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上海社科院国家高端智库资深专家杨建文:虹桥应借鉴自贸区试点经验、实现“东西两翼齐飞”
“长三角的虹桥”正在跃升为“世界的虹桥”。
2021年2月,《虹桥国际开放枢纽建设总体方案》由国务院批复、国家发展改革委印发,3年来,《总体方案》明确的104项重点任务已落地100项,落地率超过95%,“大虹桥”新蓝图正在加速转化为实景画。记者从有关方面获悉,虹桥国际开放枢纽“一核两带”7000平方公里全域生产总值已从2020年的2.3万亿元增长至2023年的2.8万亿元,“一核两带”经济密度达4亿元/平方公里,是长三角平均水平的4.7倍。
在虹桥国际开放枢纽建设三周年之际,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专访了上海社科院国家高端智库资深专家杨建文,围绕虹桥三年来的建设成果、核心功能以及未来如何进一步链接长三角、中国与世界,杨建文分享了自己的观点。
以下为采访实录,略有删节:
记者:作为虹桥国际开放枢纽规划建设的见证人,您如何评价虹桥三年来发展成果?
杨建文:上海的“大虹桥”开发,起步于2010上海世博会前夕,2018年国家级进博会创办后注入了新的发展活力。三年前国务院批复“虹桥国际开放枢纽”总体方案,不仅使虹桥商务区面积从86平方公里扩展到151.4平方公里(再加上延伸到苏州和嘉兴的北南向拓展带,区域面积达到7000平方公里),而且更为重要的是,三大国家战略(进口博览会、长三角一体化、国际开放枢纽)在这个区域叠加合力,因而引起了国内国际的高度关注。
三年来,尽管疫情严重影响,整体建设仍然扎实推进。从虹桥商务区角度讲,“核”的份量和能级都在提升:虹桥枢纽去年客流量超过4亿人次,同比增长1.6倍。举办包括第五届进博会在内的国际性展会46个,带出了一个300多家企业集聚的会展产业园。“四大功能”(大商务、大会展、大交通、大科创)有所增强,“四业经济”(总部经济、服务经济、贸易经济、会展经济)初步形成,拥有了500多家总部类企业和机构。再综合考虑7000平方公里的“一核两带”,在长三角地区的面积占比2%,经济占比则是7.6%。三年期间经济总量从2.3万亿元增长至2.8万亿元(增长21.7%),经济密度4亿元/平方公里(长三角平均水平的4.7倍),累计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2.1万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3万亿元。发展成果还是可圈可点的,很不容易。
如果我们跳出现有成绩统计,从国家要求的发展目标要求来看,要实现2025年“基本建成”和2035年“全面建成”,还有很多工作要做。国家领导在去年11月30日上海座谈会上希望虹桥国际开放枢纽能够“进一步提升辐射能级”,使我们感受到任务紧迫,压力很大。最核心的问题是“枢纽”功能的真正形成,以及对国际经贸和长三角一体化的有效带动。
虹桥紧挨江浙,有地缘优势,也有地缘劣势(离市区太近,加上临空限高,发展空间有限)。交通枢纽有陆空长板,也有海港短板(设计《总体方案》时注意到了这一点,因此南北拓展带涵盖了太仓港和嘉兴港,但迄今未有效整合)。枢纽功能培育所需的制度条件似乎也不充分,上海自贸试验区位于浦东,国家主动对接国际高标准经贸规则试点也没有落在虹桥。因此,尽管大虹桥的综合交通管理水平有了提升,平台建设、制度架构、机构集聚也取得了进展,但由于近年来国内外情况发生很大变化,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和高水平开放过程正在加快推进,虹桥发展还是必须要有创新思维。
记者:您认为虹桥国际中央商务区围绕《虹桥国际开放枢纽建设总体方案》落实,在深化高水平对外开放,助力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方面,下一步可以有哪些具体考虑和举措?
杨建文:概括地讲,我认为至少有三件事要做:一是关于交通枢纽,这是虹桥发展最为基础性的条件。众所周知,上海正在集力建设“东方枢纽”,加快形成东西联动和两翼双飞的发展格局。根据规划,三条国铁(北沿江、沪苏通、沪乍杭)连接东站,两条国铁(沪苏湖、沪嘉杭)西向延伸,松江、宝山、四团将成为新的交通集点,人流、物流、资金流都有可能随交通条件的改变而变化。对于虹桥而言,是机会也是挑战。如何抓紧利用有限的率先发展时间窗口期,在接下来的3年时间里能否加快建设,在新的布局结构中能否提升辐射能级,是个很大的考验。
二是关于开放枢纽,这是虹桥发展最为核心的功能。国家层面已经明确主动开放,制度型开放,并且要求上海自贸区率先对接国际高标准经贸规则。虹桥与浦东虽然空间相隔,但血液联通,神经相连,完全可以而且应该加快跟进,积极呼应。基本的方式,是在与自贸区试点经验“互学互鉴”基础上的第一时间“复制推广”,尤其是“边境后”事中事后监管改革措施。同时在东西两翼“协同开放”基础上的“开放新赛道”,“丝路电商”合作先行区是个很好的切入口,虹桥有电商基础、内外通道、进博会依托,既能拓展新市场,发展新业态,又能深化制度型开放,集聚更多跨国公司地区总部、研发中心、生产基地。
三是关于区域联动,这是虹桥最为独特的优势。今年3月1日虹桥国际开放枢纽工作现场会是一个实质性的推动。国家有要求,中央有部署,江浙皖有内在动力,三省一市可以各展所长、协同发力。在这过程中,虹桥的海外贸易中心(37家国际贸易投资促进机构)、海外发展服务中心(提供500多项政务服务)、国际中央法务区(多个前沿领域为企业提供专业服务),都能够作为“公共产品”助推长三角携手把虹桥国际开放枢纽打造成为改革创新的前沿阵地、链接全球的重要门户、价值创造的协同典范,进而引领区域发展一体化,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
记者:围绕2023商务区战略目标,虹桥在原先“大交通”“大会展”“大商务”基础上新增了“大科创”功能,您认为虹桥应如何平衡好几大功能?发挥枢纽作用?
杨建文:虹桥发展的基础是交通枢纽,独特的条件是进博会的窗口效应和贸易通道,大交通、大会展、大商务的功能定位比较容易理解。去年增加了一个大科创,最初的感觉有些突兀,细细想来,意识到是个“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的妙招。
这背后原因在于,当前情况下科技创新是国家战略的重中之重,虹桥拥有内外联通的枢纽条件和功能,如若以更开放的思维和举措参与国际科技合作,则能取得事半功倍的发展效应。因此,国家领导在上海座谈会首先强调长三角要加强“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跨区域协同,上海市委书记陈吉宁在工作现场会开门见山提出“聚焦国家战略需要,携手壮大战略科技力量,探索建立科研攻关的新型组织实施模式,构建多层次、体系化的协同创新大格局”。这不仅为虹桥国际开放枢纽的“能级提升”和“迈上新台阶”给出了注释,而且提供了发展路径的启示。
虹桥开发的产业规划概念,整体上并非很清晰。政府主导一级,开发商主导二级,房地产开发相关产业成为核心产业,这几年出现大量空置,更难形成产业集聚。目前发展比较快的是进博会引发的国际贸易,以及长三角交通带来的医美需求,但还不足以构成支撑国际开放枢纽的产业基础。聚焦大科创,上合国家战略,下促区域发展,通过科技创新启动产业创新,两者的深度融合催生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这样就可以拓展发展新空间,培育发展新动能,更好联动长江经济带、辐射全国。
接下来的虹桥重点工作之一,将是设法有效推进科创力量和优势资源的跨区域跨部门整合,包括与张江科学城的东西联动,与大零号湾的南北携手,通过G60科创走廊与江浙皖的对接联合,也包括在虹桥商务区营造更具全球竞争力的创新生态,打造科技创新策源地。
记者:作为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重要区域节点,您认为虹桥如何进一步促进长三角一体化的发展?
杨建文:虹桥枢纽,说到底,是长三角区域发展与国际市场要素流动的一个链接点。促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是虹桥国际开放枢纽的基本宗旨之一。
如何有效促进?首先是交通枢纽功能的完善,降低全社会物流成本。这也是今年中财委第四次会议强调的重点,包括运输成本、仓储成本、管理成本的有效降低。这就需要虹桥加快推进运输结构的优化,综合交通运输体系的改革,现代物流市场和商贸流通体系的完善。
其次是开放枢纽功能的完善。在中央要求和部署上海率先对接国际高标准经贸规则的背景下,虹桥枢纽功能应该包括建立一个有效的传导机制,不仅有利于“对外国际对接”,也有助于“对内区域带动”。要素流动通过开放可以更加畅通,制度环境可以通过开放更加完善,区域发展一体化可以通过协同开放更加有效推进。
最后需要强调的是,如同国家发改委领导在工作现场会所言,下一阶段要进一步激活虹桥与生俱来的开放基因,提升全球高端资源配置效率,加快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推动科技创新这个“关键变量”成为虹桥发展“最大增量”,更好发挥虹桥国际开放枢纽在服务引领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记者:去年11月,国务院批复同意的《关于在上海市创建“丝路电商”合作先行区的方案》,明确在虹桥国际中央商务区打造“丝路电商”辐射引领区。您认为围绕这点虹桥如何进一步抓住机会实现竞争优势?
杨建文:虹桥电商原有的基础就比较好,2018年启动进博会后又获得了较快的发展。国家领导在2023年第五届进博会开幕致辞中提出“创建‘丝路电商’合作先行区”,由于进博会地处虹桥,两者的结合也就顺理顺章,水到渠成了。
去年11月国务院明确在虹桥国际中央商务区打造“丝路电商”辐射引领区后,虹桥商务区随之推出“三年行动方案”,下决心2025年成为“链接长三角城市群和‘一带一路’国家的节点门户和上海国际贸易中心新高地”。今年2月18日上海市政府提出实施区域标杆创新行动,支持虹桥国际中央商务区打造国际贸易特色营商环境,深化进口贸易促进创新示范区建设,率先试点国际高标准电子商务规则。上海市委书记陈吉宁在3月1日虹桥国际开放枢纽工作现场会再度予以肯定和强调。
对于虹桥而言,这是一个重大的发展契机。概括起来讲,一是可以“树长板”,也就是通过发挥丝路电商合作先行的牵引效应,畅通进博商品的集散链路,拓展会展经济的链条,促进展贸联动的发展,持续放大进博会溢出效应。二是“补短板”,虹桥没有赶上率先对接CPTPP,但这次通过率先与“丝路电商”伙伴国试点国际高标准电子商务规则,有了深化制度型开放和主动对接国际高标准经贸规则的机会。三是“树新板”,如同陈吉宁书记所言,丝路电商合作先行区是个开放平台,应该以此为“牵引”。牵引出什么?根据我的理解,不仅包括贸易新业态,而且包括“全链路”的贸易新产业。
具体来看,我们可以通过丝路电商数字技术应用中心,以及贸易数字化赋能中心,促进大虹桥的数字经济产业发展;可以通过引进丝路电商伙伴国贸易机构和组织,放大虹桥海外贸易中心平台功能;可以通过“平台+园区”开发方式,引进培育一批高端化专业服务机构,进而牵引带动本土专业机构加快整体性跨境服务网络的全球布局;可以通过“孵化+产业链”服务模式,尤其是数字人民币数字贸易创新孵化基地建设,优化对外贸易主体、方式和结构,提高外贸能级,培育外贸竞争新优势。
目前,虹桥商务区努力打造“1+2+3+N”体系架构,即1个虹桥海外发展服务中心,2个主要承载平台(虹桥品汇、绿地贸易港),3个功能平台(丝路电商数字技术应用中心、虹桥贸易数字化赋能中心、虹桥海外贸易中心),以及物流、支付、金融、法律、人力资源等要素支撑。发展方向已经明确,准备工作已经做好,实际进程开始推进。
相关文章:
相关推荐:
- [长三角]2023年上海RCEP项下享惠进出口总值居全国首位
- [长三角]交通运输部海事局印发《创新海事服务 支持长三角一体化高质量发展工作方案(2023-2025年)》
- [长三角]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对外经济研究部副部长罗雨泽:新阶段自贸试验区创新发展需肩担四大使命
- [长三角]长三角交通领域启动“一码通行”
- [长三角]宁波港口岸扩大开放获国务院批复 象山港、石浦港区将实现首次开放
- [长三角]无锡打造长三角首条“空铁轨联运”线 地铁运送可提前1h达
- [长三角]江苏邮政完善农产品出村进城物流网
- [长三角]“中欧班列-上海号”中储场站正式投入运营
- [长三角]河北:保障产业链供应链稳定一线见闻
- [长三角]保通保畅最新信息!事关货车司机、通行证、上海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