舶发动机为代表的配套产业发展瓶颈是建设世界造船强国的主要任务之一。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实施制造业重点产业链高质量发展行动,着力补齐短板、拉长长板、锻造新板,增强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竞争力。”为制造业做强指明了方向。
全国两会期间,傅国涛接受现代物流报独家专访,并给出建议。
“出口”与“进口”困局
我国船用发动机动力企业、研究院所提出:船用发动机已基本实现自主可控,但部分关重件如高指标燃料喷射系统、轴瓦等仍需要进口或引进专利许可,自主配套率较低问题仍然比较突出,是实现船用发动机自主化发展的核心问题,甲醇,氨燃料等新燃料系统开发周期长,无法满足市场需求。随着国际形势复杂变化,国内船用发动机配套供应链全球化面临挑战越来越大。
“船用发动机配套企业的核心零部件仍需进口可引进专利许可,部套的产出速度受进口零部件的制约,不利于船舶配套企业的健康发展。”傅国涛对此表示担忧。“其他船舶配套企业也面临困境,以某隔音板为例,其原材料是国内出口,但加工后的产品却需要进口。” 作为业内资深的技能专家,傅国涛长期关注造船业的前沿制造技术。
研发与技能融合 促进产业链健康发展
傅国涛认为,增强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竞争力,既要有研发人员的技术创新,又要与复合型技能人才的协同配合,才能将设计蓝图变为实物,将科技成果转化为生产力。
因此,傅国涛建议:
一是完善研发体系,保障国内船用发动机产业安全和竞争力。 国内缺乏发动机关重件核心研制能力,在国际分工中处于产业链低端,竞争力低下,市场份额小,缺乏价格话语权,产品发展受限。通过独立定向专项项目实施,建立完善的研发体系,构建关重件完整研发流程,实现从技术到产品全方位与自主品牌船用发动机的深度融合,打破船舶发动机关重件技术垄断,实现自主研制,提升船用发动机竞争力,保障船用发动机产业健康发展。
二是加强动力配套人才专项经费支持投入。通过科研项目与新产品研发等资源引导,鼓励和促进行业在年龄、技能领域等方面合理搭建人才梯队,着力培养关键技术领域的数名中青年领军 人才。发挥领军人才的头雁效应,吸引大学生、外部技能从业者等投入该领域的研究,鼓励该领域内人才奋发争先,实现本领域内技术技能的持续深耕,培养出具有国际水平的发动机关重件研发人才队伍,保障发动机关重件持续创新发展。
相关文章: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