助力实现“双碳” 专家呼吁四川构建新型能源体系
“要加快构建新型能源体系,推动四川能源高质量发展。”近日在成都举行的“四川省新能源高质量发展研讨会”上,国家电投集团四川电力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国家电投集团西南能源研究院董事长、总经理(院长)周庆葭表示,要为四川省能源安全提供创新解决方案。
日前,由四川省经济和信息化厅、成都市经济和信息化局、四川天府新区新经济局指导,四川省能源发展研究中心、国家电投集团西南能源研究院、国家电投集团四川电力有限公司主办的“四川省新能源高质量发展研讨会”在成都举行。研讨会期间,多位专家呼吁四川构建新型能源体系,四川省经济和信息化厅、省能源局有关业务负责同志到会指导。
作为全国能源生产大省和“西电东送”的重要输出省份,四川构建新型能源体系、推动绿色能源革命,将助力实现“双碳”目标。今年四川省政府工作报告指出,四川将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有计划分步骤实施“碳达峰十大行动”。
研讨会现场。 国家电投集团西南能源研究院 供图
根据《四川省碳达峰实施方案》,四川到2025年,全省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达到41.5%左右,到2030年全省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达到43.5%左右。这将重塑四川经济结构和能源结构,深刻改变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
周庆葭表示,四川要创新开发模式,全面实施融合式大基地开发,结合四川实际,以“风光水火气”、抽蓄、共享储能等多形式电源为基础,充分融合陆域、水域开发,充分融合集中式、分布式资源,充分融合各种类型的供能和用户资源,在川内布局能源融合型大基地。
周庆葭建议,在电力负荷中心探索新的综合智慧零碳电厂能源解决方案,他呼吁允许综合智慧零碳电厂以负荷聚合商的身份参与市场,构建省域灵活调节负荷的资源池。对于目前四川已初步形成的成都市氢能产业集群、攀枝花市钒钛新材料产业集群等产业集群,周庆葭建议,依托四川丰富的新能源资源,培育孵化氢能、储能、绿电转化等新兴能源产业,构建氢能完整产业链,实现新能源的就地消纳和绿电、绿氢、绿油气转化。
“实现‘双碳’目标,是中国经济社会的重要转型。当前,全国80%以上的碳排放来自能源行业。实现低碳发展,核心是推动能源革命。”德国国家工程院院士、天府永兴实验室首席科学家、天府新能源研究院院长雷宪章认为,电氢耦合协调是实现“双碳”目标的重要抓手。
构建新型能源体系、加速能源转型的同时,诸多未来产业赛道的核心技术正在孕育。雷宪章表示,提早布局未来产业的关键技术有助于引领产业发展方向。他建议加快新一代低碳/零碳主动式发电供能系统布局,替代燃煤燃气机组、长周期/跨季度储能供能;打造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蒸汽轮机联合循环系统,实现能量最高梯级利用和系统零排放;发展清洁热能,推动能源转型。
谈及新能源高质量发展建设路径,四川省新型电力系统研究院执行董事王永平认为,要提升应对负荷高峰的电力质量及贡献度。电网提档升级,适应大规模新能源消纳。新能源大基地也要实现高质量建设和发展。网源协同,共同促进新能源灵活高效输送和电力供应。同时构建能源电力大数据支撑体系,探索四川特色的新能源高质量发展之路。
当前,四川丰富的风光资源仍具有巨大的开发潜力。东方电气风电股份有限公司党委副书记、总经理葛红兵透露,截至2022年12月,四川风电项目装机约7902兆瓦。针对四川山地对风电机组带来的挑战,葛红兵表示,通过智能诊断预警、故障穿越、部件延寿控制等山地智慧风机技术,能有效减少机组停机,提升机组发电量;对于风电机组失速现象,通过湍流估计、风向预测偏航、智能失速检测技术,实现机组在山地复杂地形的稳定运行。
碳市场将助推新能源高质量发展。四川联合环境交易所董事长、四川省金融学会绿色金融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何锦峰谈道,全国碳市场从火力发电行业起步,未来将覆盖至八大行业,对火电日益趋紧的约束,将激励新能源发展。在四川,碳市场持续健康稳定运行、市场表现良好。四川鼓励碳金融创新,推出“绿蓉融”绿色金融综合服务平台促成产融对接,有效满足能源企业碳资产管理需要。
推动四川新能源产业发展,还需创新储能应用。电子科技大学材料与能源学院教授吴孟强分析称,传统电力系统“以用定发”实现发电、用电平衡,而光伏、风力发电存在间歇性、波动性,需要在用电侧构建多元化、高效的能源利用体系,积极推进“新能源+储能”体系建设,进一步构建分布式、安全可靠的虚拟电厂新型能源系统,以整合各种分布式能源。
在能源装备制造方面,东方电气集团东方电机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王军表示,作为能源装备企业,将聚焦抽水蓄能行业发展痛点,坚定三机式抽水蓄能机组研发之路,与企业、科研院所一起推进科技创新,在科技成果转化、科技成果孵化等方面加强合作,合力填补国内空白,共同打造能源行业的科技创新高地。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