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航信机场数字化产品事业部产品总监浦黎:
数字技术驱动产业链供应链的拓展和变革
文 / 现代物流报全媒体记者 朱睿颖
在10月19日召开的2023产业链供应链数字经济大会上,中国航信机场数字化产品事业部产品总监浦黎以“数字技术驱动产业链供应链的拓展和变革”为题,就民航领域产业链发展作分享。
民航是最早实现电子化商务的行业,1964年,Sabre计算机订座系统投产成为民航信息化的起点,是计算机技术和行业需求进行跨界融合的一典型案例,现在也是IBM的一个非常经典的案例。1973年,旅客订座记录开始包含联程、运价、酒店、租车等内容,出票、值机开始自动化,计算机订座系统演化为旅客服务系统。1983年,大型航空公司已经把旅客服务系统的计算机终端部署到机票代理人渠道,形成了机票分销系统。
在中国,民航也是用数字化构架产业链最早的行业。1979年,中国民航总局建立中国民航计算机信息中心。1985年,建立航班控制系统(ICS民航计算机订座系统)和民航商务数据网络。1988年,推出中国首家离港系统(DCS)。1996年,CRS系统建立,构建中国民航全球分销系统(GDS)。至此,围绕着航空公司、代理人、机场这三大系统为旅客提供了完整的机票预订、购买、选座、行李托运登机全链条的服务支撑,形成了一个完整的民航旅客服务产业链。可以说,没有信息化的支撑,就不可能有今天如此规模且如此便捷的民航旅客服务产业链。
在21世纪,数字技术推动民航旅客服务产业链不断发展。2000年,推出了国内第一张电子客票,到2007年,中国成为了全球第一个100%电子客票的国家。伴随客票的电子化发展,数字化机票的销售模式和旅客的购票模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2017年,中国航信推出基于电子登机牌的无纸化通关系统。2020年实行OneID人脸通关、一证/一码通关,成为数字化推动产业链转型和拓展的典型案例。通过数字技术的应用改变了传统业务的流程,推动了旅客的出行模式、航市业务模式、机场业务模式的转变,进一步建立了服务生态,将民航融入到更大的产业链生态当中,从而给行业带来了变革,并取得了显著的综合效益。
当前信息化已经成为了民航旅客服务产业链的基础和底座。围绕着电子商务底座,中国航信构建形成了从航空公司的航班管理到运价发布、定做管理、旅客服务、收入结算、货运服务以及机场的相关服务、代理人相关销售以及“航旅纵横”C端旅客服务系统在内的产业链,共同为旅客出行提供全方位的服务。
数字技术推动民航产业链拓展和变革有两个重要的案例。一是民航行李服务产业链拓展。行李托运一直是民航旅客出行中有别于其他交通方式的重要服务环节,也是容易让旅客产生焦虑感的地方。国际航协2018年生效的IATA753号决议标志着基于RFID的民航旅客托运行李、全流程跟踪已经成为了全球民航行李服务的统一标准和共识。在此基础上,中国航信搭建了一套所有航空公司和机场共同使用的行业统一的信息跟踪服务平台和服务体系,由机场端和航司端共同构建起中国民航行李的跟踪流程和体系。之后,又构建了民航行李门到门服务平台,进一步拓展了民航服务链,支撑航司机场、快递物流公司、公路运输,并且连接酒店会展中心,共同在构建民航行李门道门的一个服务链,多方参与,为旅客提供行李门到门直达服务,通过提升行业标准,推动全行业平台的构建,促进产业链发展。
二是民航中转服务创新和拓展。在此业务开展之前,大约有70%的旅客无法享受到中转联程服务。这一服务落实对于旅客、航司和机场都有着不小的困难。中国民航局联手中国航信,通过数字技术来解决参与方的统一,包括了中转识别、行李直挂、数字化的保障和能力技术将机场对于中转旅客的服务能力进行平台化标准化,最终实现为旅客提供一致化的终端服务。
未来,民航还将从区块链、数字货币、人工智能等多方发力,推动产业链发展。产业链是供应链的数字化,催生数字经济的新业态,同时像区块链、数字人民币、人工智能等新技术,也正在通过业务的融合、创新拓展,开拓传统业务和产业链的边界,解决传统业务中的痛点和难点。同时不断催化构建数字经济业态,形成一个全新的业务模式和业务生态。数字技术为行业发展带来了很多机遇,包括降低成本、提高效率、优化流程、解决痛点和难点、推动产业链和供应链的变革拓展。同时,数字技术也带来挑战,包括技术上的挑战、业务的挑战等。
处在数字化的世界当中,以数据技术为驱动,围绕产品、围绕业务,以问题、需求和目标为导向,拥抱数字化转型,才能够抓住整个数字化发展的机遇,拓展整个产业链和供应链。
相关文章:
相关推荐: