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向发力助推低空经济“飞”得更高更远
近期,密集举办的各类与低空经济相关的展会,让人感受到低空经济的热度,也佐证了“2024年是中国‘低空经济元年’”的说法。
低空经济是以各种有人驾驶和无人驾驶航空器的各类低空飞行活动为牵引,辐射带动相关领域融合发展的综合性经济形态。近年来,随着低空经济加速融入生产生活,各种应用场景不断涌现:交通出行、物流运输、农业植保、文旅观光、城市管理……低空经济具有明显的新质生产力特征,对于拉动国内消费、推动产业升级、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服务国防现代化建设、提升应急能力等,都具有重要作用。
赛迪顾问发布的《中国低空经济发展研究报告(2024)》显示,2023年我国低空经济规模达到5059.5亿元,增速达33.8%。中国民航局预测,到2025年,低空经济市场规模将达到1.5万亿元,到2035年有望达到3.5万亿元。我国低空经济具有非常大的产业规模和发展潜力,是一个极具想象空间的蓝海市场,将成为我国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
短短几年时间,低空经济能从概念成长为具备高成长性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并将进一步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澎湃动力,首先得益于政策支持。在国家战略层面,2021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规划纲要》,首次将低空经济写入国家规划,标志着发展低空经济上升为国家战略;2023年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把低空经济列入战略性新兴产业;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积极打造低空经济等新增长引擎,这也是低空经济首次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发展通用航空和低空经济”。这些战略部署为我国发展低空经济提供了方向指引。
地方和行业层面按照中央部署积极行动,推动低空经济发展。从各地举措看,目前已有近30个省份、100多座城市发布了200多项有关低空经济的政策性文件,在产业扶持、资金、空域开放等方面给予支持。中央空管委即将在合肥、杭州、深圳等6个城市开展eVTOL(电动垂直起降航空器)试点工作。全国各地争相打造“低空之城”,各方资本密集涌入。中国航空工业集团牵头成立低空经济创新联合体,联合相关高校、企业等共同推动低空经济发展;航天科技集团在第15届中国国际航空航天博览会期间签下包括低空经济项目在内的600亿元订单;中国星网计划发布创新推动北斗规模应用先行先试行动方案,规划的典型应用场景包含低空经济。
伴随政策体系不断健全、基础条件不断完善以及应用场景不断拓展,我国低空经济将全面起飞,为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增添新动能。不过,目前我国低空经济发展还存在一些短板和弱项,需要尽快补齐增强。过去,我国发展传统通航产业过程中存在“飞不起来”“落不下去”“赚不了钱”等问题,经过多年建设发展,情况有所缓解,但仍未得到根本解决,低空经济的快速发展为解决老问题带来了机遇。而且,新业态发展也面临顶层设计不完善、管理体制机制不畅、新型基础设施供给不足、全产业链技术端到应用端协同不到位、盈利模式难成闭环等新挑战。此外,低空经济在发展过程中还存在“一哄而上”“局部过热”等情况。
低空经济要“飞”得更高更远,需要进一步深化改革,解决体制性障碍和结构性矛盾,需要政府、投资机构、企业等多向发力、同频共振。要完善顶层设计,明确低空经济的发展方向、重点领域和支持措施,引导社会资源合理流动,培育专业化供应链条。根据低空经济发展出现的新产品、新场景、新模式等情况,构建产品互适、设施共享、数据互通的技术标准体系。针对低空飞行的新特点和新需求,加强对新型起降场地、设施设备的研究,健全新型基础设施保障体系。推进低空信息服务系统数字化改造升级,构建天地一体的低空通信导航监视网络。建立健全跨部门、跨领域的低空联合监管机制,尽快建立和完善全国统一的低空经济政策法规体系。同时,要有“一盘棋”观念,避免投资过热、重复建设,各地要形成差异化、特色化发展模式。
相关文章: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