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站 - 网站地图 - 广告服务- 信息公开
您的当前位置:主页 > 区域 > 京津冀 > 正文

推动京津冀产业协同迈向更高水平

来源:现代物流产业网 作者:李家鼎 时间:2023-03-28
导读:近日,就京津冀产业协同相关重点、热点问题,记者采访了南开大学京津冀协同发展研究院秘书长张贵。

  近日,就京津冀产业协同相关重点、热点问题,本报记者采访了南开大学京津冀协同发展研究院秘书长张贵。

  记者: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实施9年来,三地在产业协同发展领域取得了哪些成效,解决了哪些区域发展难题?

  张贵:产业协同是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四个率先突破的重点领域之一,是检验协同发展成效的重要标准,也是牵住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这个“牛鼻子”的关键。9年来,天津累计引进北京企业投资项目超6900个,资金到位额超1.2万亿元;2022年,河北承接京津转入单位4395个,2014年以来累计转入4.39万个,其中近八成为北京转入。

  9年来,京津冀产业协同发展始终遵循一张图规划、一盘棋建设、一体化发展思路,系统回答了人口经济密集地区经济发展“怎么看”“怎么干”等一系列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2022年,北京、天津、河北经济总量突破10万亿元,按现价计算,是2013年的1.8倍。经过不懈努力和辛勤建设,三地产业承接对接纵深推进,解决了诸多长期以来想解决但没有解决的问题。

  记者:当前,京津冀产业协同发展呈现哪些新特征、新趋势?

  张贵:党的二十大擘画了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蓝图,对区域协调发展作出了更加长远、更加系统的战略部署和总体安排,为推动新时代京津冀产业协同发展明确了前进方向,提出了更高要求。“十四五”期间及未来一段时间,京津冀产业协同发展将呈现诸多新特征、新趋势。

  区域现代化产业体系构建与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承接紧密结合。当前,北京一批医疗、教育单位等积极向津冀转移,京津“同城效应”显著强化,区域间产业合理分布和上下游联动机制建设稳步推进,三地产业发展有序整合。

  津冀提升非首都功能承载力与增强本地吸引力有机衔接。津冀借助北京科技资源,打造滨海—中关村科技园、京津合作示范区等特色鲜明、功能较强的承接平台。充分运用市场化机制,不断优化承接结构和发展环境,形成“北京研发—津冀转化”格局,促进区域创新空间与物理空间融合。

  区域产业一体化与区域协同创新并行,以数字经济为代表的未来产业成为赋能区域产业体系的新风口。京津合力发展人工智能、生物医药、高端装备制造等产业,一批北京龙头企业在天津布局。京冀围绕重点承接平台体系,推进产业链与创新链、价值链等融通发展。

  产业协同发展动力由促进工业发展向推动城市功能再造转变。天津系统谋划城市空间发展格局,破解产业空间瓶颈,引导北方汉王、联汇智造、深之蓝等新兴产业企业和高质量项目落地津门,为京津冀协同发展赋能加速。

  记者:京津冀产业协同发展有哪些新的发力点?

  张贵:要着力突出重点、把握关键、破解瓶颈,推进区域产业链深度融合,夯实区域经济增长根基,打造区域产业竞争新优势。

  要更加注重打造现代化生态型产业体系和高端产业共生体系。推进延链聚带,顺应产业链区域化、集群化趋势,提升非首都功能疏解承接能效;建强特色集群,聚焦服务业与制造业融合发展,发挥北京辐射带动效应;注重产业生态建设,聚焦园区载体功能复合,激活产业生态的“核聚”效应。

  要推动三地实体经济由“生产型制造”向“研发服务型智造”转变,携手打造我国自主创新的重要源头和原始创新的主要策源地。聚集科技重大专项和首都科技资源,提升原始创新能力;搭建生态平台,引育“双创”载体,营造协同创新的生态环境。

  要立足北京新“两翼”建设和京津“双城记”的独特优势,以交通干线为纽带,以现代化都市圈为重心,准确把握教育、科技、人才布局,共建京津冀世界级城市群。提高中心城区辐射力和综合承载力,探索多种产业发展载体;补足都市组团“短板”,探索构建科学合理的现代化都市圈、大都市城镇体系;加快京津冀世界级城市群建设,推动形成优势互补、分工合理、良性互动的产业一体化发展格局。

责任编辑:李思远
全媒体热线 : 4000-5656-98
信息公开中物汇成帮助中心广告服务网站地图 │ 违法和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10-83775637 │ 24小时新闻热线:010-83775637
Copyright © 2005-2020 现代物流产业网 版权所有 客服热线:4000-5656-98
《现代物流报》社有限公司授权 北京中物汇成工程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 为现代物流报官网 管理方
www.xd56b.com和www.z56c.com两个英文域名同时使用一个主体网站
英文域名:www.xd56b.com   京ICP备19057590号-2 京公网安备 11010602007039号
英文域名:www.z56c.com   冀ICP备2020027852号-2
技术支持:现代物流报社技术部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