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通孤岛原料运输通道 大洋山加快生产为小洋山北“补货”
沿着东海大桥一路向东南驱车,穿越东海到达小洋山岛。在此乘船,十五分钟后即可在不远处的大洋山岛上岸,在这座步行半小时即可走完的小岛西侧,大洋山海工基地正以迥异于小镇悠闲风格的节奏加紧生产着。
19日至20日,记者跟随“走进大洋·助力长三角港航一体化建设”采访团来到了大洋山海工基地,得知该基地的材料码头刚交工验收。据介绍,这标志着该基地场地基建工作已全部完成,可为后续小洋山北作业区建设及长三角港航工程开发提供物质保障。
大洋山海工基地位于上海洋山港和宁波舟山港的中心区域,距小洋山北作业区工作船码头直线距离仅6公里,是中交三航局为小洋山北作业区“量身定制”的桶式基础结构专业配套预制基地,同时也是长三角首个集“大圆桶”预制生产、运输为一体的综合性生产基地。
桶式基础结构是大洋山海工基地的主要产品,也被称为“大圆桶”。这种新型海工预制构件是一种单桶多隔舱式的桶式基础结构,单桶重量从4525吨到5285吨不等,约为2200辆小汽车的重量。
大洋山海工基地党支部副书记骆加佳告诉中新网记者,传统码头的建造一般是先往水下打桩固定,在此之上建造上部结构;而现在“大圆桶”的存在可省去现场打桩环节,能将其直接沉入水底,作为码头、接岸和防波堤的地基。
“直接把成品放下去对海洋的污染比较小,不像以往在现场抛填、浇筑,会带来水污染、噪声污染。”骆加佳还介绍说,相比于在现场打桩会受到海浪、天气等自然因素的影响,在基地预制“大圆桶”的效率更高。
走进大洋山海工基地,仿佛置身于水泥森林,四周个个高耸庞大的“大圆桶”被有序安置在产线上。约10万平方米的陆地区域中配备了“大圆桶”制作及堆存场地、搅拌站、砂石料堆存仓库等生产辅助建筑物。据骆加佳介绍,目前,该基地平均每月能产出10个至12个“大圆桶”。
而此次成功建成材料码头,使该基地再次提高了工作效率。在海上原料运输通道还未打通前,所有生产原料需要通过汽车等交通工具运至岛上,面临成本高、运力低等困境。“根据要求,一辆装载原料的车总共不能超过35吨,但车自重就约15吨,运货效率很低。现在用船运输,一船就可以运输2000吨,是之前不能比的。”骆加佳说。
不仅如此,大洋山海工基地目前还将其核心聚焦于基地北扩计划的深入实施与智慧化工厂建设的双重推进。在北扩区域,两条生产线将分别延长150米,并各增设4个预制台座,扩建完成后,预制工位总数将达到26个,充分满足小洋山北作业区西防波堤工程的进度需求。
“我们现在生产的‘大圆桶’是用来做小洋山北作业区的防波堤地基。这些防波堤总共分为三期施工,目前是第一期,总共需要137个‘大圆桶’,我们已经运出了二十几个。”骆加佳说。
相关文章:
相关推荐:
- [长三角]今年前9月长三角中欧班列开行同比增长15.7%
- [长三角]创新让临港经济跑出“加速度”
- [长三角]长三角地区一体化发展三年行动计划发布
- [长三角]今年前5月上海两大机场货运总量同比增长超15%
- [长三角]江苏推动交通基础设施“智改数转网联”
- [长三角]宣城推动传统水运向现代综合物流转型
- [长三角]长三角铁路释放多式联运红利 大宗货物运输持续向好
- [长三角]2023年上海RCEP项下享惠进出口总值居全国首位
- [长三角]交通运输部海事局印发《创新海事服务 支持长三角一体化高质量发展工作方案(2023-2025年)》
- [长三角]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对外经济研究部副部长罗雨泽:新阶段自贸试验区创新发展需肩担四大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